中華文化:為什麼反覆考慮稱“斟酌”?淺談“斟酌”文化來源

中華文化有言:倒酒不滿曰斟,太過曰酌,貴適其中。

而荀子著作《荀子.富國》中記載︰“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這篇主要是陳述如何富國強兵的理念。

中華文化:為什麼反覆考慮稱“斟酌”?淺談“斟酌”文化來源

荀子提倡先富民,民富則國富,如何富民,自然是減輕田賦稅收、賑災、老弱病殘得到照顧、開荒,因此就字面解釋,此處“斟酌”應為“有益”,即增加百姓的得利,詳解當為楊倞所說“賦斂賑恤,豐荒有制”,而不是貴適其中。

英明的君主必須謹慎地維護國家的和諧安定,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盡力開闢其它財源,還要時時考量調整各項收支。文中“斟酌”兩字,就有反覆考慮後決定取捨之意。

那麼,為什麼反覆考慮後決定取捨稱為“斟酌”呢?

中華文化:為什麼反覆考慮稱“斟酌”?淺談“斟酌”文化來源

斟,本意為用勺子舀取

根據《說文解字》︰“斟,勺也。”泛指執壺注酒、茶,如斟酒、斟茶。

酌,從酉從勺,從酉則與酒有關,本意為斟酒,

根據《說文解字》︰“酌,盛酒行觴也。”就是斟酒奉客。

可見,斟、酌都有倒酒之意,“斟酌”也用來借指飲酒。如晉朝陶淵明〈移居詩二首之二〉︰“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中華文化:為什麼反覆考慮稱“斟酌”?淺談“斟酌”文化來源

斟、酌二字雖然都是倒酒,但還是有區別,倒酒不滿曰“斟”,倒酒太多曰“酌”。杯裡的酒太滿與不足都不適宜,最好是不多不少最適中。故“斟”酒不滿就要增加一點,而“酌”酒溢出就要減少一點,因此要反覆增減才能把酒倒得剛好,這就是“斟酌”的原意。

“斟酌”一詞最早見於《國語.周語上》上載:“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中華文化:為什麼反覆考慮稱“斟酌”?淺談“斟酌”文化來源

據載,周厲王殘暴無道,人民都咒罵他。邵穆公對厲王說︰“因此君王處理政事,要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員進獻諷喻詩,樂官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鑑意義的史書,少師誦讀規勸箴言,無眸子的樂工吟詠詩篇,有眸子的樂工誦讀諷諫之言。”

邵穆公說︰“百官紛紛進諫,平民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身邊的近臣盡規勸之責,君王的親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書加以勸導,年長者再進一步整理修正,然後由君王加以斟酌考慮後決定取捨,再付之實行。如此一來,國家政事得以實施而不違背理法。”

中華文化:為什麼反覆考慮稱“斟酌”?淺談“斟酌”文化來源

後來,文中邵穆公所說的“斟酌”一語,就被人們用來泛指凡事經反覆考慮後再決定取捨。現在常指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當。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