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杀功臣到底为了什么?

愤怒的小于

历史上帝王杀臣,一部分是随心所欲的结果,一部分是臣子“倾权”。开国皇帝,一般来说,较守成帝王贤明得多,但这里也成了功臣集团的“重灾区”。而以程度来论,朱元璋当政,简直就是功臣的末世。

很多人都认为,刘邦与朱元璋是差不多的“功臣杀手”,据《史记》载,“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史记与汉表同。而楚汉春秋则不同者,陆贾记事在高祖、惠帝时。汉书是后定功臣等列,及陈平受吕后命而定,或已改邑号,故人名亦别。且高祖初定唯十八侯,吕后令陈平终竟以下列侯第录,凡一百四十三人也”,也就是说刘邦在时,汉初功臣还是很逍遥的。刘邦充其量在默许的情况下让吕后动手干掉了韩信。

当然,此举对功臣集团是拥有着相当的威慑力的。

范蠡在公元前就说了,“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然,知易行难,这世上少有人能如范蠡一般急流勇退,大度一些的帝王还好,遇上朱元璋这样的,难免自投死路。


朱元璋为什么对功臣这么大的杀性?多认为他出身底层社会,少了些包容之心。当然,仅仅如此看朱元璋,难免有些似是而非。


《明史》载,“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朱元璋以一介平民之身打天下,养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很多人就把杀功臣与平民崛起归为一类,认为他在认知和接纳上有着非常的局限——局限是有,却不至于如此。


底层社会犹如丛林,在这里,到处都演绎着达尔文的理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换到朱元璋的时代,就更是如此,他因此养成“被害妄想症”,实属正常。古来帝王对功臣下手,其目的就是杀权、杀威——又缘于其幼年的经历,朱元璋在这一点上会做得更彻底、更残忍、更冷酷。


“晚岁忧民益切”,朱元璋会如此,也是不奇怪的,因为他曾经是受到官僚剥削的一员,自然对官吏没什么好感,也由此,明朝,至少是朱元璋时代的官吏,处境绝对不是很舒适,动辄便得咎。相较于文臣,武将是他更为警惕的人物,终明一朝,武将动辄便是身死族灭的下场——这也奠定了明末时武将系统的大反叛,清军轻易入关,李自成不可一世,与此不无关系。


由上,朱元璋杀功臣,一是缘于其自身局限性,二是其感情更倾向于贫苦大众,其目的与史上那此杀臣的皇帝是差不多的,只不过他做的更血腥、更冷酷而已。


煮酒君谈史

晚清学问大家钱名山有诗题名《读夏节愍公集》:“志士难运落日戈,大明碧血满山河。一朝忠孝刀碪尽,我恨高皇造孽多”。

这诗不只是感慨夏完淳忠烈的。是借题发挥,意谓朱元璋生性残暴、刻薄寡恩,对于功臣和文士动辄杀戮,视同草芥,但是当明王朝垂危之际,却有无数义士挺身而出,喋血刀碪,联想起朱家的寡恩惨酷,使人伤有余恨。


朱元璋之嗜杀,还能为了什么呢,脱掉那些为他层层装饰的底裤,说白了就是为了”家天下”的一己私利。

朱元璋是以“奴”视臣民的。他以布衣无赖为天子,仰功臣得天下,胸怀又无帝王之宽厚恢弘,内心的自卑又适足以助长他暴戾之本性,是以一旦功臣的工具性已利用完毕,径行杀戮毫不在意。蓝玉、胡惟庸、常遇春、徐达、李善长、李文忠,一一陷入魔窟,横遭屠戮,连死法都是千奇百怪,没有“人”的尊严,更别提“国之重臣”的体面了结。

他不但疑功臣,还疑可传达“意见”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对南方人。刘基、宋濂皆凶终隙末,高启、张羽均不得好死。连宫廷大画师盛著只是画壁没让他百分百满意,也格杀勿论(“后画天界寺影壁,以水母乘龙背,不合旨意,被杀”)。朱元璋那股威猛苛暴的杀气,杀得朝野内外只能唯唯诺诺,大臣家里都备有棺材,每天上朝前哭哭啼啼和家人作别,因为不知道此去是否还能回来吃饭。

朱元璋这个人,我的看法,从来没得曲辞,他杀功臣,目的自然是为了独菜;但是他的精神状况,说白了也是个独夫民贼中心理变态者。


我们谈中国历史,总认为到了近代,才落后于世界。

我自己浅薄的看法,从来不认同这种表面的印象式观察。实际上,自朱元璋建明,中国的政法文化早已彻底堕入专制毒菜的深渊,国家肌体的核心彻底扎根下了那些反异见、反人性、反理智、反社会、反道德的顽疾酷病,以至于最终会走向愚昧挨打的近代,实在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宿命。

即便是到了当下,优良政制的成立理想,百年来步履维艰,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种自朱元璋以来的传统沉珂在困扰着我们,阴魂不散;中国历史要走出三峡,路途还很长、很深、很曲折,里面有太多的暗礁险滩,何去何从,“音调未定”。

朱元璋从未死去。

2018,5,26,午前闲敲

感谢关注、点赞,更欢迎留言交流与批评!

刘愚愚

中国历朝历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权良都是这么一个历史规律。明朝朱元璋也不例外,给他打天下的,常遇春,徐达,李善长,李文忠,刘伯温全是治世之能臣,社会稳定后朱元璋琢磨,他们能帮我打天下就能造反,如果他们要造反的话,能耐大了,我也收拾不住他,有人说,你这么杀功臣不对,你得分辨谁是忠,谁是奸,谁有可能谋反谁是衷心耿耿的,但忠奸难分,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只要你有能耐全部处死,朱元璋就采取了这种方式以次巩固江山。



其实这个规律还体现什么呢?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当你处在比较低的位置的时候你需要肯定一些跟你差不多的人,你肯定他就是肯定你,当你爬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就要否定原来那个,因为你否定他就是肯定现在的你,我在的高度是比你高的,我只有否定你才能肯定我的位置高,原先咱俩一个高度,我肯定你,也是肯定自己,所以从哲学上讲,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我们学过的辩证唯物主义,这其实也是历史王朝的更替,所以朱元璋开始倚重明教的弟兄,后来又屠杀明教,屠杀功臣,这是中国历史万世不替循环的一个真理,就只要你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朝代,只要你是个人权力占据巅峰的朝代就一定会沿着这条路往前走。



所以我们再看,如果我们好好研究《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的话,可能你会对历史看的更剔透!

以上就是我对朱元璋杀功臣的看法,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欢迎留言,感谢支持!!!


头條框羽

朱元璋大杀功臣,形式上有两种,一是叛逆,二是贪污,但核心只有一个——维护自家的皇权!



朱重八是穷孩子出身,一步一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内心对未来即充满希望的,但也是担忧的,于是时常各种怀疑。


来看一组朱元璋时间点:

1328年 朱元璋出生

1356年 朱元璋称吴国公 28岁

1362年 胡大海死

1368年 朱元璋称帝 年号洪武 40岁

1369年 常遇春病死

1375年 刘伯温病死

1377年 邓愈病死

1379年 杀汪广洋!!

1380年 杀胡惟庸!!大案之一

做《昭示奸党录》三卷

——1382年 马皇后病死


1384年 李文忠病死

1385年 徐达病死

1390年 杀李善长!!这位开国第一公已经七十岁了,还是被满门诛杀。

——1392年 朱标病死,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1392年 沐英病死

1395年 杀冯胜!!

1395年 杀蓝玉!!大案之二

此案做《逆臣录》,有一公十三候二伯:开国公常升,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永平侯谢成、宜宁侯曹泰、会宁侯张温、怀远侯曹兴、西凉侯濮兴、支平侯韩勋、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

1395年 汤和病死

1398年 朱元璋病卒 71岁

这些列出的都是大干部,实际上还有很多人被杀,一个“杀”字背后,基本都是灭族,而且各种株连。这些反叛罪名是否成立呢?他们的动机又是什么?


几苇渡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简单,却也不简单。

简单的说来就是开国功臣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对皇权产生着威胁,这是皇权体制下普遍性的政治问题。

不简单的说来,朱元璋如此大杀功臣,杀人数堪称历届开国帝王之罪,肯定有着其特殊性。

↑范蠡的“兔死狗烹”论堪称洞察帝王心↑

早在公元前480年左右,范蠡就曾经很深刻的剖析了与帝王共同创业后,功臣们的艰难处境;“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猎人来说,飞鸟都已经猎完了,玩弄弓箭难免伤害到自己,狡兔已经抓到下锅,留着狼狗难免不会被反咬,于是,藏之杀之成了最好的处理手段。

如果开国功臣聪明,能够像张良,姚广孝等人那样主动把自己藏起来,不搞事情,更不搞串联拉帮,或许能够自保。

但可惜的是,自我隐藏非常难,需要你放弃唾手可得的财富,远离可以只手遮天,横霸一方的权势,大多数开国功臣根本放不下这些欲望,于是他们反其道而为之,想的是如何通过结伙来形成小集团,永葆子孙后代也享有权势。

↑胡惟庸并没有看懂兔死狗烹的寓言故事↑

这一现象,在朱元璋的洪武朝特别明显,胡惟庸案之所以能够牵连出这么多人,虽然是朱元璋滥杀之心深重,但也说明了胡惟庸得势之时,许多官僚都争相巴结靠拢,就算胡惟庸无心搞帮派,实际上帮派也已形成。

到了蓝玉案前夕,朱元璋更是通过锦衣卫侦查到这一一件事:凉国公蓝玉,东莞伯何荣,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以及吏部尚书詹徽等人常常聚在一起讨论时政,尤其说到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中滥杀有功之臣,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愤怒,也产生忧惧——这些人凑一起有什么目的呢?真让人怕怕的,必须进行铲除。

分析朱元璋的诛杀功臣动机时,不能不考虑到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格特点,朱元璋这人,其实就是一个农民,整个格局和思维摆脱不了老农的局限,特别看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中自己亲族家人,至于功臣这样的外人,不过只是工具罢了,能用就用,不能用了就扔,并没有什么可惜的,自有后来人。

↑朱元璋其实活的很累↑

早年的艰苦卓绝经历让朱元璋“穷怕了”,一旦“暴富”起来,他天天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家业能不能传子传孙,他就像一个操心到极致的封建大家长,甚至替子孙规划好了危难时逃跑的路线,完全没有唐太宗和汉武帝这样的贵族子弟出身的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

朱元璋应该算得上历史上最拼命工作的皇帝之一了,他的勤劳和努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得到了天下,却时刻担心再失去天下,于是他拼命工作,就怕自己的懒惰懈怠败了家,另一方面,对于威胁老朱家坐天下的人或者事,他绝不掉以轻心,防微杜渐,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使得洪武年间诛杀功臣的政治大戏,残酷冠绝古今。

朱元璋累吗?累!太累了!他自己做了首诗发了一顿感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午犹拥被。

但他从没有后悔过!勤劳辛苦也罢,杀人无情也罢,他都没有后悔过。


我见青史多妩媚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布衣成为大明帝国的开国君王,完全就是一个屌丝逆袭的经典案例,按道理应该很多人都尊敬喜欢,但在民间评价中却是两极分化。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说朱元璋残暴,大杀功臣。

那朱元璋历史上是否真的那么残暴呢?野史上油很多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如“火烧庆功楼”,“赐蒸鹅毒死徐达”,“逼死刘伯温”等等。不过这些都是满清时期传下来的野史,不可信。

但朱元璋发起的几次大案还是真实的,洪武四大案包括:“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应是整顿吏治的案件,“郭桓案”则偏向于经济案件。真正大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就是胡惟庸和蓝玉案合称的“胡蓝之狱”。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借这两件大案以“连坐”之法各屠杀了3万人和1.5万人。

这两个案件有相似也有不同,胡惟庸是开国功臣,与李善长联姻,身为丞相官位高,实力庞大。胡惟庸所代表的相权已经威胁到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权了。中国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一直在斗争,相权也不单单只是代表丞相,还有后面的百官,地主乡绅所代表的势力。所以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后,直接宣布永不再设立丞相。

而“蓝玉案”所代表的就是皇权与军权的斗争,蓝玉是大将,手下军队无数,战功赫赫,已经威胁到朱元璋的地位了。

这几个案件只是个导火索,朱元璋扩大案件的范围,同时也是为了惩治腐败,胡惟庸和蓝玉的集团,同时也是腐败严重的官僚集团。

另一个原因就是太子朱标的早亡,朱元璋想为继任者清除障碍。功臣阶级的力量太过庞大,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年轻的朱允炆不能压制住这些功臣集团。

我们回顾历史,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国皇帝中屠杀功臣最多的就是朱元璋和刘邦两人,他们有个相似点就是都是白手起家,原来的地位低下。从一个布衣登上帝位,有种自卑和不自信感,而且同期的功臣也大多是白身起家,原来地位相差不大,开国后不能正确处理新的关系。


历史的天空history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年轻时曾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收到发小汤和的书信,要他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因战功卓著,深得器重,郭子兴不仅给朱元璋起了名字,还将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并且提携他做统兵大将。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借助明教的力量,不断发展势力,最终凭借淮西和浙西两块根据地的实力,在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的指导思想下,最终打败了陈友谅,消灭了张士诚,歼灭了方国珍,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


那么朱元璋平底天下后,为什么要大肆杀戮开国功臣呢?其实他也是迫不得已,朱元璋平底天下后,这些文臣武将们为了攫取利益,在朝廷上分成了两派,分别是淮西党和浙西党,他们为了蝇头小利互相攻击,多行不法之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仗着和皇帝是老乡,交情过命,战功显赫,即便自己和家人做下违法乱纪的事情,皇帝也得网开一面。所以很多淮西党们,拉帮结派,陷害异己,打压忠良,挑唆朱元璋滥杀浙西士人。



他们都已经忘记自己曾也是农民出身,得势后,私养兵丁,收养干儿,交结外臣,兼并良田,迫害百姓。很多功臣的的奴仆都仗着自己主人的威名在外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就连地方官员都拿他们毫无办法,而且这些淮西党们还和各地驻军有勾结,而这一切都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



朱元璋曾多次警告这群淮西党,并多次严厉处置官僚贪墨腐败的问题,但这些功臣仗着自己有当年朱元璋赐予的丹书铁券在手,自己战功卓著,又是皇帝老乡旧友,所以很多功臣仍然我行我素。


后来朱元璋见这群功臣们嚣张跋扈,所做所为危害江山社稷,况且当时朱元璋年事已高,如果哪一天自己走了,这些勋贵不听新皇帝的调遣,难免动摇大明江山。所以朱元璋借题发挥,借着‘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这些淮西勋贵几乎一网打尽,骁勇善战的将领几乎全部被杀,朱元璋借机将军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但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底下几乎无将可用,加之建文帝善良仁慈,最终被朱棣夺去了大明江山。


李哥讲史

朱元璋为何杀开国功臣?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君权是有强烈的排他性的,而开国功臣们做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威胁到了君权。所以,皇帝与开国功臣的关系其实质上极其脆弱,这是其根本原因。不管是刘邦的杀功臣也好,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也罢,都是解除开国功臣对皇权威胁的手段,尽管前者血腥,后者温和,实际上都是异曲同工。

朱元璋晚年屠杀功臣确实是非常的残酷,其实我之前也认为明太祖屠杀功臣这件事是他内心深处持久存在的想法。但是我看了一下史料,并不是这样,至少在刚开国的时候,朱元璋确实是希望与他一起拼事业的功臣们有福同享的。

太祖已大封功臣,思天下大定,皆诸将之力,存者得膺爵赏,没者乃不复见,遂设坛亲祭之,且抚其兄弟子孙,俾食其禄。又设坛祭战殁军士,优养其父母妻子。


在那些功臣本人犯罪或者其奴仆仗着功臣的势力犯罪的时候,朱元璋也是以训诫为主,比起开国后对文臣们的打击,朱元璋对于功臣们的容忍度还是相当高的。

当然明太祖厚待开国功臣除了感情因素,还有别的原因,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明朝开国之初,边境和内地战争不断,他也必须得依靠自己的老战友。

我认为明太祖对功臣态度发生变化还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让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威胁。胡惟庸这个人能力有,胆子大,爱擅权,像这样的做事,遇到朱元璋这样的雄主基本结局就不会好。

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


这场案件很快就被朱元璋迅速给办理了,但是也就是这场案件出现了朱元璋最为担心的事,就是文臣与武将相互勾结,威胁他的政权。所以,在这起案件后,朱元璋迅速废除中书省,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将兵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此时朱元璋估计对那些功臣已经有了不安的想法。但是,想归想,明廷正直用人之际,功臣还是要安抚,并且必须与胡惟庸案做个切割,对那些与胡惟庸密切来往的武将不予追究。

群臣又请诛善长、陆仲亨等,……。此皆吾初起时腹心股肱,吾不忍罪之,其勿问。”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对那些功臣采取容忍态度,还因为一项重要措施必须等待,就是用他的亲生儿子们制衡武将,其实洪武三年他就封诸子为王,只是这个计划虽然有可行性,但诸子还小,尚需时间历练。

胡惟庸案对朱元璋的心里产生了负面影响之外,他对武臣的可靠度大大怀疑,进而对自己的身后事,尤其是对仁厚的朱标能否驾驭这些武臣产生强烈的担心。这亦是其一大心病。

所以,我认为朱元璋杀开国功臣主要就有三个原因:一、朱元璋以自己的儿子制衡功臣目标在洪武二十三年已经圆满实现。二、胡惟庸案让朱元璋看到了文武勾结颠覆自己政权的可能性。三、太子仁厚,让朱元璋对其能否驾驭武臣缺乏信心。

请大家来看看洪武二十三年五月这场屠戮功臣事件之前发生了什么。

就在洪武二十三年的三月份,燕王和晋王出兵北元,成果辉煌,燕王大获全胜,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肯定。

捷至京师,上大悦曰:“肃清沙漠,燕王功也。”


而晋王虽然无功而返。但是,表现中规中矩。就是这场战役让朱元璋看到了以诸子制衡功臣的计划圆满成功,遂利用封绩事件除掉了一批让他不放心的功臣。其中之前勾结胡惟庸的陆仲亨和费聚赫然在列。

而剩下的功臣如傅友德、冯胜等人朱元璋仍然给予重用,希望他们能辅佐朱标,可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标去世,朱标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的死对朱元璋身心打击巨大。

戊寅,上御东角门,谕群臣曰:“朕老矣,太子不幸,命也!”因大哭。


同年九月,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朱允炆的表现比朱标更加仁柔,朱元璋于是再次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兴起大狱,将蓝玉、傅友德、王弼封功臣再次处死,此次屠戮以后,功臣集团算是被连根拔起了,只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两人。

所以,朱元璋屠戮功臣表面上是因为功臣不法,实质上就是为了确保明朝江山大权不至于旁落。


论史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原因不用我说了,因为有很多的人都说了,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清除隐患、清除异已、为了他的江山社稷永固,为了他的子孙后代统治着想。更重要的是他想建立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集权的统治。比如说,他杀掉胡维庸以后,规定“子孙后代者不得再设宰相一职,有大臣敢言立者,杀无赦”,很明显,这不是胡维庸、李善长谋不谋反的问题了,这是朱元璋就想撤掉宰相一职,他担心相权会分散君权,他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哪?“有,这个可以有”,这一点朱元璋是有先见之明的,我们从明朝的历史来看,朱元璋之后的这些皇帝不管有多昏庸、不管有多无能、不管有多懒惰、总之一句话,不管有多混蛋,皇权从来没有旁落,没有大臣可以架空皇帝,没有一个权臣可以费立皇帝,明代只有藩王造反,从来没有大臣造反过,难道说,是明朝的大臣觉悟高,三观正确?不是的,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是朱元璋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建立的政治体系确实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不能不说朱元璋有先见之明,中国历史上的集权统治到这算是到了顶峰,满清进关后,依然延用这种体系。

我并不是说赞成朱元璋杀功臣的这种做法,建立集权统治也不意味着一定要杀掉功臣才行。如果说杀掉功臣是建立集权统治,这是现实原因,另外一层原因,是朱元璋的心里是很阴暗的,这跟他的出身可能是有关系的。他一个草根出身,一路打拚,他深刻的知道他的皇位来之不易,他不想让任何人来觊觎他的权力,他不想给他的子孙统治留下任何的隐患,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他会毫不留情的杀掉任何他认为有可能造成威胁的人。

这一点,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是一样的。刘邦在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也是大杀功臣,他们的想法是相同的。朱元璋和刘邦同样是出身于草根,同样是经过自己的奋斗取得胜利,但他们即便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没有改变他们流氓的本性,他们既狡诈又残暴,贪婪又多疑,为了权利他们不惜一次次的举起屠刀。这一点他们较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差之远矣。

唐太宗李世民能对昔日的敌人、对手不计前嫌,放心任用。尉迟敬德、魏征等等都是昔日的敌人或对手,但后来都成为扶佐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没有他们很难说会有“贞观盛世”;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也对昔日的部下不放心,怕他们有一天也玩一把“黄袍加身”,但赵匡胤并没有对这些人举起屠刀,而是用了一招被后人称颂的办法“杯酒释兵权”我给你荣华富贵,你把兵权还给我,欧了,问题解决了,大家都相安无事。刘邦、朱元璋不是没有这样的智慧,而是没有这样的胸怀,流氓就是流氓,流氓即便当了皇帝,骨子里还是流氓!


明月清风话古今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在登基为帝后,开始疯狂屠杀功臣,杀了一波有一波,举起了屠刀就不愿意放下了,朱元璋可能是历史上屠杀自己臣子最多的一个皇帝,这到底为什么呢?

古藏先生认为原因如下:

1、有些大臣确实有谋反之心和僭越之举,他们威胁到了朱家王朝的统治,也触犯了老朱的底线,老朱可不是怜悯之人,一个杀!如胡惟庸等。

2、有些功臣居功自傲,虽然没有谋反的言行,但是他们功高震主,他们活着就是对老朱家的威胁,等老朱咯嘣一下,难免有些人会出来振臂一呼,有这种可能的老朱依然举起屠刀杀杀杀!如李善长等。

3、老朱的结发夫妻马皇后和大儿子朱标的过失,让老朱性情大变,当他想把皇位给孙子的时候,凡是对他孙子构成威胁的功臣一概杀掉!如蓝玉等。

4、说了这么多,古藏先生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本是和尚乞丐出身,从最底层走向云端,看透人间冷暖,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他认为他能当皇帝,别人未必不能,天选之子都是靠自己拼来的,并非上天预定,所以只要是威胁到他和他的江山的人和事一概杀掉和废除!

当然,朱元璋对待百姓还是不错的,嗜杀的他从不举起屠刀面对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