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難言之隱,杯酒釋兵權背後的黑暗猜想,老趙用心險惡呀

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大多做過過河拆橋的事兒,但凡做過了都背上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罵名。不殺功臣的皇帝倒是有,但也屈指可數。不過有一位皇帝不但沒殺功臣,還因此千古流芳,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的難言之隱,杯酒釋兵權背後的黑暗猜想,老趙用心險惡呀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事情人盡皆知,也受世人稱讚。但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真的是用心良苦嗎?首先我們簡單過一遍杯酒釋兵權的過程。趙匡胤初登大寶,便宴請擁立他上位的功臣。酒酣耳熱之際便向大臣訴說心裡的鬱悶,我知道大夥對我老趙忠心不二,但難保你們手下人有二心,到時候再來一次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你們可要保我妻兒性命。此言一出大臣們個個被嚇到魂不附體,連忙下跪表忠心。趙匡胤趁熱打鐵說,人生短暫當及時行樂,你們跟著我辛苦半輩子不就圖後世子孫榮華富貴嘛,給你們便是。事後功臣們紛紛請辭,趙匡胤也欣然同意了,並給予豐厚的賞賜。

趙匡胤的難言之隱,杯酒釋兵權背後的黑暗猜想,老趙用心險惡呀

乍一看,老趙話說的漂亮,大臣也識趣。老趙的仁義之名流芳百世,不像劉邦朱元璋那樣被後人罵卸磨殺驢。仔細想想,老趙並不是什麼省油的燈,敢欺負孤兒寡母自然不能說仁義,杯酒釋兵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趙匡胤奪權後的形勢並不像劉邦朱元璋那樣明朗。老趙是統一了半個中國,但也只是半個中國,北邊還有契丹虎視眈眈,北宋的屏障北漢還在契丹人手裡,剛剛平定的川蜀南唐等地還是內亂頻出。老趙自己都覺得還不是解甲歸田的時候,而且自個還是個靠兵變上臺的皇帝,冷不防哪裡射出來一支冷箭,自己的江山可能就換了姓了。自個的江山都還沒坐穩,國家還用得上跟著自個打天下的功臣們,自然不能做這種斷自個手臂的事情,奪兵權只能算權宜之計,讓功臣先回家養著,到用時再召回來。

趙匡胤的難言之隱,杯酒釋兵權背後的黑暗猜想,老趙用心險惡呀

再者,趙匡胤經歷過五代十國的亂世,見慣了武將奪權再卸磨殺驢的橋段,他不想重蹈那些皇帝的老路,自然不能效仿他們殘害開國功臣。而且趙匡胤在與丞相趙普定國策時就提倡以仁義禮孝治國,重視文教自然要以理服人,堅決杜絕動刀子的行為。終宋一朝都未殺過一名士大夫,橫向比較下武將地位雖然不及文臣,但縱向比較宋朝對武將的態度雖然謹慎但還是比其他朝代要仁慈些。

趙匡胤的難言之隱,杯酒釋兵權背後的黑暗猜想,老趙用心險惡呀

另外,朱元璋等皇帝殺功臣是為了給後世子孫剪除強枝,擔心年輕的皇帝壓不住那些功高蓋主的功臣,怕自己一死天下又不太平。然而在趙匡胤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兒子們雖然年輕壓不住大臣,但自己有一個功效卓著的弟弟趙光義,小趙在朝中的威望足以蓋過其他功臣。只要趙光義在朝中坐鎮,趙家天下就穩如泰山。不過最後趙光義奪了趙匡胤兒子的皇位,不知道趙匡胤預料到了沒有。

趙匡胤的難言之隱,杯酒釋兵權背後的黑暗猜想,老趙用心險惡呀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並非完全處於仁慈,仁慈的人也做不了皇帝。趙匡胤出於對形勢的判斷,以及對後世的考量,自覺沒有必要做兔死狗烹的缺德事兒,於是就搞了一場芳留百世的杯酒釋兵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