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磨蹭、拖延、沒有時間觀念?這裡有妙招!

愛貝睿 基於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兒童教育機構

很多媽媽都反映,孩子磨蹭、拖延,完全沒有時間觀念。最近有位媽媽專門給我們寫郵件,問能不能開發一款像憨憨愛刷牙那樣的遊戲,教孩子起床後能緊接著就去刷牙洗臉,不遲到?

這真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很感謝這位用戶對我們的信任!

雖然,時間管理,很多大人都搞不定,孩子就更難辦了,不過,方法總比問題多,只要用心,解決孩子磨蹭、拖延的方法還是有的。

下面就推薦一種針對 0~6 歲寶寶的好方法,超級簡單有效,只要家裡有鐘錶就能做!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不僅對孩子的磨蹭、拖延有效,順帶連孩子的數學啟蒙也能一起搞定!快來看看吧~

0~2 歲:從認識時鐘開始

有位媽媽對哭鬧不止的新生寶貝無計可施,隨手拿起尿布臺上的小掛鐘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沒想到,奇蹟居然發生了——寶寶立馬停止了哭泣,還盯著這個新奇玩意出神

而且,此後屢試不爽!

怎麼回事呢?想必大家做早教都用過「黑白卡」,因為 6 個月之前,寶寶只能看到 18~70 釐米之外的物體,而且對黑白對比強烈的物體比較敏感。

而這個掛鐘正好就是白底黑指針,也就是說,這位媽媽其實是誤打誤撞給寶寶拿了一張「黑白卡」!

所以,沒事就給寶寶看看時鐘吧,一開始就當黑白卡用了。

建立起了對鐘錶的感情之後,慢慢長大的孩子會逐漸發現時鐘上的數字細節。你可以把他抱近鐘錶,使他夠得著數字,然後依次給他指認「1,2,3……」,讓他了解數字的音、形和順序。這樣多指認,到 2 歲多的時候,孩子差不多就能從「1」認到「12」,且能分清長短針了。

這樣做,本意是培養時間觀念,但順帶連數學啟蒙都有了呢!

2 歲:在談話中引入時間

2 歲的孩子,還不能讀表,但他已經有基本的時間感了。他知道昨天意味著過去,明天意味著未來,不過對他而言,今天早上或上週可能都是「昨天」。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判斷時間的依據主要是他每天可預測的日程。比如,他知道,當你進入廚房時,差不多就是午餐時間,午餐後他會睡午覺。所以,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從小讓他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很重要。

你可以指著時鐘告訴他,時針(短針)靠近幾,就是快幾點了。在日常的談話中,你也可以多引入跟時間有關的詞。比如:

  • 要出門了,孩子玩得正起勁,你可以告訴他,「5 分鐘後,等長針轉到 3,我們就要出門。」

  • 「我們吃完午飯馬上去商店。」

  • 再過兩個夜晚,我們就要去旅行。」

這麼說孩子未必能理解,但彆著急,這只是在幫他適應常見的時間概念。

3 歲:一起製作一個小「周曆」

3 歲的孩子可能會理解順序(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做多長時間,但像過去(昨天)和未來(明天)這樣的概念依然很混亂。

他可能會問你:「我們什麼時候去?」

「明天」,你回答。

孩子眼巴巴看時鐘,5 分鐘後,他又問,「我們可以走了嗎?」

有研究發現,當問到昨天發生過或是明天將要發生的事時,只有 1/4 的 3 歲兒童可以給出合理的答案。(Busby & Suddendorf, 2005; Suddendorf, 2010)

想幫孩子更好地瞭解過去和未來,除了藉助時鐘,你可以跟他一起製作一個小「周曆」。製作方法很簡單,便籤紙就可以,每次拿出 7 張,分別寫上「星期一」到「星期日」。上邊可以記日程,也可以記獎懲,比如,每天按時做完一件事就記一顆星。

這個「對付」不想上幼兒園的孩子很管用。比如,週一早上,孩子懶在床上說:「媽媽,我還想過星期天。」你可以讓他翻翻「周曆」,他會發現,再過幾天就又是星期天了。哇,孩子會很驚喜,也會充滿期待。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你還可以讓他算算還有幾天到星期天?一個星期一共有幾天?2 天后是星期幾?

注意,數學啟蒙再次現身啦~

4 歲:堅持跟孩子討論當天的計劃

前面已經提到,遵循日常習慣有助於孩子瞭解時間和順序。4 歲的孩子一般已經可以主動遵循熟悉的習慣了,比如,洗完澡後,他會自動拿出牙刷準備刷牙;穿好睡衣,他會主動拿起床頭的書。

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他的理解也變得更加清晰。就算他還不知道「明天」就是第二天,那他很快也將瞭解「幾分鐘」和「1 小時」之間的差異。

  • 為了強化這些概念,你可以堅持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討論當天的計劃。比如,「我們吃完早飯,一起去圖書館,看一個小時書,然後去理髮店給你理髮。」你也可以引入特定的時間,比如:「3 點鐘,爸爸從超市回來後,我們可以去騎自行車。」

  • 如果孩子已經很熟悉小周曆,你就可以嘗試引入月曆」,來幫他計算和了解特殊日子了。

  • 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翻翻他小時候的照片,看過去,也是一種讓 4 歲孩子獲得時間感的好辦法。

5 歲:通過提示,讓孩子更準時

5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回顧昨天和預測明天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對於昨天發生過的事情,他們大概可以回想起 66%;結合日常習慣,他們推測出明天要做的事情的幾率大概是 63%。(Busby & Suddendorf, 2005)

根據這一特點,你可以讓他逐步認識到,每天 24 個小時是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的,我們每天必需要做的事也都是可以計劃的。

這樣,如果孩子再跟你討價還價,「媽媽,讓我再睡 5 分鐘吧,就 5 分鐘」,你就可以指著時鐘提示他,「寶貝,如果你起床晚了 5 分鐘,那想按時到校,是不是路上就必須跑步,把這 5 分鐘追回來?」

讓孩子知道,他在這件事上拖幾分鐘,在其他事上就一定會損失幾分鐘。比如,「你可以再玩 10 分鐘,但是看動畫片的時間就會減少 10 分鐘。」孩子會自己權衡利弊,想想還是算了吧,就不會拖延了。

養成了「準時」的好習慣,上小學後,做作業都不用你督促呢!

6 歲:通過時間預估,幫孩子建立對時間的掌控感

研究表明,6 歲左右的孩子已經知道今天是哪一天、星期幾啦!恭喜我們的孩子吧,他的每一個進步,都那麼讓人歡欣鼓舞!

相比之下,看時鐘說幾點的難度要高一些,很多孩子到 8~10 歲時才能準確說出時鐘顯示的時間。不過,你已經可以開始教他數分鐘標記了。讓他知道,一個小時有 60 分鐘;分針指向幾,就代表有幾個 5 分鐘等等。

這樣,孩子就可以對著時鐘,預估並自行安排時間啦。有研究認為,時間估計是一種重要的認知能力,即清楚一個活動要用多長時間,比如「吃早飯用了多長時間」;明確一個時間區間,比如「我還有多久過生日」「等長針指到 8,包子就蒸好啦」等,都有助於幫孩子建立對時間的掌控感。這樣,孩子就可以預估自己要等多久?這段時間可以做些什麼事?

一旦孩子建立起了對時間的掌控感,你就把生活的主動權交到他手裡啦,你就再也不用做「催催催」型家長啦。

認識時間,免不了使用數字數字又能促進孩子更精確地認識時間。所以,一邊教孩子認識時間,一邊幫他做數學啟蒙吧~

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到孩子 6~8 歲的時候,他掌握的時間知識會出現一個快速增長!由於時間知識與數學能力之間存在相關性,到時候,孩子的數字知識、數量估計和計算能力也會給你一個大大的驚喜!

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孩子們對時間的掌握差異很大如果你家寶寶達不到本文所說的程度,並不一定是能力的問題。做任何事,只有孩子投入精力了,家長引導到位了,孩子才會表現得更擅長。比如,文中提到的第一個例子,那位媽媽可是在孩子 6 個月之前就開始讓他認識鐘錶了呢!所以家長的作用很關鍵哦!

參考文獻

  • Hudson, J. A., & Mayhew, E. M. Y. (2011). Children’s Temporal Judgments for Auto Biographical Past and Future Ev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26(4), 331-342.

  • Busby, J., & Suddendorf, T. (2005). Recalling Yesterday and Predicting Tomorrow. Cognitive Development, 20(3), 362-372.

  • Dale, P. S., & Fenson, L. (1996). Lexical Development Norms for Young Children.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28(1), 125–1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