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孩子的“磨蹭”,做不催促的家長


習慣孩子的“磨蹭”,做不催促的家長

家裡有孩子的一定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早上要送孩子上學,孩子卻一直磨磨蹭蹭,家長催促,從而引起升級版家庭大戰;由催促孩子變成了夫妻兩人吹鬍子瞪眼,相互指責。

為人父母的,都能感受到,現在的父母實在太急了,著急的同時,還不忘催促孩子跟上自己的節奏,最後是孩子不快樂,父母也很受挫。

有資料調查顯示:三分之一孩子做夢夢到過父母催促自己,很有壓力。

在親子節目《媽媽是超人》中,演員胡可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得到了網友一致好評。

其中有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胡可帶小兒子小魚兒去醫院體檢,讓大兒子安吉在幼兒園等媽媽來接。

因為小魚兒哭鬧著要玩,胡可脫不開身,於是安吉在幼兒園等了媽媽一個半小時。

但這一個半小時中,安吉沒有著急、生氣和埋怨,也沒有讓工作人員打電話催促媽媽早點過來接自己,只是在接通媽媽電話時,忍不住大哭了起來。

後來媽媽來了,他還畫了一張蝸牛作為禮物送給媽媽。

胡可問他:“是不是覺得媽媽來得太慢了,媽媽下次早點接你……”

而安吉只是從容地說:“沒有。”

大家都說,胡可在對孩子日常的教育中,肯定沒有過多的催促和埋怨,否則,媽媽不在身邊這麼久,孩子不會表現的這樣淡定。

胡可說:“平時對待孩子的態度基本是平和的,作為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儘管自己家兩個寶貝兒子淘氣起來讓人頭疼,但我很少去催促責怪他們。”


習慣孩子的“磨蹭”,做不催促的家長

催促、嘮叨,已經讓很多父母不知不覺中成了孩子心中討厭的人。

因為,在我們催促的語言中,充滿了家長作為成人的自以為是,教條主義、甚至充滿了壓迫、威脅和打擊。

有孩子說,父母越催,自己越慢,做事情越沒有動力,本來能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們經常會因為一件小事物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從而忽略了大人的指令,但這些,在大人眼裡就是磨蹭、不聽話……

你的不斷催促,會打破他的小世界 ,他們會因為害怕大人發脾氣,而精神緊張,從而導致手忙腳亂,越催越慢。或者是聽了你的催促,胡亂做完事情,來應付大人生氣的壞情緒。

所以,大人的催促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經常性的催促,除了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害怕外,還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對事物失去動力、破壞親子感情,對抗心理、逆反心理、責任心減弱、挫敗感、自信心不足、沒有判斷力等不良影響。

幼兒心理學研究者曾提出:受年齡、心理生理等因素影響,孩子對有些事物的能力有限,尤其是新的事物或技能,需要不斷練習。誰也不是天生就會自己拿勺子吃飯,只有在自己的節奏裡,孩子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兒童心理學之父皮亞傑就認為,我們人對於時間知覺只有在大腦的推理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他曾說過8歲以前的孩子幾乎沒法對時間做很好的估算,因此他極力反對過早逼迫孩子去認識時間。

磨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不止是你的孩子磨蹭,大家的孩子都在磨蹭。重要的是,磨蹭的孩子在慢慢適應世界的的過程中,能很好地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而你想讓孩子改變拖拉磨蹭,首先得給他時間和機會,讓他去嘗試。一個只靠催促的家長,只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做什麼事都心急火燎的孩子,很難靜下心來發展自己的興趣;而慢吞吞的孩子,反倒能夠自得其樂,享受當下。

不用為孩子的磨蹭而焦慮,不要做孩子童心與好奇心的“殺手”,請讓我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做一個不催促的家長。


習慣孩子的“磨蹭”,做不催促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