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磨蹭”嗎?聰明媽媽用一張表輕鬆搞定

孩子磨蹭,家長心急。


看著孩子一口粥吹了又吹,就是不往嘴裡送;看著孩子拿起鞋子,擺來擺去,就是不穿;看著孩子拖拖拉拉,哼哼唧唧就是不去洗臉刷牙,我們家長恨不得馬上給孩子裝一個馬力大的發動機,能不能快一點啊!有的家長脾氣急,早就對孩子吼了。

你家孩子“磨蹭”嗎?聰明媽媽用一張表輕鬆搞定

磨蹭,是很多媽媽都會遇到的挑戰。

雖然針對孩子磨蹭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種,但是這裡只講一種能幫助孩子消除磨蹭,還能建立自律的方法:《日常慣例表》。

先來看看《日常慣例表》究竟是長什麼樣子?

你家孩子“磨蹭”嗎?聰明媽媽用一張表輕鬆搞定

1、如何製作《日常慣例表》?

這裡要強調,《日常慣例表》的製作者應該是孩子。

你家孩子“磨蹭”嗎?聰明媽媽用一張表輕鬆搞定

整個過程中,父母只是一個引領者和啟發者,孩子參與得越多,越有價值感,同時也願意去執行。具體步驟:

1、列出事件:在孩子製作過程中,可以問孩子,回到家裡,先幹什麼呢?接著,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孩子自己說,然後根據孩子的回答把清單列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不能干涉,不能命令孩子,但是可以引導,多問孩子還有嗎?還有什麼事嗎?

2、規劃時間:等到清單差不多完成,就可以問孩子,對每一件事情,計劃的時間是多少呢?讓孩子自己來安排時間。(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可以省略這一步)

2、執行時需要注意什麼?

有的家長說,這個簡單啊,不就是一個表嗎?我記憶力好,都已經記住了,我自己來提醒孩子什麼時間幹什麼。可是,為什麼家長提醒,孩子不聽,反而用慣例表,孩子卻可以執行?

由家長提醒,孩子會覺得,是家長說了算,會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控制,當我們制定了《日常慣例表》後,一切不是由家長說了算,也不是由孩子說了算,而是由慣例表說了算。

家長們想要培養孩子們的”自律“,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不說教,不催促,同時這樣也是為了避免“權力鬥爭”。我們要用平等尊重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

《日常慣例表》的目的,不是用來控制孩子,它僅僅是幫助家長們培養孩子做好時間管理、目標管理,形成自律、自覺的好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