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注意了,孩子“磨蹭”老不好?竟然是催出來的!

“寶貝兒,該起床了。”第一遍催孩子起床,還能做到和風細雨。

“快點起床啦!”媽媽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已經加大音量,有些發怒了!這時孩子才會磨磨蹭蹭的帶著起床氣下了床。

“趕緊刷牙洗臉!你看看幾點了?還磨磨唧唧!”媽媽的聲音高了八度。

總算洗漱完畢,早飯也端上桌了。每天早上吃飯是個大工程,磨磨蹭蹭吃半天。眼看著快到上學時間了,才吃了一半,又得催催催。

從起床到出門,孩子總共只需要做幾件事,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卻需要媽媽不停地提醒、下指令:

書包整理好了嗎?沒有。——快點!

作業帶上了嗎?沒有。——快點!

校服穿好了嗎?沒有。——快點!

家長們注意了,孩子“磨蹭”老不好?竟然是催出來的!

每催一次,媽媽的火氣就往上躥一分,到最後,往往以吼來為這部“催催催”交響曲壓軸。這一早晨下來,弄得大人煩躁惱火,小孩兒心情沮喪。

總是能聽見媽媽抱怨:只是每天早上催孩子上學就要耗費我一大部分精力,一會兒還要上班,簡直太累了!“磨蹭——催促”模式曾經在他們家天天上演:早上催起床,放學催寫作業,晚上催睡覺,一天三場,天天循環播放。

關於“孩子問題排行榜”的調查顯示,非常多的家長選擇排名第一的是:磨蹭、拖拉。磨蹭,貌似一大頑症,從四五歲到青春期,橫掃各個年齡段,很多媽媽為此頭疼不已,無計可施。

實際上,孩子之所以磨磨蹭蹭,有一大半的“功勞”在家長身上,每個磨蹭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不停催促嘮叨的家長。孩子一磨蹭,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催催催,越催促越磨蹭,最終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變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嘮叨,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自己內心的自控力發生力量。

孩子生活中如果媽媽扮演一個“鬧鐘”的角色,這樣只會讓孩子想:媽媽剛開始催,看來時間還早,還可以玩一會兒。直到動用重量級的“催促+發怒”,孩子就知道:這回來真的了,看來是到時間了。

家長們注意了,孩子“磨蹭”老不好?竟然是催出來的!

完成第一步這個過程,是非常考驗媽媽的耐心的承受力的。 也許孩子習慣了被催促,一下子沒人管了,會有一個反彈,磨蹭的情況會更嚴重,也很正常,需要我們多一些耐心和引導給孩子。

第二步,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誰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培養他的自主意識。

媽媽每次忍不住想催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著急,我為什麼要比他還著急? 這樣媽媽自己的心態就緩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判斷是誰的事,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就是看這件事的後果由誰承擔——誰承擔,就是誰的事。)

顯然,起床、寫作業、睡覺,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催來催去卻變成家長比孩子還著急,好像成了家長的事。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這是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家長越過界限,孩子自然會往後退縮,最終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孩子喪失了自主能力,習慣了在一聲聲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家長們注意了,孩子“磨蹭”老不好?竟然是催出來的!

第三步,用行為引導行為。

我們催促孩子,初衷是為了幫他避免磨蹭的後果:上學遲到,沒完成作業,挨老師批評……在我們的催促下,孩子總是有驚無險。表面看,我們是幫助了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當他遲到一兩次,受到老師的批評,他自己下次就會知道著急了。跌了跟頭,下次才會注意看路。總是由家長帶著繞開坑坑窪窪,就總也學不會自己看路——反正有爸爸媽媽領著我呢。

批評教育不能解決問題,訓斥打罵更不能,這樣只會導致孩子出現更多的問題。實踐證明,批評教育和催促一樣,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長用行動引導孩子,在具體的事情中讓他體會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結果。有時候,不妨狠下心來: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後果。

比如去上學:父母建議孩子幾點幾分出門比較合適,父母收拾好之後,不催不喊。孩子什麼時候收拾好了,就什麼時候再出門。會不會上學遲到?也許會。那就只能讓他接受遲到的後果。

如果出門晚了,也不要批評或者發火,要在路上點他一句:你看,咱們晚出來幾分鐘,弄不好就要遲到。明天咱們爭取早幾分鐘出來,你還能早到學校玩一會兒。有過這樣幾次,孩子慢慢就會對什麼時候出門心裡有數了,也會對時間有一定的概念,今後就會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

家長們注意了,孩子“磨蹭”老不好?竟然是催出來的!

第四步,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孩子磨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時間沒有太多概念,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景:你這邊已經急得火燒火燎,他那裡還在悠哉悠哉。孩子對時間的感受性本來就比成人弱很多,只有讓孩子對時間有了自己的概念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在一個時間段裡應該做的事情。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藉助鬧鈴,提醒他用了多長時間,做了多少事情,慢慢地,孩子對做什麼事用多長時間心裡就會有數了,這樣他就可以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時間。

家長們注意了,孩子“磨蹭”老不好?竟然是催出來的!

第五步,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

有時孩子看上去是在磨蹭,其實是在做一個緩衝,正在和自己的內心做鬥爭,積蓄內心的力量去面對。孩子磨蹭的事情一般都是他不太願意去做的事,比如,起床、寫作業、睡覺、做家務……如果換成讓他們出去玩、吃好吃的、看電視,他們都是一溜煙就跑去做了,高興的手舞足蹈。

有的小孩寫作業遇到難題時會玩一會兒手頭的小玩意兒,緩一緩再接著做。這是孩子在面對困難或者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在大人眼裡,這就是在磨蹭,實際上是心理緩衝期。這時,就需要耐心等一等,別急著催,這會打亂孩子的節奏。如果玩得時間過長,再稍微提醒一下即可。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大人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不也會先放一放,刷會兒手機,吃點東西,重整旗鼓再來面對。小孩子也是一樣的。

家長們注意了,孩子“磨蹭”老不好?竟然是催出來的!

這五個步驟,從意識到做到,會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對於父母來講可能會比較煎熬,但這也正是孩子時間觀念成長的時間。想讓孩子不再磨蹭,就要先從改變自己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孩子、影響孩子。

說起來,這些都比催促、訓斥、發火要難上加難。需要家長更多的覺察心,同理心,還要有足夠的耐心——你,願意做出這樣的改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