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看診過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屬突然來了,不為看病,卻是為了……

前陣子,

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不是為了看病,

只是為了跟他說一句謝謝。

三年前的手術,至今仍想說一句謝謝

“醫生,我父親還健康地活著,今天特意過來跟你說聲謝謝!”方博士的目光從坐著的病人身上移開,轉向說話的人。面前站著一個 30 多歲的女子,雖然她語氣真摯,但方主亭實在想不起她是誰。

經過女子一番自我介紹,方主亭這才隱約想起,三年前是有個 50 歲左右的病人,因為右腎巨大的腎癌無法行手術切除,在省立介入科接受了“右腎動脈化療栓塞術”。

如今,外科手術三年過去了,老林右腎區無再復發病灶。

醫生看診過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屬突然來了,不為看病,卻是為了……

左圖:巨大的右腎腫瘤已經侵犯周圍的肌肉

右圖:外科手術後,右腎區腫瘤已被切除

住院 7 天,醫生的和善一直記在心裡

知道這些後,方主亭感慨之餘,也有些不好意思:“病人愈後這麼好,其實大部分功勞應歸功於外科醫生。因為進行了外科手術,病人的腫瘤才得以根治。”

但小林不這麼認為。

三年前在介入科,雖然一家人只跟方主亭接觸了短短 7 天,但醫生的和善,還是給病人及家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林說,當時父親的檢查結果出來後,全家都陷入一片愁雲慘霧。再加上醫生覺得外科手術希望不大,相當於委婉地下達了一份“死亡通知書”。

家裡人擔心老林接受不了,一直沒有告訴他具體病情,只是說腎長了個腫瘤,做個小手術就能痊癒。

“轉到介入科後,我們一家和醫護、同房的病友都打好了招呼,將他的病情瞞下來。所以父親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病這麼嚴重,心情也一直不錯。”她還記得,當時,方醫生很願意和病人溝通。每次查房後,方主亭都會和善地把她叫到門口,再叮囑幾句。“也是因為他的建議,我們才最終下定決心,在介入手術之後,找醫生給父親做了外科根治手術。”

前段時間,老林還抱上了外孫。至今他仍不知道,自己曾在鬼門關周圍繞了一圈。

醫生看診過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屬突然來了,不為看病,卻是為了……

▲介入手術室一角

醫學影像意味著輻射。每一臺手術,介入科醫生需要頭戴鉛帽,身穿 40 多斤重的鉛衣,脖子上還套上鉛圈,甚至連內褲都是鉛製。即使這樣,一臺手術下來他們所“吃”的射線,相當於普通放射科醫生一年的量。

醫生看診過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屬突然來了,不為看病,卻是為了……

▲穿著鉛衣的方主亭

最後,再說個“不太正經”的調查:

2017 年,四川大學隨機向 478 名同學發放調查問卷,調查“最容易脫髮的專業”。其中,醫學生的“脫髮率”排名第四,大家都知道醫學生很苦,讀的時間也要比別的專業長,在這樣的壓力下,掉髮自然在所難免。而遇上放射科、介入科等,則更是脫髮的“重災區”。

醫生看診過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屬突然來了,不為看病,卻是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