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看诊过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属突然来了,不为看病,却是为了……

前阵子,

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不是为了看病,

只是为了跟他说一句谢谢。

三年前的手术,至今仍想说一句谢谢

“医生,我父亲还健康地活着,今天特意过来跟你说声谢谢!”方博士的目光从坐着的病人身上移开,转向说话的人。面前站着一个 30 多岁的女子,虽然她语气真挚,但方主亭实在想不起她是谁。

经过女子一番自我介绍,方主亭这才隐约想起,三年前是有个 50 岁左右的病人,因为右肾巨大的肾癌无法行手术切除,在省立介入科接受了“右肾动脉化疗栓塞术”。

如今,外科手术三年过去了,老林右肾区无再复发病灶。

医生看诊过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属突然来了,不为看病,却是为了……

左图:巨大的右肾肿瘤已经侵犯周围的肌肉

右图:外科手术后,右肾区肿瘤已被切除

住院 7 天,医生的和善一直记在心里

知道这些后,方主亭感慨之余,也有些不好意思:“病人愈后这么好,其实大部分功劳应归功于外科医生。因为进行了外科手术,病人的肿瘤才得以根治。”

但小林不这么认为。

三年前在介入科,虽然一家人只跟方主亭接触了短短 7 天,但医生的和善,还是给病人及家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林说,当时父亲的检查结果出来后,全家都陷入一片愁云惨雾。再加上医生觉得外科手术希望不大,相当于委婉地下达了一份“死亡通知书”。

家里人担心老林接受不了,一直没有告诉他具体病情,只是说肾长了个肿瘤,做个小手术就能痊愈。

“转到介入科后,我们一家和医护、同房的病友都打好了招呼,将他的病情瞒下来。所以父亲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病这么严重,心情也一直不错。”她还记得,当时,方医生很愿意和病人沟通。每次查房后,方主亭都会和善地把她叫到门口,再叮嘱几句。“也是因为他的建议,我们才最终下定决心,在介入手术之后,找医生给父亲做了外科根治手术。”

前段时间,老林还抱上了外孙。至今他仍不知道,自己曾在鬼门关周围绕了一圈。

医生看诊过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属突然来了,不为看病,却是为了……

▲介入手术室一角

医学影像意味着辐射。每一台手术,介入科医生需要头戴铅帽,身穿 40 多斤重的铅衣,脖子上还套上铅圈,甚至连内裤都是铅制。即使这样,一台手术下来他们所“吃”的射线,相当于普通放射科医生一年的量。

医生看诊过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属突然来了,不为看病,却是为了……

▲穿着铅衣的方主亭

最后,再说个“不太正经”的调查:

2017 年,四川大学随机向 478 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最容易脱发的专业”。其中,医学生的“脱发率”排名第四,大家都知道医学生很苦,读的时间也要比别的专业长,在这样的压力下,掉发自然在所难免。而遇上放射科、介入科等,则更是脱发的“重灾区”。

医生看诊过程中,3年前的患者家属突然来了,不为看病,却是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