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南宁“盲友”组队摆按摩大棚 “占道经营”40年从未被驱赶


每逢夜幕降临,2、30名盲人机会拄着拐棍来到南宁市西关路附近的一处人行道,用铁架支起一张又一张编织布大棚,慢慢架起简易的按摩床,等待着街坊光顾。这一露天“按摩大棚”自上世纪70年代末逐渐在南宁成行,至今已持续近40年。

“按摩大棚”严格意义上来说虽属“占道经营”,可盲人劳动者们不依赖社会帮扶,用努力和汗水自力更生的精神,得到了市民们的尊重与理解。40年来,这些在夜幕中靠勤劳的双手谋生的盲人劳动者,从未遭到过驱赶,在温暖城市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个露天按摩夜市晚上7点出摊,凌晨2点收摊,生意好的时候,盲人按摩师一天可以赚200多元。

显然,夜间在闹市区搭建简陋的摊子,在大庭广众下按摩,多少会与周边热闹的商圈格格不入。但多数市民对这一现象很宽容。

一个,两个,三个……随着夜幕的加深,来按摩的市民越来越多,很快便占据了每一张床,场面甚是壮观。

按摩师们由于眼盲,难以分辨钞票的数额,但大家表示多年以来,客人“少给”或“给假币”的情况并不多见。

上世纪70年代末,到这里按摩一次只需几毛钱;如今,按摩一次的费用变成40元,生意好的时候,盲人师傅们一晚上可以赚200多元。

一些市民认为,简陋的“按摩大棚”影响了市容市貌,但更多人却觉得,允许盲人劳动者们用自己的方式谋生,是城市文明的表现。

按摩点所在处,白天是一个电动车保管点。为准时将地盘腾给盲人,保管员不得不一遍遍告诉前来停车的市民“只看到下午6点半”。保管员坦承,电动车保管点作了让步:“有什么办法,他们也不容易。盲人师傅们熬夜工作来养家糊口,自食其力的精神让人钦佩。”

按、压、揉、捏……这些盲人按摩师们凭借娴熟的手艺,得以谋生。

可露天按摩其实也是‘看天吃饭’,南方雨水多,一旦下雨,生意便做不成了。

保健按摩是盲人目前就业的主要渠道。

午夜12点,五一国际劳动节如约而至,各路夜生活的主角开始往家赶,热闹的街市逐渐恢复宁静,过路的街坊开始变得寥寥无几,未有困意的盲人劳动者们仍不愿收摊,静静地等待着顾客的到来。

盲人按摩师们虽然无法感受光明,但是却用双手的温度给街坊邻居带来了舒适与享受;街道对残疾人的宽容,也体现了城市暖暖的温情。在没有光的世界里,每踏出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勇气,这些盲人劳动者们在夜幕降临的城市里,用双手找回了逝去的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