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的“华族”指的是什么?

杨若枫

所谓“华族”,简单而言就是明治时代成立的一种身份。是明治2年(1869)到昭和22年(1947)之间存在的一种日本近代贵族阶级,一共存续长达78年。

华族的诞生

明治以前也有“华族”一词,那时主要是作为公卿中的一种门第身份—“清华家”的别称,介于摄关家与大臣家之间。1969年6月版籍奉还之后,明治政府颁布《行政官布达54号》,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称号废除,全部纳入华族这种新设的身份阶层。其中公家137家,诸侯270家,加上明治维新后成为公家的5家以及成为诸侯的15家,这时候的华族一共有427家。一开始华族并未分成不同等级,而只是根据是否可传于子孙而分为“终身华族”与“永世华族”。此后,一些新的华族也不断添加进来,慢慢形成华族集团。这点后文会有详细介绍。


华族制度的变迁

1871年废藩置县之后,各旧藩称为华族之后原则上只能移住东京。但是实际上,很多到地方赴任的地方官以及外交官不在此限制之列。至此,华族中再不分“武家”及“公家”之别。这之后,《皇族华族取扱规则》正式颁布,规定华族位于四民之上,行为国民之师表,并由政府支给家禄(根据等级支付的世袭性俸禄)。


1874年6月,为了促进华族内部的团结以及交流而设立“华族会馆”,当然,这也暗含着唤起失去实际政治权利的华族之觉醒的意味。1877年,为了给华族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开设了学习院。同一年,为了保护华族的爵位世袭以及财产,制定了《爵位世袭制》、《华族世袭财产法》,特别是设立了称作“华族银行”的第十五国立银行,对华族财产予以特别保护与管理。主导华族制度改革的重要人物就是当时的右大臣岩仓具视。

1876年,为了全华族的融合与团结开始创建宗族制度,不分“公”、“武”,将全部的华族按照血缘分城76类。同类华族建立宗族会,以祭祀先祖,加强交流。1878年出版发行了《华族类别录》。这些制度设计为华族参加政治奠定了基础。

华族的爵位:

1884年7月7日,明治政府制定《华族令》。据此在原有华族的基础上,将为明治国家做出贡献、获得功勋的政治家、军人、官吏、企业家也纳入华族行列。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爵位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柳原前光以及三条实美等提出的《爵制备考》而确定。公家依然继承原来的门第;旧诸侯依然按照旧领石高的标准分类;功勋华族中萨长等藩阀出身者最多,而且爵位都很高。而且从此之后,终身华族亦位列永世华族行列,所有的华族都成为永世华族。


华族的类别

根据历史渊源、出身以及功勋等标准,华族主要有这么一些不同的群体:

公家华族:主要是江户时代的公家(贵族)演变而成的华族。像近卫家、九条家,一条家、二条家、鹰司家等。

大名华族:江户时代的大名转化的华族。像岛津家、前田家、伊达家、锅岛家、山内家等。

僧侣华族:江户时代一些大寺院的世袭住持世家演变的华族。想大谷家、常磐井家、涉谷家、木边家、华园家等。

神官华族:江户时代一些大神社的宫司家族转化的华族。像阿苏家、千家家、小野家、金子家等。

奈良华族:一些公家的子弟虽然曾经出家当和尚,但是现在还俗之后成为华族。像藤大路家、穗穙家、南家、太秦家、松园家等。

新华族:在明治维新、西南战争、日俄战争中取得功勋者成为新的华族,又称“功勋华族”。主要有伊藤博文、大隈重信、山县有朋、西乡从道、胜海舟等。



华族的结局:

此后,华族制度一直延续,直至日本战败投降。战后民主改革中,因为华族制度不符合新宪法体制中的人人平等原则,最终在1947年依据日本国宪法被废除。


越后汤泽

1.华族是与

夏族

对应的名词,一个在

战国

时代末期才消失的词汇,在远古神话时代是划分两个

部族

的名词。
后来,华族和夏族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逐渐

融合

,两个主要的

部落联盟

的融合

标志

着一个新的

华夏族

的日现

雏形

,华夏族作为后代

汉族

和其他中国

少数民族

的前身和主体,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华”来源于“

东夷

之人”(《孟子》)有虞氏舜帝姚

重华

,华原意为眼睛里的

瞳孔

,重华就是两个瞳孔的意思,而初始是指舜帝统率的一个叫

的东夷氏族里的人民,狭义上的华族指东夷人,广义上指中原以东的以东夷为主的,与东夷人保持部落通婚和联姻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大都以

为图腾,原来广泛分布在中原,现在山东地区,淮河地区,以及周边地区,是中国远古文明的一部分,其文化和血缘的源头是以

太昊

氏和

少昊

氏的东方诸部落,创造了一脉相承的东夷文明,诞生了一系列远古贤君,大多位列

三皇五帝

之位。
华族多是农耕部落,创造了先进的炼

技术,和

弓箭

技术,华族居住区号称

君子

之国,人民安居,讲究道德礼序,在远古时代是文明发达的部落联盟。
在今

陕西

地区世居着另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夏族,但后来由于气候大变,夏族人在

黄帝

的带领下被迫东迁,想在丰腴的中原地区定居,于是与以炎帝为首的华族发生战争,由于华族分裂以及炎帝年老,华族战败,遂被迫退回今山东地区,炎帝被放逐到

南方

,之后被称为南方之神。
但是东夷人并未放弃争夺中原的努力,一直在等待时机,终于另一东夷族部落首领

蚩尤

趁黄帝

大兴土木

劳民伤财

的时机,煽动华族东夷人起兵,并假借德高望重的炎帝之名,联合夸夫等部浩浩荡荡杀来,黄帝仓促应战,被击溃,后来逐渐陷入僵持,但后来被黄帝用计谋引诱蚩尤,结果蚩尤,夸夫被杀,东夷族联盟战争逐渐平息,东夷族和夏族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融合。
期间既有

夏启

对东夷族用兵,也有东夷族旁支商人建立

商朝

,既有

商纣

对东夷的发起的“屠母之战”,又有周人联合夏人、楚人、苗蛮、蛮貊等周围民族进占

朝歌

灭亡商朝,建立的周朝,周人自称“华”,推行

分封制

,分封公国

,侯国

,到东夷地区,周人分封的各诸侯国又自称“诸华”、“诸夏”,分封制效果明显,建立了稳定的周王朝,到战国后期,华族与夏族的融合已经完成,一个新的华夏族正式的形成了,后来又以华夏族为基础融合周边部落,形成最后的初期汉族,初期汉族又经历了历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后期的汉族,最后和其他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现在的

中华民族

2.华族是

日本

明治维新

二战

结束之间存在的

贵族

阶层。
“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著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概况】
1869年,日本各地方

诸侯

版籍奉还之后,废除原来的“

公家

”(

公卿

)、“大名”(诸侯)等称呼,将其统称为华族。1871年日本取消旧身份制度,将国民分为

皇族

、华族、

士族

平民

四等。华族成为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华族分为

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五个等级。其中,旧公卿家族根据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旧大名家族,根据石高(俸禄额)和在

戊辰战争

中的表现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根据华族令

册封

的公爵包括旧五摄家族(一条、二条、

九条

、近卫、鹰司),原

幕府将军

德川

家族,以及明治维新中立下大功的

三条实美

岩仓具视

毛利元德

(长州藩主)、岛津忠义(

萨摩

藩主)、

岛津久光

(萨摩分家)计十一家。后陆续将维新功臣

伊藤博文

大山岩

山县有朋

、德大寺公弘、

西园寺公望

桂太郎

松方正义

编纂

《大日本史》的德川国顺由侯爵、伯爵晋升为公爵,共计19家。日韩合并后,义亲王

李堈

以及李键、李鍝等

朝鲜

王公也被册封为公爵。日本投降以后,公爵去世后爵位不再由其子继承,至1947年废除华族时,尚存岛津忠重、伊藤博精、鹰司信辅、徳大寺实厚、岩仓具荣、二条弼基、桂广太郎计七位公爵。
华族令册封的侯爵包括旧七清华家族(其中三条家被册封为公爵,德大寺家和西园寺家后来晋升为公爵),

羽林家

,在戊辰战争中支持官军的

广岛

冈山

鸟取

等藩的藩主家,德川御三家,原

琉球

国王

,维新功臣

西乡隆盛

西乡从道

,以及由皇族庶子降为臣籍的小松家、华顶家、山阶家等等。日韩合并后,4位李朝王族成员以及

李完用

等3名韩奸也被封为侯爵。

回忆还是要忘记

日本历史上,华族的含义有两个不同时期的变化。

“华族”一词,可以认为是“清华”的简称,原来是日本贵族中的一类。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公卿贵族门第按照身份的高低顺序,分为摄家、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等不同的门第家格,华族就是其中的清华家的简称。

日本明治维新后,打破旧有的社会阶层设定,将社会阶层设定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类。其中华族泛指贵族阶层,主要包括了明治维新前的公卿、诸侯、藩主等这类贵族人员,士族则包括维新前的旧藩士,即武士等。从此华族一词在日本成为整个贵族阶层的代名词,根据这些华族在明治维新前的旧身份,又分为公家华族和旧诸侯华族两类。

1884年,明治政府颁布华族令,对华族的等级进行了设置,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除了对旧有华族设定了不同的授爵标准外(原摄家、德川将军家、在维新中立有勋功的公家和旧藩主列为公爵;原清华家、中山家、15万石以上的旧藩主、对明治维新有功的大久保家、木户家列为侯爵,原5万石以上的旧藩主列为伯爵,不满5万石的旧藩主、大臣家以下的公家列为子爵,公家、诸侯的旁系等列为男爵),还规定规定根据勋功建树,原本不是华族的人可以获得华族身份,获得这些爵位的人就列入到华族,即贵族阶层。不是因为旧有血统,而是因为新建勋功而获得华族身份的称之为新华族、勋功华族,由此形成了日本华族阶层中的三大类别,即公家、旧诸侯、新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在1947年颁布新宪法,于新宪法中宣布废除了华族,不过旧有的华族家族在现代日本社会中仍然具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海研会

写在前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答主已经回答的比较完善了,所以我就补充下我知道的内容。

华族的意思是什么?

首先,有一个关键的日期——明治2年6月17日(1869年7月25日),行政命令58号上宣布,废除诸侯、公卿的称号,统一改成华族称谓。

所以华族是一个爵位的称号系统。既然我们开头用了一个词汇——“首先”,势必还有其他说法咯?你猜对了!

华族释义一:清华家的称呼

清华家绝对不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你懂的!

清华家是指明治以前,对于公家系统级别分类中,排行第二高的一个规格分类。

公家

日本的贵族分类之一,主要是在日本朝廷工作的贵族、上级官位者的总称。他们主要是天皇的近侍、朝廷机关工作、或者官位在正三位以上的世袭家族,才能称为“公家”。

早期的公家,就是特指朝廷。镰仓之后,公家的意义发生了改变,成为区别于武家的一种贵族类型。

*备注:武家是指代为天皇提供军事支持的军事贵族。

家格:

评价家族级别的体系,简单说就是区分贵族档次高低的分级制度;

公家家格:摄关家、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叫做堂上家;

武家家格:大名、旗本御家人、藩士;

【内部其实还有精细的分类,本篇暂不赘述】

华族释义二:明治后的贵族称号

这个华族应该是我们题目中说到的华族了。也就是1869年7月25号以后定义的贵族称号之一。

那么我们来看看明治2年的58号令到底规定了什么家族呢?

皇族:

天皇的族亲,男系嫡子身份的血亲(除去出嫁的女子)极其配偶。记得,这里面没有天皇,加上天皇的话,叫做“皇室”。

华族:

堂上华族:由公家身份成为华族的家族,由摄关家、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的世代公家组成;

大名华族:由江户时代的大名身份、或者领地一万石以上的重臣形成的贵族阶级组成;

勋功华族: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被奖励爵位的家族组成;

皇亲华族:脱离皇室身份的、曾经属于皇族的人组成;

士族:

由武士阶层中的地下家,替公家、寺院办事岗位的人组成,甚至包括下级武士、部分士兵等等。简单说起来,就是吃皇粮,但是挤不进华族的人。

顺便说地下家的意思,就是天皇坐殿(清凉殿)时候,除了公卿以外,允许进殿的叫做殿上人,不许进殿的叫做地下人,随后才有了堂上家和地下家的区别。

平民:

上面三个都挤不进去的所有人,都是平民。

华族的爵位

华族也分爵位,是按照我们常见的公、侯、伯、子、男定义的五爵制。

有了爵位的家族可以制定自己的家范,也就是自己家族的规矩,比如遗产、养子继承、惩戒等等内容,由宫内大臣监督执行。连世袭财产都要受到宫内大臣的监管,包括债券、不动产等等。

不过,家族规矩并没有得到宫内大臣认可手续的华族也很多就是了。

如今的华族

华族身份享受很多特权,比如免试入学接受教育、财产保护、国家供养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反对的声音也有,认为这种制度违背了日本一君万民的宗旨,取消的意见常有提出。不少华族家族生活的也并不很好,1927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华族财产的蒸发。

终止

1947年5月3日,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禁止特权贵族阶级,日本宪法实施后,华族被废止了。

从创立到废止这段时间里,华族一共有1011个家族。

而当初的华族会馆,如今也只是旧华族成员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了。

华族会馆(1912年)


战国泥趣史御伽众

在日本,江户时代存在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主要是按照朱子学儒家的理论,强调人生来就应服继承命运的安排,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严格区别(士指的武士),社会流动性较弱。当然与天皇有关的公卿并未列入这个体系,并且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存在着秽多、非人等遭受歧视的贱民阶层。但随着经济发展到江户中后期就逐渐松弛,一些致富的农民、商人(豪农豪商)也希望获得与武士相当的社会地位,但德川幕府在不断的改革中也态度模棱两可,直到明治维新后。

为了标榜像西方一样的文明开化,明治政府在1869年农历6月17日废除原来的“公卿”、“诸侯”等称呼,改为“华族”,位列于与现任天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皇族之下。最初的华族共有427家,没有等级,包括原来的137家公家(京都朝廷)、270家诸侯(各地大名)、明治维新后成为公家的5家以及新晋成为诸侯的15家,分为仅限本人一代的终身华族与子孙可以一直继承的永世华族。其实最初围绕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的名称,明治政府高层之间意见不一,如伊藤博文主张叫“公卿”,广泽真沉、大久保利通、副岛种臣主张“贵族”、岩仓具视则提出了“勋家”、“名族”、“公族”“卿家”等提案,不过最终决定采用的则是“华族”。而在近代以前,所谓“华族”一般指代的是“清华家”,这是代表公家家格(地位)的名称。在公家中排名第一的家格是“摄家”,指的是长期位于贵族顶点的藤原家分裂出来的近卫、九条、藤原、二条、一条、鹰司这五家;“清华家”作为第二的公家家格,包括九家,分别是久我・三条・西園寺・徳大寺・花山院・大炊御門・今出川·広幡・醍醐,以上一般简称为“五摄家九清华”;此外在丰臣秀吉时期还有享受清华家同等待遇的“五家清华家”(徳川・毛利・小早川・前田・宇喜多・上杉)。

在上面所说的第一批近代华族诞生之后,又相继有新的华族诞生,比如从与公卿家有密切关系的奈良兴福寺还俗的公家子弟,有26家,这被称为“奈良华族”,还有因对明治维新有功而被明治天皇册封为华族的大久保利通的大久保家、木户孝允的木户家、广泽真臣的广泽家。对华族做出法律上的正式规定的是,1884年7月明治政府公布的《华族令》,并将华族各家的户主排列区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能位列公爵、侯爵的只有近代以前的大公卿(五摄家九清华)、德川家宗家与御三家、琉球王家以及明治维新中的对国家有“伟功”、“勋功”者(如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岛津忠义、岛津久光、毛利敬亲、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中山忠能)等,大多数是子爵、男爵。

关于华族的作用,在1871年公布了《皇族华族取扱規則》,要求华族成为立于四民之上的模范,到后来1890年日本开设议会,实行众议院和贵族院两院制,华族被作为了“皇室藩屏”,被课以贵族院议员的义务。但并不是所有的华族都能成为贵族院议员,仅有30岁以上的公爵、侯爵是终身贵族院议员,伯爵、子爵、男爵则是通过互选才能当选议员且任期7年。

在近代日本,华族确实在司法、财产、教育、政治上享有特权,但从这一制度设立之初,就有人反对,比如岛地默雷、板垣退助等人,反对理由包括违反了四民平等的政治宣誓,且违背“一君万民”的概念,在天皇与臣民之间制造了人为的障碍。并且华族也因其社会地位引起社会关注,也出现了不少丑闻、绯闻。同时,其中也出现一些致力于改造社会、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的“革新华族”,如近衛文麿・有馬頼寧・木戸幸一・原田熊雄・樺山愛輔・徳川義親。总之,华族这一群体,既延续了日本古代的家格、等级制度,同时也是近代日本的特殊产物,这一社会群体也和其他群体一样有着多重的面向。


青年史学家

  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著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1869年,日本各地方诸侯版籍奉还之后,废除原来的“公家”(公卿)、“大名”(诸侯)等称呼,将其统称为华族。1871年日本取消旧身份制度,将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等。华族成为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享有许多正攵治、经济特权。

  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华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个等级。其中,旧公卿家族根据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旧大名家族,根据石高(俸禄额)和在戊辰战争中的表现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根据华族令册封的公爵包括旧五摄家族(一条、二条、九条、近卫、鹰司),原幕府将军德川家族,以及明治维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条实美、岩仓具视、毛利元德(长州藩主)、岛津忠义(萨摩藩主)、岛津久光(萨摩分家)计十一家。后陆续将维新功臣伊藤博文、大山岩、山县有朋、德大寺公弘、西园寺公望、桂太郎、松方正义及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国顺由侯爵、伯爵晋升为公爵,共计19家。日韩合并后,义亲王李堈以及李键、李鍝等朝鲜王公也被册封为公爵。日本投降以后,公爵去世后爵位不再由其子继承,至1947年废除华族时,尚存岛津忠重、伊藤博米青、鹰司信辅、徳大寺实厚、岩仓具荣、二条弼基、桂广太郎计七位公爵。

  华族令册封的侯爵包括旧七清华家族(其中三条家被册封为公爵,德大寺家和西园寺家后来晋升为公爵),羽林家,在戊辰战争中支持官军的广岛、冈山、鸟取等藩的藩主家,德川御三家,原琉球国王,维新功臣西乡隆盛、西乡从道,以及由皇族庶子降为臣籍的小松家、华顶家、山阶家等等。日韩合并后,4位李朝王族成员以及李完用等3名韩女干也被封为侯爵。


孤狼啸月31600808

首先,“华”不是一个民族,更不是指陕西华山周围的“华族”,而是一个㯳词:即指“事物最精华的一部分”,而“夏”才是指一个民族一一即从犹如夏季一般炎热气候的南方迁移到北方来的“夏人”,由于是多个联盟部落,故又称“诸夏”!而就是这个诸夏创造出了人类最先进的金、银、铜三大文化传遍世界,所以成为了整个地球人类中最精华的一个文明组成部分,故被称之为“华夏”!而当初诸夏就是在北半球与东半球东亚中轴线上创造出来了人类先进文化传遍世界的,所以位于这个地球中轴线上的人类文明起源传播中心就叫“中华”一一即人类最精华的文明就是从这个中轴点上向全球辐的,而“中国”一名也由此而来!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秘书长章太炎提出了中华民族起源于陕西华山周边的“华族”一说,他认为“华族”其实就是汉人的祖先!所以,日本的“华族”一说,却是在民国初年从中国引进的!而对于“支那人"一说,据我考证:这不是“明治初期日本引进的新词”?也不是“从印度佛教梵文中翻译的名词”?更不是“反清明人自取的称呼”?而是二战时,日军攻下缅甸占领密支那后,将中国人视为等同于缅甸密支那人的一种称谓,所以说,“支那人”一名起源于二战是也!


造物主20曹黎明

日本的华族,可不是用来指代华人的,而是特指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期的贵族阶层的。

旧华族服

华族政策起于

明治维新后,日本各地方诸侯版籍奉还(大名向天皇交还国土和臣民)之后就废除了原来的公家(公卿)、大名(诸侯)等称呼了,而从新建立了一个阶层就是华族。至1871年,日本维新政府将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等,而华族成为了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享有很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伊藤博文更是将华族设计成皇族之藩障、维持特权阶层统治的基石。

日本士族

在1884年颁布了华族领,将其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看着是不是很眼熟,是的他们学的就是我们祖宗玩烂的东西)。其中旧公卿和旧大名分别被授予子爵和男爵以上的爵位(旧大名要看石高——俸禄额、在戊辰战争中表现而定)。

根据华族令册封的公爵包括旧五摄家族(一条、二条、九条、近卫、鹰司),原幕府将军德川家族,以及明治维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条实美、岩仓具视、毛利元德(长州藩主)、岛津忠义(萨摩藩主)、岛津久光(萨摩分家)计十一家。后陆续将维新功臣伊藤博文、大山岩、山县有朋、德大寺公弘、西园寺公望、桂太郎、松方正义及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国顺由侯爵、伯爵晋升为公爵,共计19家。日韩合并后,义亲王李堈以及李键、李鍝等朝鲜王公也被册封为公爵。日本投降以后,公爵去世后爵位不再由其子继承,至1947年废除华族时,尚存岛津忠重、伊藤博精、鹰司信辅、徳大寺实厚、岩仓具荣、二条弼基、桂广太郎计七位公爵。

以上看的眼花了吧?是的,日本的等级制度就是这样纷繁复杂。

华族特权

在经济方面,根据当时的法律,华族的世袭财产受到特别保护,以其为“标的”的转让和抵押行为无效。这样就防止了华族财产的流失,保证了其基本的经济地位。此外华族还集资设立了国立第十五银行(又称华族银行),以保证其财产的保值增值。为了保护历来就贫穷部分华族,还专门设立了“旧堂上华族保护资金”,以接济贫穷华族。

在政治方面,当时贵族院议员绝大多数由华族构成,其中30岁以上的公爵和侯爵为当然议员,伯爵、子爵和男爵议员则在拥有本爵位的30岁以上人员当中互选产生。其中伯爵议员定额18名,子爵和男爵议员定额各66名,任期七年。按惯例,贵族院正副议长、宫内大臣、宗秩寮总裁只能由华族出任。在明治、大正时代,由于内阁总理大臣由天皇指定,因此多数内阁总理大臣都是华族出身,其中著名者如伊藤博文、黑田清隆、桂太郎、西园寺公望、近卫文麿等。

在教育方面,所有华族子弟均有进入学习院学习的特权。将来只要成绩在学习院中能排到中等以上,便可以进入全日本第一的东京帝国大学。成绩靠后的学习院学生也可以进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而普通人为了考入这两所大学则不知要经历多少年的煎熬和努力。

东京大学

华族制度的废除

二战后期,随着美国打赢了太平洋战争,占领了日本本土后。标榜世界民主意识领袖的美国佬肯定不允许这种特权阶层的存在,基于对战前日本彻底改造的目的,将废除天皇统治的基石华族制度。1947年后新的《日本国宪法》(和平宪法),华族制度彻底废除了。

日本战败


某男某语

本人不是很了解日本的历史,但这个“华族”肯定不是指的我们大中华的“华”,应该是日本的一种阶级划分,大概低于皇室的地位稍高于普通老百姓的一个阶层吧。

管他呢,反正不管是什么族,都是“大和民族”,对于我们善良的中华民族,它们都不是好“族”,我们要时刻警惕这个民族!

敬请关注“先斩后揍”,共同探讨“悟空问答”。


先斩后揍1

日本华族是日本於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全世界的华族是指的是东南亚华族。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对华裔的称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