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股市奇才講述:高位套牢者如何翻身

一個成熟的交易者不會認為交易有獨到的秘訣,即使最賺錢的交易策略也早就是公開的,爛大街的,能抵禦無時不在的誘惑而恪守自己的信仰,是贏家和輸家的唯一區別,其它的沒有任何秘訣。


盈 利不是靠你預測行情的勝率來獲取的,而是依賴“你做錯的時候你儘可能少虧,你做對的時候你儘可能多賺”,這就是實戰家和分析師的最大差別。你買入的目的不 是為了虧錢,而是為了獲利且儘可能的獲利更多:當走勢對你有利的時候,必須貪婪、讓利潤奔跑;當走勢對你不利的時候,停止幻想、要截斷虧損。什麼時候大盤 方向明朗?任何時候都不明朗!任何時候的行情都是拿自己的籌碼賭出來的,儘管很多朋友從來不認為自己在賭,那也只是認為概率大,算不上賭而已。事實上,誰 也不知道明天會怎麼走,交易就是下賭注,用確定的代價賭不確定的利潤,只不過當致命的風險來臨時遠離;當風險可控的時候,未來值得一睹。

這 個世界上最白痴的人,就是那種自以為發現了別人不能發現的真相的人,我從來不奢望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很多人之所以在整體上無法實現資金的增加,其中 一個關鍵就在於他無法承受浮盈的回撤,其實浮盈根本不是你的利潤,也沒有人希望利潤回撤。因為回撤而損失一些利潤,但也會因為回撤而把握到更大的利潤,這 是走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交易中已經很習慣它了。虧損額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盈利則需要行情的支持。我的買進或賣出不是自己的想當然,而是讓實際走 勢決定買入還是賣出,任何時候我都不會讓自己陷入被動,我也從來不會追求完美的交易。

一位股市奇才講述:高位套牢者如何翻身


高位套牢者如何翻身

(一)高位套牢者如何翻身高位套牢者快速翻身第一步:適時止盈止損

炒股追求完美,還不如不幹呢。始終持有獲利的股票,不如擇機了結。獲利的股票,如果一直持有,而不及時了結的話,會將既得利潤再次消耗掉,因此不可以只做長線死多頭。

獲利的股票,就像滿堂的金玉,永遠守是守不住的。長期相守,只能滋生富貴的驕橫心態,因而必然導致操作失敗而自取禍患。功成身退,獲利及時了結,就是天大的炒股之道。

在現實生活世界中,很多人凡事都要求做得個十全十美,盡善盡美。找對象,希望對象既有錢,又漂亮,又溫柔,又有文化等等;找工作,既要工資高,工作環境舒適,又要求工作輕鬆、體面,結果經常失望。凡懷有這種心理的人,進人股市後,通常也會追求完美,既想抄到最低點,又想賣到最高點;縱然持有領漲股,又想把每個波段都做足。在操作中,又往往謹小慎微,處心積慮,害怕犯一點錯誤,但事實上這種心態,只能導致投資者不斷犯錯誤,一次次地懊悔,一次次地失去賺錢的機會。

這類投資者,往往事先會按照自己企求完美的心情,為投資設計一個計劃和目標,如一定到賺 100% 的利潤再賣出,一定要漲到 50 元再賣出等等。但在現場操作時,又會受到盤面變化和現場氣氛的感染和左右,例如突然又會發現另外一隻股票漲的更快,更有投資價值等等,因此在完美心態的左右下,又開始分析利弊,左右搖擺,猶豫不決,不知買哪一種股票更加“完美”。當他終於做出了決定.另一隻股票可能已經見頂了,而賣出的股票又開始猛漲。如果他迷途知返,或就抓回原來的股票還來得及,但他這時又在“完美”的心態驅使下,認為既然賣出的股票,為什麼還要買回呢?所謂“好馬不吃回頭草”,結果坐失良機。等他眼見賣出的股票昇天後,他才開始懊悔,而這時,原來的股票卻又下跌了。

這類投資者在買賣股票的時機上,也會因追求完美而坐失良機。“留點錢給別人賺”,這種話是很多投資者掛在嘴上的口頭撣,是炒股之道的真知灼見。然而,真正能做到的投資者又是何其少也!有的投資者手裡的股票可能已經翻了一番。但還在等翻第二番,還信誓旦旦地說,我一定要把股票賣在頂部上影線的杆頂。這種企求完美的做法當然很難實現,結果坐失良機,一錯再錯,本來完美的事,越做越不完美,最後鑄成大錯。

理論上說,普通投資者是無法在股價的最低值和最高值成交的。因為最低值也好,最高值也好,都是莊家和機構投資者的最後殺手鐧,是強弩之末,是他們自己計劃中的最後驛站,即使普通股民有預見,也很難在最高價和最低價出現的一瞬問,使自己的操作能夠成交。

很多投資者懷著這樣一種企求完美的心態:我在更高的價位都沒有賣出,難道還要我在更低的價位賣出嗎?我一定要比這個價更高再賣出,結果股價掉頭向下,跌去 10%,投資者又說,一定要等它反彈了再賣!假如股市真的有所反彈,他們立刻又會認為股價下跌只不過是個回檔,股價將會創新高,結果股價再掉頭向下,跌去 15%,20%……這些投資者以企求完美的心態,一遍遍地如法炮製,結果股價大跌,悔之晚矣。

企求完美,只能導致更大的失誤。然而,如果判斷失誤怎麼辦?例如,賣出後股價又創出新高,買入後股價又創新低。這也是正常的,因為股市從來就沒有完美,沒有完全符合人意志的事。出現這種情況,有些投資者,仍在追求完美,我賣都賣了,難道還讓我以更高的價買入嗎?或者,我買都買了,難道還讓我以更低的價賣出嗎?須知,此時正確的理念仍是:拋棄一切迫求完美的想法,迅速糾正錯誤,立刻進行相反方向的操作,加價買人創新高的股票等更高點賣出;或貼價沽出創新低的股票,等待更低點補回。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股市沒有絕對完美的事,能夠糾正錯誤就是相對的完美。


(二)高位套牢者快速翻身第二步:善數不用籌策-不跟毫利計較

股市中善於買賣的,不一定非要用什麼價位買賣;善於計算的,不必跟毫利計較。善於清倉的不一定非要怎麼操作也可以完成。善於建倉的,也不必非在某價位上,就可牢牢地建倉。

所以,掌握炒股之道的人善於救己,所以不會被股市拋棄;善於及時清倉和建倉,所以股票不會被套牢。這就叫買賣時的明智。

所以,這種不計較毫利的明智,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如果不明智地計較毫利,就是別人的反面借鑑。這些人自以為聰明,可以多賺一點點,其實是大糊塗。這的確是個精要深奧的道理。

股市投資者在委託買賣時,總想著買進便宜一點,哪怕一分兩分也好;賣出時高一點,哪怕一分兩分也好。這樣看起來可以使自已多贏利一點,但計較一兩個喊價單位,往往會喪失很多買進賣出的機會。

投資者總是喜歡在委託中以“進價”的方式操作,即委託買入價格低於現時最低賣出價;委託賣出價高於現時最高買入價格。這種操作方式,如是如願以償,當然是好事,但很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了買低一點點,而沒有成交,結果股價迅速拉昇;為賣出高一點點,沒有成交,結果股價迅速下跌。這都是因計較一點點差價,而喪失了買賣機會的原因。

投資者在操作過程中,會因為計較一點點毫利,而出現心理方面的變化。行情是瞬息萬變的,如投資者在委託買入時,委託價格比現時最低賣出低一點,但行情有可能逐級盤高,這時投資者可能會想,再等一等,股價會下來的,但越等股價越高,投資者畏高而不敢追漲,很可能喪失了一隻追進漲升股票的機會。與此相反的情況,投資者在委託賣出時,委託價格比現時最高買入高一點,但行情有可能逐步走低,這時投資者會想,等一等,股價或許會反彈的,可股價卻越走越低,投資者越不捨得賣出,結果喪失了出逃機會,也可能被套。

因此,投資者在買賣之前,首先一定要樹立買賣的理念:這隻股票我是否一定要買到!或,這個股票我是否一定要賣出。如果這種信念樹立後,投資者就不必計較一點得失,因為這一點毫利與你所判斷的趨勢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如果堅決買進,就可以敲進,即買入委託一個高於現時最低賣出的價位;如果堅決賣出,就可以委託一個低於現時最高買入的價格。這樣很快就會成交了。投資者計較一兩個喊價,通常是買賣信念不堅決造成的,如認為可買可不買,可賣可不賣,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成交後,即使股價又跌下了自己的買入成交價,或股價漲過了自己的賣出成交價,也不能後侮。因為這不是自己買入價高了一點,或賣出價低了一點造成的。你的目的已經達到,剩下只是判斷自已的決策是否符合趨勢、而不是斤斤計較一點點的得失。

股票投資要逢高賣出,逢低買入,這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每一個投資者都希望這樣。

但股諺也有一句“最高不賣、最低不買”,就不是人人能懂的了。這句話是股民在多年的股市實戰中總結出來的。所謂“吃利吃八分”,“把魚頭魚尾留給別人”,就體現這樣的道理。這是炒股高手的至理名言,但大多數投資者總想計較一點點差價,結果錯失良機。

炒股高手並不是真的不想買到最低價,賣到最高價,而是最低價、最高價都難以把握。炒股高手即是如此,更何況新入市的投資者。因此,買賣股票切忌計較一點毫利,而喪失了寶貴的機會。

股市裡常有這樣的現象,越是老股民越能感到股市的風險性,行情的變化無常;而越是新股民越是不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新股民越是喜歡計較一點得失,而老股民常能做到適時了結,儘管失去了一點毫利,但成交迅速,獲得了安全,迴避了風險。

因此,那種自以為肯定可以多得一點毫利的投資者,將面臨更大的風險,投資者不應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在決策後,應果斷地不計小利而完成操作,才是明智之舉。


(三)高位套牢者快速翻身第三步:正視自身的缺點,避免被深套,必須掌握的五大股市必備常識——效應

1、錨定效應

也稱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因為第一印象接受的是事物的外在的形態或者單方面的信息,因此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比如我們看到的連續上漲的股票,一直在漲,看著心理就癢癢,連續漲了好多天,因為過去一直漲,所以相信他還會漲。一衝動就進去了,誰知道剛進去就回調了,這時候仍然會受過去連續上漲思維的影響,他會漲起來的。就一直拿著一直拿到被深套。這就是我們總是停留在過去的思維中不再往前看,這樣就會缺少了對未來的收益和風險的評估。應拋棄過去第一時間對股票的看法,正確的分析和認識股票未來的走勢。

2、對比效應

股民為什麼喜歡買低價股呢?對比效應是主要的心理因素。不同的股票之間,比價格高低,低的好像自己就“賺”便宜了。機構、莊家非常善於運用對比效應,從而達到迷惑散戶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股民為什麼愛在新股上市當日買股,應該說股民明知風險很大,但是此一現象卻仍然火爆。其心理效應正是對比效應。對比在哪裡:股價上漲幅度的對比,一般個人也就一日上漲10%,但新可漲100%以上,且在一、二個小時,甚至20多分鐘就可辦到。這種對比效果顯著,是火坑也要往裡跳了。

3、近期效應

股民總是對離我們發生在當下比較熱的事件感興趣。由於前期虧了錢,現在個股上漲,怕,不買;漲第二天,猶豫;漲第三天,漲第四天,接連的上漲且都是發生在最近,這時近期效應發揮作用了,股民毅然決然地買入,豈不知股價已經較高了,結果表明一買就套。

由於近期效應,股民傾向於頻繁換股,看到連續幾天都上漲的股票,就換股,常常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後悔莫及。

4、因果效應

凡事必有因有果,由因推果,由果追因。在股市,跌了要問原因,漲了要問原因,這恰好為很多媒體提供了就業機會,並提供了哄騙、引誘廣大股民的機會。股市是一個隨機系統,它的上漲下跌是受其自身運轉規律決定的,當然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對其會有影響,但改變不了股市的運行趨勢。但它的隨機漲跌,的的確確激活了股民的因果效應,反而很多時候著眼於細節,搞得暈頭轉向,少了應有的堅持。

5、類似效應

“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一則非常生動的類似效應說明。由於股市隨機波動的屬性,其K線就會表現出相當強的類似效應;股市因為上次K線形態買入而賺了錢,就會在心理上形成類似效應;相反,因某種K線姿態而虧了錢,也會形成強烈的類似效應。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相當形象的說明。

由於股民缺乏專業的炒股技術分析能力,分不清一模一樣的K 線形態在不同趨勢中已經“此一時已非彼一時”,結果上次賺錢,這次卻虧錢;上次虧錢,這次不買卻踏空行情,左右扇耳光。長時間來看,則是股民虧錢的主要心理效應。


能經受住折磨才能獲利

市場每天漲停的股票到處亂飛,可偏偏就是沒有自己的,看到這幅每天出現的畫面,眾多投資者不禁心生煩躁,其實大家的心情都一樣,誰不想買完的股票就一飛沖天,連續漲停呢?但現實殘酷,真正買完立即就漲的股票只能是運氣,就像守株待兔一樣,沒有持續性!

在股票市場股票的形態不過是三種,一種是長期橫盤滯漲的,一種是不斷展開下跌的,第三種是不斷上升的,誰都希望買到即將展開上升的股票,殊不知沒有前二種狀態的鋪墊,哪有第三種情況的出現?

其實誰都知道市場是一場零和遊戲,不創造任何價值的結果就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在這場遊戲開始前,各方面要進行各種準備活動,這種準備活動就像禮花升空一樣,美麗的瞬間背後是辛苦的加工製作,運輸,零售,再點燃,才會有升空的美麗!

具體到證券市場,投資者享受坐轎的快樂,不要忘了抬轎的辛苦,為什麼主力要瘋狂拉昇股價,難道他不知道風險二個字嗎?非也,主力比誰都知道控制風險,但投資者要知道大幅拉昇的背後是主力早已將籌碼吃的快要撐破肚皮,大部分的籌碼已經控制在手上,他拉的是自己手中籌碼的上升,與此對應的是大多數投資者手中早已將籌碼交出,此種背景下股價才會出現拉昇。逼迫投資者交出籌碼的方法只有二種,就是下跌和長期的滯漲橫盤,可以講,看著那些暴漲的股票。在這之前該股都會有一個漫長的橫盤或下跌過程,經的住折磨的投資者才能換來日後的暴漲的收益!

有的投資者一定會講,那我就不參與調整,專等主力拉昇時再介入,這裡面其實是一個難題,一是主力何時拉昇,不會通知你,你一不留心,股價就已經連續上漲20%,此時你不敢追,追了怕套,即使你追了,也確實容易被套,套住後面對下跌你會較為恐慌,一旦稍有拉昇,你會立即退出,真正的利潤與你無緣!所謂的追漲殺跌也就是從此開始的!所以一句話,想要獲得利潤,就要有忍受折磨的心態,如果你很容易煩躁,就只能把這件煩心事交由其它的資產管理人去做!

真理是簡單唯一的。真正的投資大師,他們的思想會驚人地一致。前陣子,我在網上看到我朋友發的一篇文章,我認為是揭示了投資奧秘的真正好文章,是這樣說的:“莊家最怕什麼呢?是不是知道了莊家最怕什麼就能戰勝它?作為一個散戶,在分析、研究、資訊、資金上都不是莊家的對手,但莊家哪怕穿有鐵布衫,一樣有不為人知的死穴,莊家最怕什麼呢?我說出來的答案一定會讓你感到可笑---莊家最怕你不看他!

因為莊家深知你的貪婪與恐懼,莊家的陰謀通過操盤手傳遞給你,他讓盤口別有洞天風起雲湧,他讓k線圖青面獠牙天花亂墜,只要你睜開眼睛看,你就會患得患失,你就會神魂顛倒,你就會惶惶不可終日……莊家就這樣征服了你,因為他把這個交易市場當作戲院,將自己看成是賣座的大明星,而你心甘情願做個忠實的觀眾,他就沒天沒日地盡情表演。當你不看他的時候,當他沒有觀眾的時候,當他對牛彈琴的時候,他真的好怕,因為他的錢是貸款,他要付操盤手的工資,面對一個不看不聞不問不急的人,面對一個無知無慾無畏無懼的人,他的一切表演都是徒勞的,這就是莊家的死穴,這樣的股民就是莊家永遠不可戰勝的散戶。

一位股市奇才講述:高位套牢者如何翻身


最後我們來談談:交易高手是怎樣磨練成的?

一位交易場上的倖存能手,歸納了幾項交易規則,恰正符合了上述徵人條件。謹羅列於此,但願投資人能因而增加獲利,遠離苦痛。

無論新手或老手,往往都忽略了成功交易的心理要素。交易無疑是全球最具壓力的工作之一,幾與吞火表演或拆除炸彈無異。

交易績效有時宛如雲宵飛車,時而攀高,時而劇降,總是夾雜著歡樂與哀愁。一個不留神,市場便可能瓦解投資人心理,蹂躪投資人靈魂。只要進場交易,這類的經驗便無可避免,但是投資人儘可學會如何應付這些情況,甚至學習從中獲利。

1、只靠自己。當交易時,千萬別想依靠他人,成就自己。投資人想依靠的人,可能根本不是一位成功的交易員。當然也有例外,但機會不多。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絕不將自己的失敗歸咎他人,這點無比重要。無論淪落到何種地步,自己必須為自己的決策負起全責。只有自己承擔責任,才能改正錯誤,也才可能不重複犯錯。

2、無論獲利虧損,都別情緒化。交易就像打高爾夫球。每個高爾夫球員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成績也就時好時壞。當成績好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像老虎伍滋,以為已經找到了打球訣竅,不會再打進砂坑或水塘。不幸的很!下次他就發現自己進入了砂坑,大喊再也不打球了。

其實,交易心理才是在這些市場獲利的關鍵。只有那些精確瞭解這些規則,及市場與投資人心理尤其自己心理的投資人,才能更有獲利機會,而且同時還保持著理性。

3、在能力範圍之內交易。交易不能影響正常生活。如果無論獲利或虧損,投資人總是情緒緊崩,就千萬別進場,因為一時的情緒極易導引出災難性的策略與謬誤的判斷。投資人最嚴重的錯誤之一,便是獲利後就加碼。這種事最糟糕不過,因為歡樂後,緊接著而來的,往往便是虧損。在虧損之前加碼,便會使得虧損較獲利加快一倍。交易金額應保持恆常,畢竟,緩步穩健者,才會是最終贏家。

4、不自我中心。以自我為中心,正是頂尖交易員的致命傷。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別再因而成為犧牲者。以自我為中心的交易員,是無法面對虧損的。他們幾乎禁不起連續幾次的虧損。這導致他們往往以非常短期的績效,評估交易方式的好壞。市場沒有立即順著自己的交易走勢,便急急出場,無異是投資大忌。

5、以長期目標為焦點。避免根據短期績效調整交易方式。因為短期而言,任何交易方式均可能亮麗一時,然而長期累積結果,卻可能糟透。另一方面,最佳的交易方式,也難免三不五時的虧損。因而,若以短期績效,判斷交易方式好壞,很可能剔除了最佳的交易方式,終而導致虧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