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现在只有临摹,那原来古人临摹,是找的真迹临摹的吗?

蛋碎菊红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可以肯定的是,神龙本《兰亭序》、定武本《兰亭序》、虞本《兰亭序》、褚本《兰亭序》都是对照真迹临摹出来的。


定武本《兰亭序》

那么对于大多数古人学书法临摹的是真迹吗?真迹是唯一的,而这唯一真迹的拥有者,非官既贵,甚至是宫廷内院,只有皇帝才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书是见不到真迹的。那古人学书法是如何学的呢?

一、拓片:宋以后刻帖大兴,古人有“得名碑拓片数字,加以研习,便可卓然成家”的说法。然而,古人学书,好的拓片也是极难得到的。
宋刻帖


《淳化阁帖》王著

二、老师的字:古人练字真迹无缘得见,好的拓片也见得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其老师的字是最为简单直接的。如黄庭坚早年就学其师苏轼。明代吴门书派学文征明者甚多。
黄庭坚《教审帖》
局部

三、原碑:传欧阳询远行,见到名碑,便驻足观碑,达三日之久。

古人练字不像我们现在,各种印刷品琳琅满目,可正因这样,让我们现代人练花了眼,越来越不知练什么了。


古风书法

是的。唐太宗时期的大臣就开始学习临摹本了。虽然都是临摹本,但都是高手临摹或双钩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了。



唐太宗对王羲之推崇备至,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后来就没有真迹存在了。



目前认为,王羲之尚无一件真迹存世。 我们现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初月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孔侍中帖》为代内府摹本,《行穰帖》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上虞帖》为唐摹本,《姨母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丧乱》、《得示》、《二谢帖》为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 ,真迹已不存于世了,唯一让人期待的是存于唐太宗陵墓中《兰亭序》真迹。但此亦传说,真假只能等待考古挖掘了。

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您指教。


全民学书法

是找真迹 墓碑临摹 拓片 书籍 等进行临摹学习 王羲之的地位是在唐朝李世民时期确定的 古人的印刷技术也不好 李世民收藏大量王羲之的书法墨迹 别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您是见不到的 所以李世民命欧 虞 褚 冯等大量临摹王羲之兰亭序送给重臣 后命怀仁团队耗费20多年将王羲之字体集成圣教序 进行刻碑锤拓 古人学字 一是口传心授 秘诀不外传 二是对名人墨迹 拓片进行临摹学习 只有富有的人如官二代才有条件对墨迹学习 而且有的拓片也非常昂贵 如九成宫的拓片 等 古人好些苦读的学子是没有条件见到墨迹和拓片的 宋之后出现活板印刷 大量的木刻水印出现 但失真的地方会多 所以历史上书法大家很少 但是呢文化一直是基础 到清朝更流行了 乾隆主持刻印的三希堂法帖 都是很好学字范本


半条命4785

问题,古人写字也是临摹字帖吗?

古代人当然也要临摹字帖,在刻帖出现之前,人们学习书法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跟着老师学习,直接学老师的字帖。确切的说当时还只把书法当成一种技术,还不是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兴起,也让书法家族开始兴盛,比如王羲之就属于琅琊王氏家族。整个家族的书法风格都差不多,他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亲笔授课。

第二是看名家真迹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只能达官贵人才能使用,普通人怎么能看到名家真迹呢?即使到后来出现了字帖,这些帖也只是上层的人在用,直到清代民国,普通人也见不到一本好的字帖。

这叫造成了笔法的神秘性,老师带徒弟的授课方式加上见不到好的字帖,很容易让人对书法产生神秘感。但现在很多人谈起笔法还神神秘秘。这种人可以不用理他,把简单的东西说的那么神秘,必有其目的。

现在,印刷术的进步是我们看到了更多、更好、更廉价的字帖,感谢这个时代。

你觉得呢?


不二斋

沉默是金,就不多说了,哈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