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現在只有臨摹,那原來古人臨摹,是找的真跡臨摹的嗎?

蛋碎菊紅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可以肯定的是,神龍本《蘭亭序》、定武本《蘭亭序》、虞本《蘭亭序》、褚本《蘭亭序》都是對照真跡臨摹出來的。


定武本《蘭亭序》

那麼對於大多數古人學書法臨摹的是真跡嗎?真跡是唯一的,而這唯一真跡的擁有者,非官既貴,甚至是宮廷內院,只有皇帝才有。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學書是見不到真跡的。那古人學書法是如何學的呢?

一、拓片:宋以後刻帖大興,古人有“得名碑拓片數字,加以研習,便可卓然成家”的說法。然而,古人學書,好的拓片也是極難得到的。
宋刻帖


《淳化閣帖》王著

二、老師的字:古人練字真跡無緣得見,好的拓片也見得到,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學習其老師的字是最為簡單直接的。如黃庭堅早年就學其師蘇軾。明代吳門書派學文徵明者甚多。
黃庭堅《教審帖》
局部

三、原碑:傳歐陽詢遠行,見到名碑,便駐足觀碑,達三日之久。

古人練字不像我們現在,各種印刷品琳琅滿目,可正因這樣,讓我們現代人練花了眼,越來越不知練什麼了。


古風書法

是的。唐太宗時期的大臣就開始學習臨摹本了。雖然都是臨摹本,但都是高手臨摹或雙鉤的,也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料了。



唐太宗對王羲之推崇備至,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後來就沒有真跡存在了。



目前認為,王羲之尚無一件真跡存世。 我們現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為摹本,《初月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二 ,《孔侍中帖》為代內府摹本,《行穰帖》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上虞帖》為唐摹本,《姨母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 ,《喪亂》、《得示》、《二謝帖》為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 ,真跡已不存於世了,唯一讓人期待的是存於唐太宗陵墓中《蘭亭序》真跡。但此亦傳說,真假只能等待考古挖掘了。

個人見解,不當之處請您指教。


全民學書法

是找真跡 墓碑臨摹 拓片 書籍 等進行臨摹學習 王羲之的地位是在唐朝李世民時期確定的 古人的印刷技術也不好 李世民收藏大量王羲之的書法墨跡 別人特別是普通老百姓您是見不到的 所以李世民命歐 虞 褚 馮等大量臨摹王羲之蘭亭序送給重臣 後命懷仁團隊耗費20多年將王羲之字體集成聖教序 進行刻碑錘拓 古人學字 一是口傳心授 秘訣不外傳 二是對名人墨跡 拓片進行臨摹學習 只有富有的人如官二代才有條件對墨跡學習 而且有的拓片也非常昂貴 如九成宮的拓片 等 古人好些苦讀的學子是沒有條件見到墨跡和拓片的 宋之後出現活板印刷 大量的木刻水印出現 但失真的地方會多 所以歷史上書法大家很少 但是呢文化一直是基礎 到清朝更流行了 乾隆主持刻印的三希堂法帖 都是很好學字範本


半條命4785

問題,古人寫字也是臨摹字帖嗎?

古代人當然也要臨摹字帖,在刻帖出現之前,人們學習書法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跟著老師學習,直接學老師的字帖。確切的說當時還只把書法當成一種技術,還不是藝術。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的興起,也讓書法家族開始興盛,比如王羲之就屬於琅琊王氏家族。整個家族的書法風格都差不多,他的主要學習方式就是親筆授課。

第二是看名家真跡學習,這種學習方法只能達官貴人才能使用,普通人怎麼能看到名家真跡呢?即使到後來出現了字帖,這些帖也只是上層的人在用,直到清代民國,普通人也見不到一本好的字帖。

這叫造成了筆法的神秘性,老師帶徒弟的授課方式加上見不到好的字帖,很容易讓人對書法產生神秘感。但現在很多人談起筆法還神神秘秘。這種人可以不用理他,把簡單的東西說的那麼神秘,必有其目的。

現在,印刷術的進步是我們看到了更多、更好、更廉價的字帖,感謝這個時代。

你覺得呢?


不二齋

沉默是金,就不多說了,哈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