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規模最大的崖壁畫——左江崖壁畫

廣西左江崖壁畫,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崖壁畫。

左江崖壁畫是左江流域懸崖峭壁上彩繪的統稱,分佈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沿岸及附近峰林地帶,涉及範圍200多平方公里,已發現的崖壁畫共有82處,寧明花山崖壁畫是其代表性傑作。

世界規模最大的崖壁畫——左江崖壁畫

1988年,寧明花山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左江,全長345公里,發源于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山區,自西而東,流經我國龍州,至上金與發源於十萬大山的明江匯合,經江洲區、寧明和扶綏縣,在南寧附近的宋村三江口與右江融為一體後,稱為邕江。

左江沿岸奇峰兀起,峭壁對峙,層巒迭嶂。我國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寫道:“雖連峰夾嶂,遠不類三峽,湊泊一處,促不及武彝,而疏密宛轉,在伯仲間。”徐霞客將左江風光與三峽和武夷類比,覺得毫不遜色。

左江流域是廣西早期人類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1949年以來,廣西文物考古部門在這一帶發現了一大批原始社會時期的遺址和遺物,以及年代稍近的崖棺墓葬。這些出土的文物充分說明,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起,左江地區就已經有人居住,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足跡幾乎遍及左江流域,並創造了具有顯著地方特徵和極高工藝水平的大石鏟文化。

花山,當地壯族同胞稱為“岜來”,意思是“有圖畫的大山”。左江沿岸挺拔峻秀的巖壁之上,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崖上有圖”的詭異故事。

關於這些“圖畫”,歷史典籍上記述不多。能查到的最早的記載是宋代李石的《續博物志》。李石寫道:“二廣深豀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畫。船人行,以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

而出版於清朝末年的《寧明州志》這樣描寫:“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執干戈,或騎馬。未亂之先,色明亮;亂過之後,色稍暗淡。”意思是說,那些峭壁上的紅色人形畫像,能夠預測戰亂,戰亂之前,顏色明亮。戰亂之後,顏色變暗。

花山上的崖壁畫現存有1900多個圖像。壁畫高40至50米,寬172米,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這些圖像以人物為主,最大的高3米,最小者僅0.3米,均呈剪影形象。中央巨人頭戴虎冠,挎儀執簇,躍馬騎獸,威風凜凜。其餘或赤身裸體,佩儀馭獸;或高冠雉翎,或長髮拖地,或側身屈膝,或正面馬步。人物姿態多為兩手向上平舉齊肩,朝中心人物作捧物跳躍舞蹈狀。人像之間穿插似馬、似犬、似虎、似狼的動物,以及銅鑼、藤牌、弓箭、環儀之類的器物圖像。畫面均為赭紅色,線條粗放有力,形象原始樸拙。

花山壁畫的繪製年代、製作技術、主題涵義、顏料配方,以及功用目的,有如一道道難解的謎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無數研究者和遊人。

1985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一次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且最具權威性的科學考察,部分揭開了花山壁畫的謎底。

研究者們從考古學的發現與壁畫器物比對,以及運用同位素碳十四的方法對壁畫上的鐘乳石標本進行測試,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花山崖壁畫繪製年代是由戰國初年至東漢時期,前後經歷了600多年的時間先後完成的。

左江流域的壯族人民將赤鐵礦稱為“天寧”,即紅石的意思,歷史上這裡就有用“天寧”製成顏料,用來塗飾傢俱或者書寫的習慣;同時也有以動物、牲血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傳統。依據這一社會習俗,也根據對採樣的科學分析、鑑定,研究者基本可以確定了作畫顏料為赤鐵礦石加動物蛋白質類天然粘合劑。

關於崖壁畫的社會功能,專家們則作出了多種假說:一是祈願水旱無憂,二是保障人丁興旺,三是護佑戰爭勝利。

儘管如此,花山壁畫的疑團仍遠未完全解開。左江流域的壯族先民在作畫600餘多年後為什麼突然不畫了?那些雙手齊肩平舉的人物圖像究竟是對青蛙的崇拜,還是祭祀的舞蹈?高聳入雲的峭壁上圖案是如何畫上去的?為什麼這些畫像僅僅存在於左江流域?

正是這些未解之謎,引來無數探求未知的考察者和滿目迷茫的遊人,期待他們揭開更多的未知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