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州城市輪廓的嬗變之美,你知道古城的規劃嗎?

每研究龍州城市發展史,都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深度激盪。這種深度激盪,來源於千百年來,龍州的歷史城市規劃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認同。

1、龍州之源

廣西南寧崇左龍州縣,位於桂西南邊陲,屬於古駱越之地。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龍州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隸屬桂林郡轄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桂林郡改為鬱林郡,轄雍雞等12個縣。雍雞縣,便是龍州地域縣級建制之始。雍雞縣管轄的地域比現在的龍州縣要大,包括今天的龍州、寧明、憑祥、大新及越南高平省的大部分地域。

2010年5月,一座漢代古城遺址在龍州左江、麗江和明江三江口的東南面被發現,應是雍雞縣古城遺址。這座古城選址,東面為庭城嶺的坡地,南面為庭城嶺,西面為麗江,北面為左江,反映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傳統地理學。

古城遺址的發現,為考證漢代以來的龍州古代城市輪廓之美提供了初始的實例。

2、宋代青龍橋

漢唐至宋代,龍州縣治地不斷在變遷。遺留的城池故址目前已知共有5座,大多已成為匆匆歷史過客,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今天的龍州縣治地,是宋仁宗二年(公元1055年)由今天的龍崗自然保護區內的舊州遷至。

今天龍州的青龍橋,亦體現出古代龍州治所的方位。所謂青龍,“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道教名典《雲笈七籖》)由青龍橋看,延續了900多年的州縣治所,一直在現在的龍州舊城(縣政府所在地),沒變。

期間,龍州的城池輪廓線,主要取自於自然山水、市井民俗的輪廓:遠山青黛的嫵媚、搖曳橫斜的古樹、青瓦白牆的城郭、江中船民的漁歌、嫋嫋慢飄的炊煙、晨起暮歸的農夫、行色匆匆的路人、納涼講古的士民,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

3、清代兩次重大變化

龍州的歷史城市輪廓在清代又經歷了兩次重大變化,至今一直影響著龍州城市的擴容走向。

【一次變化】:清康熙年間,由於勘輿學的完善及士民對舉仕文化的追求,環境風水學理念深入人心,龍州更加註重文脈。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8年),龍州鼎建文昌閣。從碑文可讀出其城市的總體輪廓:“數層矗起,勢若參天,使雙溪二水,去仍非去,不留自留者。……閣逼雙溪,即挽二水之瀠洄;勢躍青龍,復壯一橋之映帶”。


龍州城市輪廓的嬗變之美,你知道古城的規劃嗎?

△龍州文昌閣


【二次變化】:晚清光緒年間,龍州攜鎮南關大捷之威儀,以“一鎮鎖三關”的地理優勢,成為了桂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抗法戰爭後,龍州雲集了全國大批的重量級人物,在此倡文教、辦學校,培植崇文學風,於龍州古八景之一“金雞秋曉”的獨山上,修建文筆塔。龍州城市輪廓線,突破了原有的佈局空間,東擴至獨山,城市輪廓佈局比康熙年間的文昌閣要大上幾倍。

晚清宣統年間,當時廣西省首府桂林有一份名為《南風窗》的報紙,用大幅的版面,專題介紹了龍州的各種新風尚,並讚揚龍州是廣西乃至中國南方首善的典範。

今天,龍江街的文昌閣、獨山的文筆塔依然作為龍州現實與歷史的城市輪廓線,濃墨重彩地抹靚龍州城區與東面遠方的城市天際,構建龍州天穹背景美輪美奐的輪廓。

龍州城市輪廓的嬗變之美,你知道古城的規劃嗎?

△龍州銅鼓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