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沒有入海口,它的水最終注入了哪裡?

空杯子845

歷史上的淮河是有入海口的,不過被黃河給佔了。淮河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本來是有入海口的,早期的時候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不過後來為了阻止金兵南下,南宋守將杜充派人扒開了黃河,造成了黃河改道,大部分的黃河水從泗水分流入淮,這就是著名的“奪淮入海”。在這之後,黃河開始長期奪淮入海。

由於大量泥沙的淤積使得淮河入海出路受阻,開始形成今天的洪澤湖。清代的時候曾經嘗試過淮河由山東大清河入渤海,不過由於淮河入海故道的淤積,形成了高出地面的廢黃河,使得淮河流域分為了淮河水系和後來沂沭泗河水系。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複,抗日戰爭中,國民黨為了阻止日軍西進,在鄭州附近炸開了黃河南堤,黃河主流入淮,期間黃河氾濫了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遭到了破壞。


歷史是什麼

淮河在古代是“四瀆”(江、河、淮、濟)之一,自古便是知名的河流。

但是淮河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就是因為淮河小弟弟和黃河老大哥走的太近,經常莫名其妙被老大哥欺負。

公元1128年,是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這一年北面的金軍又一次南下侵擾,宋宰相杜充被委任為東京(今河南開封)留守,眼看抵擋不住金軍的兵鋒,這個杜充打仗不行,點子倒是不少,他在棄城而逃時,挖開了位於滑州的黃河大堤,妄圖以水代兵,阻擋金兵的南下。

上圖宋金時期黃河所示即為決口後的黃河流向

從此黃河人為地向南決口,由泗水入淮河,奪淮河入海。黃河自此開始了七百餘年的南流歷程。

小小的淮河哪能容得下黃河的體量,因此沒過多久,黃河決口以下就開始沉積堵塞,遷徙無定,黃河或奪汴水或侵渦水或佔潁水入淮,基本上把淮河的北側支流掃蕩了一遍。明清政府,為了維護運河這條溝通南北的大動脈,投入了不計其數的人力物力治理黃淮運,再此期間,淮河以前的出海口成了黃河的出海口,而淮河被逼的南下借長江入海。

黃河在咸豐五年(1855年),自然決口北流,清政府忙於太平軍務,無暇河務。淮河就這樣突然和黃河分開了。

別以為沒有了黃河大哥的欺壓,淮河可以喘一口氣。眾所周知,黃河一石水六鬥泥沙,七百年的黃河南下,已經在淮河流域沉積了太多的泥沙,受這些影響,淮河流域原來的水系、地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河床抬高,形成了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一系列湖泊,這正是淮河下游出水不暢的表現。就是在黃河北徙到新中國後治理淮河這段時間,淮河流域人民經歷了無盡的災難。正如當地的俗言所講:“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史學家馬俊亞的一句話說的很好,這段時期的淮河流域,就是一隅 “被犧牲的局部”。

新中國成立後的治淮工程

新中國成立後,領導人非常重視治理淮河的問題,先後疏通了淮河入江洩洪通道和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口問題解決了之後,終於安靜了不少。

蘇北灌溉總渠——淮河新的入海口


熊二History

古代長江、黃河、淮河、濟水並列,奈何黃河威力太大,淮河和濟水都沒逃過黃河的爪牙。現在的黃河入海通道就是以前的濟水故道,濟水消失,而淮河的入海通道則讓黃河給毀了,黃河這個母親性格太暴躁。

淮河以前和長江並列,現在你也可以把淮河看做長江的支流。

南宋時(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開封守將杜充在河南把黃河人為決堤,河南歷史上真是受苦受難,到了蔣介石又決堤。

這一決堤,導致黃河改道,大部分黃河水從泗水入淮河,泗水是發源于山東的淮河支流。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邊又決堤,然後黃河經過徐州的泗水流入淮河,從淮河入海。

但大量泥沙堆積在淮河入海口,使淮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向海裡延伸了50km,所以現在江蘇沿海沒什麼港口。

隨著泥沙淤積的越來越多,黃河水終於進不了海了,然後河水就堆積在盱眙與淮安之間的窪地,形成了今天洪澤湖。但洪澤湖也裝不下這麼多水,於是黃河衝破了淮河的南邊大堤,河水一路向南,然後進了長江,所以黃河水和淮河水一起從長江入海了。

清朝咸豐年間(1855年),黃河媽媽覺得在南邊待膩了,又重新改道經過山東入渤海。可是留下來的淮河故道已經變成了地上河,淮河再也沒有恢復以前的入海通道,一直從長江入海。

到了1938年,蔣介石為了阻止日鬼西進,又在河南炸開了黃河南岸,黃河又進入了淮河,直到1947年才把炸開的缺口堵上。


這樣反覆折騰,淮河終於受不了了,發飆了,新中國成立前,淮河是“小雨小災、大雨大災,沒雨旱災”,簡直就是報復社會。

1949年以後,新中國開始治理淮河,挖了很多人工河,比如蘇北灌溉總渠,既讓淮河水起到灌溉作用,又給淮河找一個出海口,但大部分淮河水還是經過長江入海。


上丞工作室

題目說淮海沒有入海口,這是不準確的。大江大河的水,最終要奔流入海,淮河也不例外。那淮河水是怎樣入海的呢?且聽往事君來講個故事

話說,在古代河流的江湖中,長江、黃河是兩位實力不相上下的霸主。淮河,則是一位二三流的高手,發源於河南從江蘇蘇北入黃海,其座標剛好介於黃河、長江這兩位一流高手之間。原本大家相安無事,該幹嘛幹嘛。

但黃河這位大咖太任性,喜新厭舊喜歡到處跑,動不動就換條路改個入海口什麼的。這天,黃河又任性了,看上了淮河的入海口,就這麼光天化日之下跑到了淮河家裡,侵佔了淮河的入海口。此時,在江湖上被稱為“奪淮入海”事件。

淮河雖然不甘心,但是技不如人只能暫時嚥下這口氣,但心裡總是不服的,於是分析形勢之後決定投奔另一高手長江。於是,淮河改道向東,經洪澤湖南下進入京杭大運河,然後從京杭大運河匯入長江,成為了長江麾下的小弟,與長江一起流入東海。

這就是河流的江湖傳說,雖然後來黃河又改道走了,從山東入海去了,但是黃河帶來大量泥沙淤積,淮河的入海口已經沒法使用。

如今,淮河分成三路入海,一路是上面提到的,經由寶應高郵進入長江,借到長江入東海。另一路在洪澤湖湖東安人工開鑿了一條水渠叫蘇北灌溉總渠,從這條水渠直接入黃海。還有一路是從洪澤湖經淮沭河北上連雲港市,經臨洪口注入海州灣。


凡塵往事


淮河歷史上原是有自己直通入海的河道海口的,只不過黃河“奪淮入海”發生後,喪失了一段時間的直通河道入海口,新中國成立後,已經人工開挖了新的直通河道入海口——蘇北灌溉總渠。


淮河原來在江蘇省北部有固定的入海河道的,就是現在江蘇省北部的廢黃河故道。


黃河,在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治理,但沒有太大的效果,水患頻仍,東流的黃河下游象一條黃龍在華北平原、黃淮海大地上,左右滾來滾去,頻發決口事故,向南、向北多次改道,曾經決口南下,進入淮河下游水道而從蘇北入黃海,這就是中國水利史上著名的黃河“奪淮入海”事件,後來又改道北上山東入渤海。



黃河改道山東入渤海後,這個搬運、挾帶泥沙的巨無霸,除在黃海入海口遺下可觀的沙丘外,更是留下大量的泥沙使淮河故道淤積,淮河水已不能再通過原淮河下游故道東流直通入黃海,淮河水改東流洪澤湖後南下,進入京杭大運河向南匯入長江,而再與長江水一同東流入東海,使淮河這個獨立的河流,事實上變成了長江的支流。


上圖可以看到淮河經大運河長江入海

但是,每逢雨季汛期,因大運河水道狹窄,且淮河本來東向直通入海,現在卻轉向南經大運河再轉東經長江入海,加長了入海距離,且同時長江亦在汛期,水位偏高,使淮河洩洪不暢,水害頻發。

新中國成立後,為根治淮河水害,在江蘇省北部,人工開挖蘇北灌溉總渠,導引淮河水直接東流入黃海,解決了淮河下游沒有直通入海河道的問題,淮河又有了自己暢通的入海水道,徹底根治淮河水害,並灌溉蘇北農田,提高蘇北地區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造福黃淮海平原人民安居樂業。




z山海

世人總說,黃河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可是咱媽脾氣太暴躁。

北宋時期,那個叫杜充的zz玩意兒炸開黃河擋金兵,導致黃河兩次決堤改道,奪淮入海。黃河大量的泥沙湧入淮河,愣是把淮河入海口堆成了一片平原。

那麼問題來了,淮河沒有入海口,淮河水最終去了哪裡?

江蘇的小夥伴應該知道,幾十年前的淮河流域,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兩宋交際之時(1194年),黃河改道後,黃河和淮河水堆積在淮安和盱眙中間(對,就是小龍蝦那個盱眙),形成了如今的洪澤湖。

但是洪澤湖裝不下呀,黃河水衝破了淮河的南岸堤壩,一路向南和長江匯合,一同入海。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次改道,走山東進入渤海。但是淮河古道已經形成了地上河,再也不能恢復原狀,只能委委屈屈地從長江入海。

這麼說來,淮河都想叫黃河爸爸了,這個渣男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不僅留下「私生女」洪澤湖,南四湖,駱馬湖,還搞得淮河妹子排水不暢,中游的水下不來,下游的水流不出去。

不僅淮河難受想哭,沿河的人也很慘。在1950~1990年這段時間,淮河多次發生洪水災情,死了很多人。這讓當時的人們下定決心,建設淮河入海水道。

直到03年初,淮河入海水道正式通水,淮河終於有了獨立的入海口——扁擔港。這項工程總投資共41.17億元,排洪流量是2270立方米每秒,成功地保障了淮河下游數千萬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全。

最後,有江蘇的小夥伴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知道的淮河故事!


我是找靚機二手機,每日更新有趣的科普視頻,喜歡就關注我一下唄~

找靚機二手機

淮河沒有入海口,首先流入中國第五大湖洪澤湖。然後一條經大運河南下,匯入長江。還有新中國後,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向東滾滾流向大海!


手機用戶畫龍點睛

淮河是現在是沒有直接注入海水中的,大部分的水都是經過洪澤湖到了蘇北灌溉總渠,然後在江蘇濱海入海。


淮河位於中國的東部,是介於黃河和長江之間的一條河,曾經和黃河發生過一些爭執,但是沒有爭過黃河,黃河的水還是很大的,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決堤,然後黃河被迫改道跑到了淮河上面,但是黃河的水太過渾濁,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洪澤湖。


到了洪澤湖,洪澤湖主要有兩條水道,一條是入江的,一條是入海的,而近些年大部分的淮河水都是到了洪澤湖然後再到達蘇北灌溉總渠,然後就跟隨入海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清中期,改由洪澤湖經高郵湖由揚州入江,設歸江十壩,根據水位確定開壩,確保瀉洪與用水,解放後在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下,設江都樞紐經萬福閘入江,改革開放後增加入海水道由洪澤湖直接入海,現正常年份仍由萬福閘入江,特大洪水啟用入海水道。入海水道設有大量農田,瀉洪種植兩不誤,正常年份種植,洪水年份瀉洪,平均能做到十年九收,真正做到利國利民。


瓦當57953148

淮河沒有直接入海口,但淮河下游有蘇北灌溉總渠、射陽河、灌河等這些都能入海。

蘇北灌溉總渠是從洪澤湖直接入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