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说起鄠邑的名吃,群众中流传着“秦镇的皮子摆汤面,辣子疙瘩就大蒜”的说法,基本包含了鄠邑的特色小吃。鄠邑小吃中,到底是秦镇米皮第一还是大肉辣子疙瘩第一,那就见仁见智了。但说到鄠邑小吃中的奇特,当属大肉辣子疙瘩排在第一。大肉辣子疙瘩一是奇在少见:因为大米皮不仅关中有,陕南也有,陕西省到处都是米皮店。而大肉辣子疙瘩却只有鄠邑有,西安主城区都很少见。二是奇在看着油但是吃起来不腻,色香味俱全。如图中的大肉辣子疙瘩所示:红油飘浮一层,配料色泽鲜艳,馅心清素,肉块酥烂,汤酸辣,香味扑鼻。

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在鄠邑,要吃到正宗的大肉辣子疙瘩,只有一家,就是古槐广场里面的那一家。这棵古槐已有四百多岁了,见证了大肉辣子疙瘩的发展变迁历史。大肉辣子疙瘩就是从它人脚下慢慢名闻遐迩的。

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大肉辣子疙瘩据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陕西人喜吃辣椒、善吃辣椒的又一例证。据说大肉辣子疙瘩起源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前后,最初由西街书院巷人称“扁食长娃”的姬老二推出,是用猪肉、白面包菜疙瘩、油泼辣子等调料配制的汤菜与坨坨馍或烧饼配吃,用陕西著名的大老碗盛着满满一碗肉、馍、菜,形式跟回民的牛羊肉泡馍有些相似,但是味道、颜色截然不同。由于佐料齐全,汤鲜味浓,香气四溢,招来了不少顾客。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辣子疙瘩出了巷,街头街尾到处香,争先恐后去排坐,只怕迟了不见汤。"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大肉辣子疙瘩生意火爆的场面。此后,不论是乡下人进城,还是外地人来此办事,都以能吃上一碗大肉辣子疙瘩为快事。

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建国以后,大肉辣子疙瘩也几经沉浮,经历合作社、公私合营、供销社等各种形式得以传承,到了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又以“待青食堂”的一道小吃身份存活。等待青食堂解散以后,原来在待青食堂一直做大肉辣子疙瘩的仝师傅自己开了一家饭店,专门做鄠邑人喜爱的大肉辣子疙瘩和摆汤面。一眨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仝师傅已白发苍苍,已是是80岁的高龄,但他还坚持每天在饭店里做几碗大肉辣子疙瘩。用他的话来说,我这一辈子都没闲过,也不会做别的,只会做大肉辣子疙瘩。

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仝师傅也开始放手让年轻人做大肉辣子疙瘩,尤其是每天客人最多的中午和晚上,他只是打下手,煮肉煮馍等力气活都交给年轻人去干。

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随着饭店的发展,除了大肉辣子疙瘩和摆汤面以外,仝师傅的柜台上也出现了不少鄠邑当地的小吃,来这里就餐的人足不出户,可以品尝更多的特色小吃。仝师傅的女儿如今也成了掌柜的,主要负责柜台事务。

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和以往一样,来到鄠邑城区的人只要一想到吃,就会想到大肉辣子疙瘩和摆汤面。想到大肉辣子疙瘩,就会想到古槐下的那家饭店。所以仝师傅的饭店除了夏季天气太热的时间以外,其他时间几乎都是顾客盈门,楼上楼下座无虚席。这是正月十五下午三点多,一般的饭店这个时间都是空荡荡的,而仝师傅的饭店里还是顾客满座。

鄠邑八旬老人煮大肉辣子疙瘩五十年 天天座无虚席

来这里吃饭的这两位老人说,每次到县城里来,都要吃一碗大肉辣子疙瘩。今天是孙子带他们来吃。但老太太的胃口已不复当年了,所以要分一半给老头子。老头子吃别的没有这么大的量,但对大肉辣子疙瘩是来者不拒,由于不难看出大肉辣子疙瘩在鄠邑人胃口中的地位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