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的“chú yìn”到底是个什么花样,让老辈儿人如此念念不忘?

按:

锄刃,潍县方言念作“chú yìn”,是早年老潍县的一种小吃,虽今市面上早已难得一见,但仍时时被老辈儿提及,因其已深深烙刻在怀旧和乡愁的记忆之中。“潍县老事儿”曾推送老家望留的潍县籍台湾老兵于宝麟先生1977年的撰文《忆潍县小吃》,篇中亦忆及“chú yìn”,且按乡音写作“锄阴”。今日推送松筠斋主人郭君同撰文,专题介绍这种老潍县曾经的美食小吃。

锄刃是一种消失了的潍县城地方民间小吃,潍音读“刃”为“印”。其消失就是因为其本身的定位决定的!它本就是一种简单廉价饱腹的食品,既非美食,也不是高档的面食,主要是用炒制的小豆腐馅和极薄的面皮来制作的。

小豆腐是潍县民间的一种吃法,类似大豆腐,普通的豆腐在潍县人口中叫大豆腐,相必是因为豆腐不掺杂其它东西,出过豆腐渣后含量纯粹,而小豆腐之所以以小称,是因为制作工艺在凝固析出前完全与大豆腐一样,不同的是不出豆腐渣,不浪费粮食。点卤水凝固后,大豆腐是用纱布包好把浆水压出,成型后即成。而小豆腐是把豆浆熬熟后加以干菜,干菜吸收豆浆的水分膨胀,与凝固的豆腐混合搅拌均匀煮熟后即成小豆腐,不必挤压水分,干菜吸收后只剩有极少的水分了。这用来制作小豆腐的干菜在上世纪没有大棚蔬菜种植的八十年代以前,都是晒干的胡萝卜缨、青萝卜缨、白菜帮子等扔了可惜的青菜下脚料,不需要花钱买,也不值钱,晒干储存,一年四季随时可以用来馇小豆腐。

城郊西南于家庄子的刘姓村民用黄豆磨浆,熬制而成的小豆腐,所用干菜为原料比现在的鲜菜小豆腐好吃多了!用油盐炒好后做为馅料,以极薄的面皮包起来蒸熟,即制成成本最低的食物———潍县锄刃。锄刃之所以称锄刃,是取其外形像农具锄头的方圆状,又菲薄似锄刃。之所以皮薄多馅,就是因为面粉贵而减料,省得不能再省,以至于透过面皮都能看清里面小豆腐馅了。干菜、黄豆自制的小豆腐好吃又特别廉价,再配以做饭时火灰中熥熟的干辣椒和烧熟的大葱剁成的辣酱,二者搭配相得益彰,这就是当年潍县城沿街叫卖的锄刃了,锄刃价廉,辣酱免费,既便宜又拉饭饱腹,在那特定的时代就成了特定的廉价食品,这如同当时种植高产量的地瓜一样,是粗放型的食物,却是解决当时吃饭问题的好办法。六十年代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又兼以实现了公有制经济,锄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成为人们怀旧的潍县食物。现在在世的潍县大厨中,我只知道谭东升大师制作过(见附图)锄刃。

据于家庄子族兄孝亮讲,锄刃是于家庄子刘姓祖传,五十年代卖锄刃的刘氏的儿子还在,也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制作锄刃的手艺也没有继承下来,其祖父民国间曾当过国民党兵,学习创制的锄刃,又传给其父亲。同是六零后的二院医生、祖籍于家庄子的永祝族兄也讲过,其小时候在自家吃过,其父母就会制作。大概除了于家庄子村民早年在自己家里蒸制过、吃过以外,六零年以后出生的人,在市面上已经没有人卖了,也就没有可能买过来吃,更没有人会制作了。当然像陈君藻那样的潍县著名美食家,自己能传承饮食文化,又都会制作,不存在去市面上买来吃的问题,何时想吃自己制作即成,所以才有了当年于希宁为了一顿过瘾的锄刃,宁愿去陈君藻家吃饭,也不愿去有关部门安排的酒店用餐,都是舌尖味蕾的记忆在作怪呢。

曾经听吃过锄刃的家父讲,因为锄刃薄如蝉翼,开锅蒸熟后取出来都是有诀窍的,如果用像包子一样的常规方法是取不出来的,锄刃那样就全碎了!必须是住火掀锅后立马泼一瓢凉水,趁面皮遇凉快速冷却的空当儿,立即取出来才行。

所谓锄刃是小豆腐水饺或包子的说法,都是道听途说,根本就不了解这种吃食的历史渊源、典故和制作方法。不懂而乱说乱写,就欠严谨,孔子曰:述而不作,意思就是可以讲但不可以形成文字,因为舛误一旦形成文字后,那就真是谬种流传了。

老潍县的“chú yìn”到底是个什么花样,让老辈儿人如此念念不忘?
老潍县的“chú yìn”到底是个什么花样,让老辈儿人如此念念不忘?

↑“chú yìn”,是取其外形像农具锄头的方圆状,又菲薄似刃,应写作锄刃。

老潍县的“chú yìn”到底是个什么花样,让老辈儿人如此念念不忘?

↑潍县籍台湾老兵于宝麟先生于1977年撰文《忆潍县小吃》,忆及锄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