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之否定

想要身體健康,就要把握生活的平衡,適當工作、適當休息,不過度貪戀某一方面的喜好,

讓舉止儘可能趨於中道。

生活中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一個人不可能把天底下所有事情都做盡,也不可能把所有好事都佔為己有。

成為大人物,就失去了小人物的灑脫;做回小人物,就失去大人物的光環。

得失是客觀的,但是對得失的認識卻取決於自己,懂得因緣和合的有相之法,就會從“失”中總結出“得”,反之,則只能從“得”中糾結於“失”。

勘破生命中的一切相,接受它並且不被它左右,最終才能超越表相,看到本質。

否定,之否定

凝神想象的同時,還要時刻觀照自己。

看清自己當下的狀態,將心安頓在此時此刻,過去的不要去感傷,未來的不要去痴想。

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有一顆活在當下之心。

將生活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色、香、味都映射到腦海中,你就會收穫一種美好生活的狀態。

生活中所有的不和諧都由我們的起心動念吸引過來,用接納、欣賞的態度來表達對世界的感恩,生活中才會遍佈風景。

否定,之否定

佛法的學習在於探索,不僅要探索義理,更要根據義理探索自己的內心和人生。

探索內心的過程就是重塑內心的過程,拋棄原有的繁雜之念,讓心迴歸簡單澄澈的狀態。

人應該避免傲慢之心,在佛學中,傲慢之心亦被稱為貢己之心。

拜佛,就在於放下貢己之心,培養起謙和之心。

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拜人、拜木頭、拜石頭與拜佛沒有區別,關鍵在於在拜的時候,要把那顆高高在上的心放下來,讓自己迴歸到最低點,再來觀察這個世界。

否定,之否定

受到整個世間讚歎,不會以之為高;受到整個世間詆譭,不會以之為卑。

倘若能做到任憑風雨飄搖而毅然不動,便是達到無相境界了。

打破我執、我貪、我痴、我慢及一切相,才能建立全新的自己,這就是禪宗裡面講的“不破不立”的道理。

我們看待事物時,通常會有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過程

經過這個過程後,心性才會有所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也會因之不同,這個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被稱為“否定之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