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變得更好,就從不爭辯開始(原創)

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一種人,特別喜歡與人爭辯,不管什麼事都要爭出個是非對錯,都要分出個字醜寅卯來。甚而雞蛋裡面也要挑出些骨頭來。特別喜歡抬槓。這種人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能遭受一點點質疑和否定,一旦得不到肯定,哪怕遇到芝麻大的事情也會表現得非常急躁,總喜歡找人訴苦、抱怨,無理也要找出似是而非的道道來。

有心理學者指出,很愛爭辯的這個行為,其實是一種特定的心理反應,根源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喜歡錶現自己,另一個是喜歡解釋自己。不管是為了表現自己還是解釋自己,其實都是源於內心深處的自卑,屬於自信心不足。弘一法師曾經說過:“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心理不成熟,自信心不足的人才會希望通過爭辯來證明自己正確與厲害。而真正的成熟或者自信的人往往會表現得越來越安靜,越來越沉默,越來越喜怒不形於色。從不急著與人辯駁自己的看法。因為他們懂得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經歷不同,三觀不同,對一件事的看法也一定會有所不同。所以他們儘管重視別人的意見,但絕不會將別人的看法看得過重,更不會動不動就跳起來爭辯一番。成熟的前提就是能夠明白對於人云亦云,有些東西是不必放在心上的,看輕了,看淡了,自然心似白雲,意如流水,有一種超然的自在。

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裡,完完全全地誌同道合幾乎是不可能。當別人看法和觀點和自己不一致時,能不能心平氣和,冷靜客觀對待是一個人心理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情況,當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被質疑,被否認,被反對,就會很生氣。一生氣整個人都不好了。雖然人們推崇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行事風格。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本能的傾向,會把自己的意見當成是自我的延伸。所以,當“意見”被否定時,他就會覺得否定的不是意見,而是“自己”。由此產生的情緒反應,幾乎是不可遏制的。覺得自己的人格、能力、權威或者其他什麼受到了巨大的挑戰。的確,這個社會,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人們已經失去了耐心和理性,很難客觀冷靜地接納彼此之間的差異。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大多數人把對事情的評價和對自我的評價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特別在當今急功近利的風氣裡,人們往往會把對自己所做事情的質疑,很快轉換成對自己本人的質疑。在此基礎上本能的形成一種防衛和對抗的心理。

事實上,一切遠沒有那麼嚴重和複雜。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恰恰可以能和那些與自己想法不同,甚至是對立的人坦然的相處,談笑風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把對待事情的方法態度和與人的交往評價區分開來。事情是事情,人是人,一件事的對與錯,代表不了一個人的好與壞,高與低。當一個人擁有了這種接納的心態後,在與人交往時就會更具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也即,當一個人說你這樣做不對時,你不會立馬跳起來否定或者懟回去,而是能夠換位思考一下懷著好奇和探索的心態去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想,或者會好好考慮這樣的想法有沒有合理之處。這時候兩個人想法上的差異和不同引發的就不再是緊張和不安的威脅,而是增進彼此瞭解和提升自我認知的心理營養。

我們經常說的內心成長,就是在這樣的細微之處一點點發生的。有人說,層次更高的人,才會有不跟他人一般見識的心境,因為這不是一種妥協,而是一種特權。快樂是件很簡單的事,簡單是件很快樂的事。從現在開始,儘量少爭辯,不爭辯,慢慢自信心就會回來,相信,歲月終會教給人豁達、寬容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