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孙权真的偏安江东,无心图谋天下吗?

郭卓鑫

若无心图谋天下,何须夺取荆州?若无心图谋天下,何必反复攻打合肥?有没有能力打下来是一回事,但这个心显然还是有的。


早在官渡之战时,鲁肃就向孙权献上过《榻上策》,建议孙权西进攻打黄祖,击败刘表,与曹操划江而治,然后逐步建号帝王,以图霸业。当时孙权虽口称要做汉家忠臣,但并不表示自己没有此心,而他也确实成功击杀了黄祖。而刘表死后,曹操南下追击刘备,群臣欲降,而孙权也是接受鲁肃建议,毅然与刘备结成同盟,赤壁之战大破曹军,正是体现自己图天下之心。


赤壁之战后,孙权发动合肥之战。众所周知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其实只是第二次合肥之战。真正的合肥之战一共有五次,其中前四次都是孙权亲自指挥(第五次孙权已死,由诸葛恪指挥)。其中第四次合肥之战正是配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虽然总是不成功,但这种反复攻打的执念恰恰就证明了孙权夺取天下之心。此外,陆逊曾四次北伐,尤其是第一次石亭之战,几乎困死曹魏主帅大司马曹休,也使其随后不久病亡。

再有就是夺取荆州。如果一心偏安江东,要荆州何用?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本为盟友,但是为了荆州,孙权陈兵边界,几乎要与刘备撕破脸。若非曹操取得汉中,得陇望蜀,刘备不得不回军与之交战,才与孙权湘水划界。之后更是在关羽打襄樊之时吕蒙白衣渡江,尽得南阳郡以外荆州之地。因为取荆州一直是孙权的战略主张。

孙权时而与刘备结盟,时而向曹丕臣服,接受了曹丕的吴王封号,转身又与蜀汉恢复同盟。虽然拿着曹丕给的吴王封号,却自己建元黄武(恰好就是曹丕的年号黄初和刘备的年号章武的结合)。表示了自己既不是汉家臣子,也不是曹魏藩属,是真正的独立。所以,孙权夺天下之心太明显了,只是成事要靠天时地利人和,不是有这个心就能成功的。


伊耆角木

中国人做了皇帝,尤其是像孙权这样的有才能的人,坐上那个座位,都想着一统华夏,这也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华夏一统的必要任务与情感。

当然,孙权也正是青春年少,热血沸腾,天下一统,这样霸道绝伦的感觉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孙权。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孙权和刘禅不同,都是权二代,刘禅能败家,孙权却能在三国诸豪杰中间游刃有余,让人感叹

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这是孙权的一生,东汉末年,豪杰并起,对三国的了解,大家比笔者要知道的多,孙权,这个在危急之中接替兄长重任的年轻人,首先在周瑜鲁肃的辅助下安定了江东局势,避免了外部势力的干扰。

在江东,他明智的决定与蜀国联合抗曹,在赤壁大败曹操,江东是主力军,周瑜作为名将,不输风采。

后来为夺荆州,关羽被杀,刘备即位为帝,继承汉统,出兵攻击江东,江东与曹魏修好,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刘备白帝城托孤。


后来诸葛亮与东吴重修和好,江东与曹魏断交,孙权称帝。

对于称帝,三国都想统一天下,帝王,当为天下人。

称帝是能够凸显出孙权想一统天下的宏愿。

但后期蜀国被灭,东吴虽有天险,但面对强大的魏国只能自守,孙权开始疑心加重,在朝堂之上性格变化无常,也在继承人方面就决不下,朝堂争议不断,孙权也在时间慢慢流逝中去世。


没能一统天下,带着遗憾离去。

犹记得当年曹操充满感叹的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欢迎大家留下自己的看法,欢迎指正。


史谈

以前回答过这种问题,看上面的回答基本都千篇一律,内容也都浅显,我就不厌其烦,再赘述一次。

首先,孙权绝非没有野心之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孙权是第一个敢于向【大一统北方势力】抗争的人,开了【南北割据】的先河。

其次,《六朝通鉴博议》:“孙权之初,满宠在合淝而淮未属吴,先主、武侯奄蜀汉而益未属吴,不得淮则无以拒北冦之入,不得荆则无以固上流之势,不得益则无以为西土之援。”细节有些问题,但大致上道出了淮、荆、益三个地区对江东政权的战略意义与重要性。

第三,孙权继承孙策之初是曹操袁绍官渡决战时期,对于孙权来说是“最好”的时机,但此时孙权内部忧患重重,是他不能北上的一个原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孙权在孙策旧部的拥戴和辅佐下,“周旋三郡,平讨不服”,又当时江东地区山越、宗部以及豪强部曲对政府有严重威胁,故从孙策时期常有武将出任县令长官以镇压,孙权时期也是沿袭此例稳定内部局势:“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调授葛阳尉,历三县长,讨平盗贼,迁西部都尉。会稽冶贼吕合、秦狼等为乱,钦将兵讨击,遂禽合、狼,五县平定,徙讨越中郎将,以经拘、昭阳为奉邑。贺齐讨黟贼,钦督万兵,与齐并力,黟贼平定。”“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孙吴建国之始,同山越、宗部作了长期的斗争(可看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第四,孙权不能在曹操尚未一统北方时进取中原,荆楚是江东的上游,江夏武昌更是江东的国门,鲁肃曾就提出“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甘宁提出“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荆州对江东的意义可显而知,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总结:“敌在淮南,而长江之险,吾与敌共;敌在上游,而长江之险,乃制之于敌矣……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孙策孙权兄弟对江夏用兵三次,终杀黄祖占据夏水以南地区的江夏地区初步稳固了江东,但彼时曹操已经统一了除关中凉州地区的北方,此后曹魏政权也是数十年不乱,等到司马氏篡魏之际,有了毌丘俭、诸葛诞等人的叛乱,但这时孙权早已死去多年。

第五,建安十四年,周瑜将曹操留在南郡的部队赶出,让曹操失去了在江南控制力,但天纵英才,周瑜早死,孙权信任鲁肃的话将荆州轻易委托给外人(刘备)险些酿成极大危险,后来孙权也评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既借出去了荆州,孙权并没有收获期待的效果,曹操屡由两淮进兵,而刘备不仅不受曹操压力,还更发展壮大取得益州,且荆州关羽时常与吴发生纠纷,“

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终于在襄樊之战发生了孙权袭取荆州事件。《典略》:“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此事真伪无法辨明,但关羽若是成功拿下了襄樊,他对江东的威胁无疑是比起曹操还要更大。《孙子兵法》有言:“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国家安危都寄在他方势力的形势下,更勿谈图谋中原、共灭曹操,所以荆州问题是孙权最应该先解决的问题,只有保住了家才能进取。

第六,孙权屡屡北伐而无功,是否有形式主义嫌疑?否。曹操在襄樊之战时,曾和孙权协议撤掉了驻扎在居巢的诸军,后来曹丕即位又撤掉了襄阳的驻军,孙权趁此机会派兵驻扎襄阳,但这段时期因为受到刘备方的压力,荆州经营重心还是在西陵和江陵,因此后来曹丕醒悟到襄阳的重要性后,马上派兵成功收复襄阳。(襄阳的地理意义可看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饶胜文的《布局天下》,对于南方势力来讲,尤为重要。)此后的孙权也一直致力于在淮南合肥的北伐。因为皖西平原地区诸河汇集,寿春为其要冲,占据这一地区足以保护江东,进也可以凭借淮、颖、淝等诸多水道威胁兖、豫、徐、荆地区,是《孙子兵法》所谓的衢地,兵家必争之地。曹魏设合肥于险要之地以保寿春,常以征东将军督数州军队屯扬州,又常有中军奔赴支援,鉴于魏吴国力差距悬殊,再加上孙权没有东晋、萧梁北方大乱的机遇,北伐之路寸步难行。


欲归忘故道

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兹试作如下分析:

孙权生活在三国时期,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华丽年代。

风云际会,激情澎湃,常引后世追思。

三国,恐怕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年代。

在文学著作的影响下,很多史实与演义鱼目混珠、混淆视听。谎言说了一万遍就成了真理,但历史不会说谎。

历史告诉我们:后汉三分魏蜀吴,国君各姓曹刘孙。

东吴常被忽略,孙权知名度最低。一直以来,孙权似乎都生活在曹操和刘备的“光环”之下,是男三号,配角的代名词。

这不能怪孙权。

孙权名声不及乱世奸雄、超世之杰的“官二代”曹操,也赶不上弘毅宽厚、白手起家的“穷二代”刘玄德。从年龄和辈分上来看,曹操是大伯,与孙权的父亲孙坚曾是战友,长孙权二十七岁;刘备也算叔叔辈的,长孙权二十一岁。孙权是不折不扣的后生晚辈。换句话说,曹操、刘备风风火火打天下那阵子,孙权还在娘胎里呢。

本该是两代人,历史却选择了让他们同台竞技。

他们三人中,任何一人的才能放在不同时代都有可能统一中国。

上天偏偏把他们放在了一起,以至于三足鼎立,无法鲸吞。

曹操、刘备皆是白手起家,唯有孙权承父兄基业,相比之下,他更像是“富二代”。然而正是这位富二代受命于猝然之间,年未弱冠而统事东吴,执政五十二年。承父兄之业,在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乱世中,守住江东基业,并开疆拓土,浮海求夷州,首次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并且时而联合蜀汉,北据曹魏,时而纳首曹魏,打击蜀汉。有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英明决断,有夷陵之战擒杀关羽的政治卓见,亦有吴蜀联盟联合抗魏、魏吴暗合通力弱蜀的高瞻远瞩 。他在守业中发展,在战争中进步,一手缔造了东吴帝国。

孙权的文治武功是同辈袁谭、袁熙、袁尚、刘琦、曹丕以及后来的刘禅等富二代所无法比拟的。

纵然如此,历史也并非完全公平。史籍也同样轻视孙权。

《三国志》里对曹操、刘备、孙权的死亡,分别用了“崩”、“殂”、“薨”,一字之差,历史地位天壤之别。

曹、刘为天子,孙权为诸侯,这就是不公平。

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输于他二人。请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句: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历史上的富二代多如牛毛,然而孙权却只有一个。

只因为孙权就是孙权,东吴太祖大皇帝,他不是别人。一千八百余年,不管朝代几度更迭,谁也取代不了他,替换不了他。

古往今来,仅此一人。

只因为孙权肩头的担子更重,更复杂,只因为创业难,守业更难!

曹操、刘备皆是创业之主,基业都是自己南征北战、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因而也就不存在诸如孙权在一开始就面临的政局动荡、权力格局重新洗牌的问题。而孙权不是,在刚刚接管江东基业时,他得考虑父兄留下来的文臣武将是否臣服于他的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发生政变流血,继而出现政权更迭,设若真到了那个时候,连东吴是否存在都是一个未知数,遑论图谋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随着孙策的突然离世,东吴陷入了动乱不堪的局势之中,内忧外患,接踵而来。

北方,曹操军团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吞并战争;西面,刘备集团也时刻关注着东吴的局势,伺机有所动作,东吴国内也风起云涌,不断有人兴风作浪,趁机造反,就连集团内部孙氏家族也有不安分子想趁机争权夺势。读者试想,曹操、刘备当时有如此之大的压力吗?

创业讲诚信,守业讲理性,换了一种思维,必然换了一种理念。此时曹操、刘备集团皆在创业阶段,反观东吴则不然。此时此刻,新主孙权必须先稳定国内局势,同时由于时逢乱世,江东集团想要发展,亦必须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读者朋友,试问此时魏蜀同样面临东吴由于权力更迭导致的内外交困的局势吗?

父兄创业,热血沸腾,只要敢打敢干,天下就有自己的立锥之地,面临的常常是一些简单的军事问题。当年的曹操和刘备皆是如此。轮到孙权守业就不同了,面临的通常是复杂的连锁的多样化问题。难道情况不是这样吗?

古往今来,不管是什么政权,在发展之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安内”,然后才能“攘外”,您说是吗?

尽管如此,这位孙吴大帝还是承父兄之业,在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乱世中,守住江东基业,并开疆拓土,浮海求夷州,首次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并且时而联合蜀汉,北据曹魏,时而纳首曹魏,打击蜀汉。有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英明决断,有夷陵之战擒杀关羽的政治卓见,亦有吴蜀联盟联合抗魏、魏吴暗合通力弱蜀的高瞻远瞩 。他在守业中发展,在战争中进步,一手缔造了东吴帝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孙权没有像曹操、刘备那样高调南征北战、逐鹿天下就断定他偏安江东,无心图谋天下。

(欢迎读者朋友在留言区参与讨论!)


南宫寂岚品历史

1.誓死捍卫国土,赤壁大败曹孟德。

赤壁之战不必我多说,不管周瑜多聪明,也不管东吴将士多勇猛,如果没有一个决定是战是降的龙头老大,那一切都是空谈。拥有坚定信念的孙权,不甘做曹操的笼中鸟,是东吴能大败曹操的先决条件!


2.偷袭荆州,斩杀二爷!

这个过程也不必赘述了,在刘备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彻底破灭了刘备一统天下的愿望,其性格的果敢和对局势的掌控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人,怎会无心图谋天下?

3.东吴称帝!

说一个当了皇帝的人偏安一方,无心图谋天下,是不是有点搞笑?都当皇帝了,其野心已经昭然若知了吧,行动已经告诉了你孙权真实的想法,他没有活在梦中,哈哈!

简单的说,只是孙权更加的年轻,所以更有资本和曹操、刘备耗时间,并不是偏安一方,无心图谋天下,相反我个人认为他一直在静待时变,心存天下!


乐观的三国迷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说孙权偏安江东一隅,无心图谋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每个男人都有一个英雄梦,何况孙权。

孙权虽然是从父兄孙坚、孙策的手里接过的基业,但是他有着自己的宏图大志,在古代,哪个男儿不想称雄天下,逐鹿中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
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来了,准备攻击,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地看见舟船军队仍然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孙权回去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撤回军队回去了。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也可见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特殊情感。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对孙权有着这样的感慨和赞叹,可见孙权不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人,孙权本人任人唯贤,立国后大力发展农业,只是江东士族势力太大,而且偏安一隅,再加上合肥之战的惨败,所以造成了东吴保守的对外政策,再加上魏蜀一直死磕,东吴的存在感给人的印象是不断减弱的,所以才会有无心图谋天下的感觉。

二、对外政策不同,孙权是在等积攒够了足够的实力之后再进行大一统。

孙权因为当时的实力低微,所以孙权的对外理念是"魏强则联蜀,蜀强则合魏"。在我们知道的赤壁之战时孙权就是和刘备联合打败了曹操。到了后来,孙权与和吕蒙商议,准备伺机收回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趁势进讨关羽,命吕蒙为前部,袭取荆州。吕蒙兵不血刃,得到刘备统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潘璋、朱然也将关羽擒杀。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作出示好举动。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孙权先是臣服曹丕受封了吴王,后来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

黄龙元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可以说孙权的对外政策一直是在不断的变化,孙权如果真的偏安江东,无心图谋天下也就不会称帝,前期"魏强则联蜀,蜀强则合魏"可以说是为了自保,那么在向曹丕称臣之后,如果没有野心也就不会再跟刘备联合,更不会有以后的称帝举措了。

孙权绝对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君主,只不过受限于前期实力和对外政策的不同,才会给人一种偏安江东的错觉,但是他最后能成功的成为三足鼎立之势的缔造者肯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逗号谈历史

我个人觉的吧 也不能说无心图谋天下 毕竟那个年代有实力的集团都想一统天下 只是孙权的性格 和铁血手腕和他哥哥比起来差很多 他的哥哥有勇有谋 打天下不成问题 可是孙权就不同了 决定事情犹豫不觉 经常变卦 哥哥传给他的家业除了后期偷袭关羽得了荆州 就在没向外拓展一点 几乎前半辈子心心念念就是荆州 得到荆州也在没怎么大发展 总是想躲在西蜀或曹魏后面看他们俩打你们打的差不多 最好两败俱伤我来占便宜 所以我和觉的孙权不是无心图天下 而是自己的性格决定他只能 安居一方


用户146346708

无论是谁,做到了孙权那个位置,不想更进一步图谋天下,那是假的。只不过有些人争夺天下的意志坚决,如袁绍曹操刘备,百折不回;有些人有过念头,但受制于自身实力或者错综复杂的内部关系,其能力应付自身地盘都有些捉襟见肘,如刘表刘璋张鲁之流;有些人能力小野心却大,四处出击最后却只能惹天下笑,如袁术;而另一些人有雄心,却错过“天时”而只能困居一隅,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以待“天下有衅”的,这是孙权。

孙权是有雄心的,这毫无疑问。他早在刚与鲁肃见面不久,就说过:“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他刚继任江东首领就想已经想做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了。而鲁肃则献上了著名的榻上策。

其二,赤壁之战获胜后,东吴取得荆州,迎来了争夺天下的最好机会。大都督周瑜向孙权提出“二分天下之计”,要拿下巴蜀与西凉马超联合共击曹操,史载“权许之”。可惜周瑜走到半路病逝,让东吴一次大规模对外出击以夭折告终。失去了最有能力的统帅,以及对于东吴来说最好的“天时”,让孙权的雄心壮志受到了严重挫折。此后的孙权只能先求其次——夺江淮荆州以巩固国内。

个人感觉孙权这个人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出生太晚错过天时的类型。


噩梦鱼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