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故事」洛河:錦繡碧波向秦川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從黃土高原奔流而來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洛河是渭河的一級支流,全長771公里,是源於省內、終於省內的陝西諸多河流中最長的河流。從黃土高原一路向東南奔騰而下,洛河經吳起,過志丹,走甘泉,穿過富縣和洛川,流過黃陵與宜君,由渭南市白水縣挺進關中平原。

在白水與澄城相接的溝岔中盤旋迴轉之後,洛河在蒲城完成了一次嬗變。桀驁奔流的洛河在將相故里被“馴服”,源源不斷地滋潤著秦東大地。在大荔縣趙渡鎮新建村西南1公里處,洛河匯入渭河。隨後,在距此不遠的潼關縣三河口,她在黃河母親的臂彎中,向東流去。

從定邊縣城一路向南,翻過一道道溝壑峁梁,在樊學鄉藥王洞前,一條清淺的小溪映入眼簾,這裡就是洛河的源頭之一——石澇川。“洛河有3個源頭,除了眼前的南源,還有中源王坬子川和北源亂石頭川。”同行的定邊縣水保站工會主席宋小平說,“以前,這裡經常乾涸,這些年水保措施跟得緊,坡綠了,水多了。”

在延安市吳起縣,3條源流匯聚。這條熔古鑄今的大河第一次以洛河之名呈現在世人眼前。“吳起有個乳名叫‘洛源’。”縣委通訊組組長樊燚成心直口快地說,“洛河是吳起的‘母親河’,要看‘母親河’先上勝利山。”

河是英雄的河,山是勝利的山。站在勝利山上東眺,吳起縣城宛若一顆明珠鑲嵌在洛水之濱。83年前,奔流的洛河水,親歷了勝利的喜悅,見證了民族脊樑的挺立。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和陝北紅軍在吳起鎮(今吳起縣)勝利會師。面對身後緊逼的國民黨反動派追兵,毛澤東以北洛河為屏障,在勝利山上的杜梨樹下指揮了著名的“切尾巴”戰役,取得了進入陝北根據地後的第一個大勝利。至此,在洛河畔,在吳起,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二萬五千里長徵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偉大的長征精神烙印在吳起兒女的心裡,並生動地體現在錦繡山川間。“因為退耕還林,洛河發生了很大變化,從2004年到現在,我們這裡沒有發生過大的洪澇災害。”吳起縣防汛辦副主任柳得海深有感觸地說。截至2017年底,吳起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山川大地基色實現了由黃到綠的轉變。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散落在溝壑間的洛河文化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跨越了高原和平原兩大地形,三分之二的河道分佈在溝壑間的洛河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文化。縱然在今天,俯拾散落其中的星星點點,人們依舊為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著迷神往。在總面積26997.6平方公里的洛河流域裡,文明的因子、文化的遺存,已經化作多彩的神話傳說,融入民族的血脈。

4月20日,農曆穀雨。清晨,渭南市白水縣史官鎮倉頡廟外人頭攢動,十里八鄉的人們不約而同地聚攏到這裡,一場延續了2000多年的古廟會拉開了帷幕。

倉頡廟北臨黃龍山,南望洛河水。一場與千年古廟會相得益彰的大型文化活動正在舉行。自2016年起,每年穀雨這一天,“一帶一路”年度漢字都在這裡發佈。2018年的年度漢字是“新”。在新時代,這個寓意“木之始伐”的漢字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倉頡造字是照徹中華文明的千古之光。倉聖梁下,洛河在牛山前轉了近180度,形成了壯觀的乾坤灣。遠望山澗,傳說中倉頡造字的“曬書檯”和“造字樓”依稀可辨。

白水人很少直呼倉頡其名,大家更習慣稱其“倉聖”。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白水兒女對“字聖”的尊崇。

“倉頡造字、雷公造瓷、杜康釀酒、蔡倫造紙,都在北洛河流域。”白水縣委外宣辦主任潘磊自豪地說,“白水有北洛河最鮮明的文化符號。”

翻閱文獻資料,洛河流域不但有大量仰韶文化遺存,還有很多春秋戰國時的遺蹟。

渭南市澄城縣馮原鎮洞子崖村,有今天洛河上唯一的渡口。擺渡人是已經77歲高齡的吳俊斌。十幾年前,他投資2900元取得了渡口的經營權。從此一根鋼索、一條鐵皮船、兩根長篙,伴隨吳俊斌往返於北洛河兩岸。

這個渡口古稱西水驛。在春秋戰國時,這裡是往來秦晉的樞紐之一。公元前408年,秦國退守洛水西岸,修築塹洛長城,並在今蒲城縣東南筑重泉城以防禦。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魏國在塹洛長城對岸又修築了濱洛長城。“南山上還有一截截的夯土。經常有人來參觀,真希望有人能將這裡發生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擺渡的老人說。

從上游到下游,洛河文化俯拾即是。從志丹縣的“洛上奇峰”到洛川縣朱牛社區的“交龍弦”,從蒲城縣的“澂邑漕倉”到“樊家川”,乘著文旅融合的東風,洛河蘊藏的文化寶藏正在轉化為用之不竭的文化財富。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寫滿奮鬥求索的命運征程

洛河的轉折點在渭南,更確切地說,這個轉折點在蒲城。因為秦東大地陶冶的大氣雍容,因為將相故里輩出的英才豪傑,在這裡,洛河從“隱世”到“入世”,實現了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的轉變。

自古以來,渭南都是北洛河流域水利灌溉工程起步最早、受益最大的地區。然而,無論是西周開通的“溝洫”,還是後來歷代修建的臨晉陂、通靈陂、漫泉渠,都沒有很好發揮水利灌渠的作用。20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採納莊熊羆建議,派兵10萬,歷經10餘載,修成“龍首渠”。“龍首渠”首創了“井渠法”,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沿著古絲綢之路,“井渠法”傳向中亞,喚作“坎兒井”,為世界水利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

由於土質疏鬆,隧洞塌方不斷,“龍首渠”並未發揮所設想的作用,它像一條巨龍沉睡千年。

喚醒“龍首渠”的是我國現代水利工程的先驅——李儀祉。他是著名水利學家和教育家。1882年,李儀祉先生出生在蒲城縣北洛河之濱的一戶山東移民家庭。目睹家鄉旱魔猖狂,李儀祉先生幼年就立下了振興關中水利的遠大志向。

為了學到最先進的水利技術,李儀祉先生曾兩次赴德國留學。歸國後,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並參與創建了多所院校的水利學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1932年,李儀祉先生主持修建的“關中八惠渠”之一——涇惠渠一期工程完成了。此時,他在病榻上仍著手設計規劃洛惠渠,同時給主政陝西的蒲城鄉黨楊虎城將軍寫了一封信:“涇惠渠由公手而成,亦復有意再成洛惠渠乎?”就這樣,楊虎城將軍籌款121萬塊銀元,改變洛河命運的洛惠渠工程正式上馬。

《洛惠渠志》,詳細記載著建設的每個關鍵節點。1935年2月,曲裡渡槽開工,李儀祉為其題寫楹聯“大旱何須望雲至自有長虹帶雨來”;1946年,洛惠渠五號隧洞初次打通;1947年,洛惠渠在渭南市大荔縣成功放水……

如今,洛惠渠的灌區面積已達750平方公里。而初創這一盛舉的李儀祉先生卻沒有等到開渠的那一刻,1938年,先生與世長辭,享年57歲。在他身後,“關中八惠渠”的美好願景基本實現,關中平原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水利化,成為我國最早的高產、穩產現代農業基地之一。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泱泱洛水展現幸福容顏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陕西故事」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志丹網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