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身為蜀漢大將結局為何如此之慘?沒有別的原因,性格使然!

以“部曲”的身份隨劉備作戰,也就是說魏延出仕的起點,比呂布都遠遠不如,僅僅是個小兵罷了。生於亂世,為將做官,帶兵打仗,固然要冒一定風險,但是可以期待建功立業,故而大家往往也是趨之若鶩。

但是做一名小兵,可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要麼是生活艱難,刀尖舔血,討口飯吃;要麼是原本家庭尚可,忽然天降橫禍,慘遭抓壯丁——杜甫的《石壕吏》講的不就是這事麼!總之,國家分裂,內戰不止的年代,去當小兵的,多半都是毫無話語權的底層群眾。魏延去當兵,從他後來的表現看,第一種可能性更大些。

魏延身為蜀漢大將結局為何如此之慘?沒有別的原因,性格使然!

但有些天才,是身份、地位等等東西都遮擋不住的。魏延不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活了下來,還活的很好,“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能夠屢立戰功,從小兵升為牙門將軍,不僅需要運氣,還需要這個人對軍事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和總結經驗的能力。魏延便是運氣、直覺、經驗與能力的綜合體,這樣的人,我稱之為天才。天才往往是極其顯眼的,有識人之明的人一定會感受到強烈的不同。

劉備有一個優點,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他往往能夠準確判斷。當然,他不一定能發揮出這個人的才幹。但這一次,劉備不僅辨識出魏延是個天才,還把他放在了正確的位置。“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要知道,鎮守漢中這個位置,大家都以為非張飛莫屬,畢竟劉備陣營兩大戰略方向,荊州由二弟關羽鎮守,那麼漢中由三弟張飛鎮守似乎順理成章。不僅大家這麼想,張飛自己也這麼想:“(張)飛亦以心自許。”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等到結果出來,“一軍盡驚”,這個任命實在太出人意料,魏延一個苦出身,從小兵爬起來的將軍,這就負責起方面重任,部分將領心中不服,可以理解。畢竟不是說你是天才,大家就對你心悅誠服,門第階層,依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劉備看出了大家的想法,為此特地開了一個大會。會上他問魏延,如今你接下了漢中的重任,你打算怎麼辦呢?給大夥說說唄!魏延豪邁地回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這一回答裡包含了魏延的戰略思想,即魏國主攻漢中,則魏延死守關隘;若偏師來攻,則魏延將積極進取,以攻代守。而當初夏侯淵,就是沒把握好二者的取捨,自取敗亡。不過這些話本身倒不是關鍵,畢竟吹牛人人都會。真正的關鍵在於,大夥兒聽到魏延回答後的反應是這樣的:“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大家都沒把這當吹牛,他們真覺得魏延能辦到這事。也就是說,論資排輩時,很多人是有意見的,可是論到能力上,沒人對魏延不福氣。

魏延身為蜀漢大將結局為何如此之慘?沒有別的原因,性格使然!

魏延鎮守漢中的情況,也沒有給他自己的承諾丟臉。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起大兵討伐孫吳,為二弟報仇,守護蜀漢門戶的只剩下魏延。曹魏此時,如果沒有趁虛而入,併吞蜀漢的想法,我是不信的。然而一方面魏延鎮守下的漢中無機可趁,另一方面曹丕繼位不久,需要鞏固自身統治,蜀漢方才安然度過此次危機。魏延的確功不可沒,諸葛亮隨即提拔他“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諸葛亮對魏延真的是十分器重,魏延也用戰績報答了丞相的信任:“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魏)延大破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魏延說自己能吞十萬偏師,真不是吹牛。

我們所知道的,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的魏延,因為自己古怪高傲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名叫楊儀,心胸特別狹隘,“儀性狷狹”,最終與魏延成了死對頭。(《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劉備、諸葛亮曾是魏延的堅強後盾,如今他們都不在了,魏延卻覺得自己能夠統率大軍繼續北伐:“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楊儀是不可能接受魏延來繼任的,他和大家商量後,決定按照諸葛亮的撤退方案,班師回朝,並且散佈魏延要北降的謠言,“張言延欲率眾北附。”(《魏略》)衝動的魏延選擇了公然作亂,自行率軍先南下,“所過燒絕閣道”,並且和楊儀互相攻擊對方叛亂(《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朝中沒有人替魏延說話,“董允、蔣琬鹹保儀疑延”。士卒也不肯效命,“軍皆散”,最後慘遭馬岱斬首。

魏延身為蜀漢大將結局為何如此之慘?沒有別的原因,性格使然!

就連陳壽都忍不住替魏延說了兩句公道話:“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的悲劇,固然與其出身、性格有關,但是也要看到,他的死對頭楊儀是個心胸特別狹隘之人,最後的下場是“(楊)儀自殺,其妻子還蜀”,同樣是場悲劇。用人之際的蜀漢,出身貧寒、性格孤傲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當兩個性格同樣有缺陷的人遇到一起時,最終釀成大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