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河畔春潮湧 以水為墨譜華章——記最美家鄉河疏勒河

疏勒河畔春潮涌 以水为墨谱华章——记最美家乡河疏勒河

(疏勒河的清晨。王新成 攝)

她,天姿國色,是河西走廊三大內陸河之一,被親切地稱為敦煌文化的“母親河”、飛天故鄉的“民生河”;

她,天高海闊,流域面積4.13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0.31億立方米。古代水量充沛時,曾流入新疆羅布泊;

她,天賦異稟,流經青海省天峻和甘肅省肅北、玉門、瓜州、敦煌等縣市,是河西地區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她,源遠流長,滋潤了134萬畝農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她,就是最美家鄉河——疏勒河。

“疏勒”一詞為“水豐草美”之意,古名“籍端水”“冥水”,元明清時期改稱為“蘇來河”,民國後稱為疏勒河。日月運轉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從利用水、約束水到善待水、節約水、保護水,湍流不息的疏勒河,見證著一代代水利人奮鬥的足跡,記錄著一次次勵精圖治、治水興水的發展之旅。

鄉情:敦煌文化的“母親河”

澤以長流乃及遠,山因直上而成高。自古以來,疏勒河流域就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她孕育了舉世聞名的敦煌文化,積澱了燦爛輝煌的絲路文明。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隨後派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打敗匈奴,在河西走廊“居兩關、列四郡”,設置了玉門關、陽關,建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從此,穿越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成了世界上最長、最繁華的一條商貿通道和文明之路。

在絲綢之路開通後的1000多年間,疏勒河流域始終處在古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陽關道、玉門關道、吐谷渾道、莫賀延磧道等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全部沿疏勒河兩岸穿行。地處疏勒河下游的敦煌,位於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歷史上中西交通的樞紐和著名的國際貿易城市,也是古代中國與印度、中西亞以及歐洲等不同地域文化的匯聚之地。

如今,散落在疏勒河兩岸,從西漢到明清的100多座古城、近300公里的漢長城、無數的烽燧,以及莫高窟、榆林窟、玉門關、陽關等歷史遺蹟,構成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獨特景觀,記載著疏勒河流域的厚重歷史和燦爛文化。

生態:河西走廊的生命線

河西走廊屬內陸乾旱性氣候,特別是位於走廊最西端的疏勒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不足70毫米,蒸發量達3000毫米以上,是我國極度乾旱地區之一,也是河西走廊內年平均氣溫最高、太陽輻射最強、年平均風速最大的地區。

在河西走廊,有水就有綠洲。長期以來,疏勒河流域內各綠洲依賴地表徑流和地下潛水而滋潤,綠洲的質量好壞和演替方向,直接受河流來水量影響和控制。流域內的玉門、瓜州、敦煌等縣市是甘肅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所以說,珍貴的疏勒河水資源,是流域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無法替代的基本保障。

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屏障四區域”的生態建設新戰略,其中的內陸河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冰川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區、肅北北部荒漠自然保護區均包括疏勒河流域或處於疏勒河流域之內。其中,位於疏勒河下游的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阻止塔克拉瑪干、庫姆塔格兩大沙漠合攏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說,疏勒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生態保護工作,對河西走廊的生態建設與保護及全省、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屏障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每年從疏勒河上游的昌馬水庫向中下游河道、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瓜州極旱荒漠生態保護區、玉門幹海子鳥類生態自然保護區等排放生態用水總量在2億立方米以上,疏勒河中下游大片的胡楊林、紅柳等天然植被得到有效保護,乾涸多年的幹海子自然保護區重現了千畝水面,鵝喉羚、紅隼、天鵝等國家一級、二級野生動物和候鳥又開始在保護區內遷徙、繁衍……如今,疏勒河下游煙波浩瀚,水草豐美,溼地遍佈,候鳥飛翔,人與自然和諧脈動,全流域逐步走上了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

民生:潤澤灌區的幸福泉

疏勒河流域的農業灌溉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漢唐時代,大規模的移民屯墾始於清初。時至今日,一些古代水利渠系、塘壩仍然發揮著灌溉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疏勒河流域的開發建設。先後建成了包括昌馬、雙塔、赤金峽3座水庫和1100多公里干支渠在內的蓄、調、引、灌、排為主的水利骨幹工程體系,形成了包括玉門市、瓜州縣22個鄉鎮、甘肅農墾6個國營農場在內灌溉面積達134萬畝的大型農業灌區,已成為甘肅省最大的自流灌區。

2004年,為了加強疏勒河流域的水資源管理和灌區管理工作,甘肅省政府成立了疏勒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按照省政府賦予的職能,管理局對流域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合理開發、綜合治理、全面節約和有效保護。

疏勒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對疏勒河水利人來說,是使命,是機遇,是挑戰。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的河西走廊(疏勒河)農業灌溉暨移民安置綜合開發項目,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完成了水利工程、農經開發、移民安置、生態保護、水電開發等建設任務。由疏勒河項目建成的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昌馬水庫,榮獲2010年中國水利工程大禹獎,充分發揮著防洪調蓄、農業灌溉、水力發電、工業供水和生態用水等綜合效益。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雙塔水庫,是甘肅省最大的平原農業灌溉水庫,先後經過4次除險加固,有效承擔著雙塔灌區農業灌溉和疏勒河下游的生態輸水任務。位於玉門市境內石油河中游的赤金峽水庫總庫容3878萬立方米,在擔負下游花海灌區農業灌溉任務的同時,還建成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和國家水利風景區。目前,疏勒河干流及中下游水庫、乾渠上已開發建設水電站25座,年發電量約8億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澤被一方,造福百姓。2015年,疏勒河流域內地方生產總值達19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300元。奔流不息的疏勒河水,滋養了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

發展:戈壁綠洲的飛天夢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共同影響,疏勒河流域內水資源和水環境變化日趨複雜,敦煌的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11年10月,國務院批覆了《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研究提出了“南護水源、中建綠洲、西拒風沙、北通疏勒”的總體規劃思路和“內節外調統籌、西護北通並舉,水源綠洲穩定、經濟生態均衡”的總體規劃佈局。疏勒河干流灌區作為《敦煌規劃》項目關聯區,預算投資13.7億元助力“北通疏勒”生態保護目標。

2013年9月,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構想,藉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春風,疏勒河畔的這方熱土,讓“大夢敦煌”“絲路花語”的飛天之夢繼續上演。在國務院批准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甘肅省委、省政府“一帶三區”戰略部署中,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和敦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位置舉足輕重、引人矚目。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再一次吹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集結號。在全民共建“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疏勒河水利人激流勇進,向著打造“美麗疏勒”的目標闊步邁進,譜寫著流域水利管理工作的嶄新篇章。

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本,以實施《敦煌規劃》為要,以打造民生水利為基,勤勞樸實的疏勒河水利人,正開啟著一次次櫛風沐雨的“興水夢”。奔流不息的疏勒河水,也一次次傾情助力“飛天夢”“中國夢”。

通過3座水庫聯合調度,協調了上游與下游、灌溉用水與生態保護、防汛抗旱與發電生產等突出矛盾,形成了獨特的從河源源頭到田間地頭的“一龍管水”地表水資源管理新模式,建成了覆蓋全灌區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疏勒河干流地表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堅持用項目建設推動流域水利事業加快發展,重點實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等重大工程項目,水資源保障能力有效提高。積極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全面普及渠道襯砌、土地平整等常規節水措施,在灌區內建成了集新型閘門系統、自動化控制、灌溉實驗等為一體的高效節水示範區,灌區管理、水資源管理工作邁出新步伐。

曾經大漠邊關的西北屏障,在2016年9月20日成功舉辦了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譜寫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盛世華章。唐朝詩人王之渙筆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之地,在百年後的今天,在疏勒清流的滋潤下,架起了友誼之橋,鋪就了合作之路,繼續書寫著屬於她的輝煌。

疏勒河畔春潮涌 以水为墨谱华章——记最美家乡河疏勒河

(疏勒河中游橋子溼地)

結束語:最美疏勒的新徵程

“上善若水”,治水人都有水的美德與堅韌。汲取多年來的治水經驗,疏勒河水利人的思路不斷豐富完善,人水相爭嬗變為人水和諧。這樣不僅利用水、約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美化水。

以水為墨寫華章。從昌馬水庫上方眺瞰,疏勒河彷彿一位降至人間的仙子,正舞動著長長的水袖婆娑起舞,把勤勞勇敢的兩岸人民緊緊護在懷中,驅趕走了肆虐千年的旱魔,將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美好畫卷徐徐展現在我們眼前——

那氣勢恢宏的渡槽,讓人驚歎;

那規範整齊的暗拱,讓人側目;

那流暢通達的明渠,讓人心曠神怡;

那涓涓長流的河水,更似一首歡快悠揚的曲子,一股情深意長的甘泉,滲入了祁連山麓的每寸土地。

水漫漫的求索,託付著嘔心瀝血的守望;山悠悠的起伏,牽引著誠摯美好的祈願。水利不僅是造福萬民的工程,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

銳意進取、團結奉獻的疏勒河水利人正以更加堅韌不拔的品質,更加務實創新的作風,更加昂揚的鬥志,投入到加快水利事業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孜孜不倦譜寫著疏勒河水清岸綠、宜居活力的美好篇章,他們的治水興水永遠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