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周柴宗训禅位,为何没有起兵维护统治的人?

hh0423

有,还是三位,不是柴宗训他爷、他叔、他大爷!第一位还没起就被秒,后两位差点北连(北)汉,南北呼应合围让黄袍加身变黄袍离身!



却被赵老二前后各两个月平定,以至于题主都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没有起兵维护的人?福垊为您详细揭秘。他们到底怎么差点拿下老赵?



960年大年初四,赵匡胤双喜重庆——过年称帝!那赵元朗(不是财神是香孩升级版香帝)是不是有些欺人孤儿(柴宗训7岁)寡母?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柴宗训他爷柴守礼他大爷他叔可都在。他们怒发冲冠,于是一起跪拜那个曾经跪拜过自己儿子又跪拜自己孙子的赵匡胤。这样也行?那可是亲孙、亲侄啊!谁叫他们无爵无官无兵?柴荣!三无亲族,爱莫能助。只能怪周世宗太避嫌、太自信,太短命了。更怪他自断臂膀,临死前把妹夫、表哥也一边亮,后面为您详述。



先说柴氏不为有人为,首当其冲的是韩通,为什么?有丘八!那韩通时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副都指挥使,赵九重黄袍加身前任殿前督点检。简单说低三阶: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他准备召集御林军跟赵匡胤血拼,被凶狠的赵匡胤部将王彦升发现,韩通全家被秒。而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有兵也不为!不厚道!其实也是事出有因,本来柴荣没封柴氏族人还是有所凭依的,妹夫张永德、姑表兄李重进被郭威、柴荣重用,拱卫周世宗。但柴荣生病前就免了张永德的殿前督检点而让给了赵匡胤,并把李重进调到扬州。这不是亲痛仇快的自断臂膀吗?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叫舅,柴荣是郭威的内侄——叫姑父,曹彬是郭威的内甥。传统是姑比舅亲,所以皇位继承上选柴荣。但外甥比内侄年龄大,郭威怕李重进不服,命他向柴荣行礼。柴荣大概怕他们位高权重,有所想法,尤其自己将病时,就一个降级一个发配。让新人更有才能赵匡胤上,便于控制还提高积极性,关键是更忠心。想得太美了,摘桃子的正是老赵。如果说张永德因降级保持中立的话,那么韩通之死他就完全倒向了赵匡胤,跟柴守礼他们一样。但李重进不一样,黄袍加身后第一个不服,非常不服。至于曹彬,他的关系没就远了,更没被重用,他能孤儿寡母卖命?那李重进也不是为孤儿寡母卖命,他郁闷啊!外人都抢位了,他打清君侧的牌那是天经地义。而且李重进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上来就是伐谋伐交。

他派幕僚翟守珣到李筠那里搞串联。翟守珣很早就跟赵匡胤不赖,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赵匡胤说不该说的话。一开始赵匡胤想用免死铁卷安抚李重进,被翟守珣拒绝。宋太祖就暗命老翟离间他们俩。老翟对李重进说,你好好练兵,让李筠先打,然后重兵击一死一伤,那您曾经失去的皇位还不完璧归赵?李重进称妙。



李筠本郭威亲随,陈桥驿事后,他当着老赵使者面向郭威像哭拜。心中发誓要为柴氏夺位,替韩通报仇。北汉皇帝刘钧感觉这是一个恢复后汉——吞并后周的机会。主动派人与李筠联系,两人一拍即合。这也是伐兵伐谋。960年,四月他李筠送监军周光逊入北汉,袭泽州杀刺史下泽州。从事闾丘仲卿说:大梁兵强,汉不给力,难赢。我有一计。我们一路向西,攻怀、孟二州,据虎牢关,占洛阳,然后东进再东进,大事可成。李筠不听,说他正义,说禁军跟他熟,他一去一定会里应外合。刘钧感觉李筠不太靠谱,用老弱病残兵糊弄,越帮越忙的支持。他还没南下,老赵、石守信、慕容延钊从东、西、南北上夹攻了,六月李筠兵败自焚。

同年九月宋太祖命李重进移镇青州,李重进反,宋太祖携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南下,十一月李重进兵败自杀。不是说好完璧归赵吗?璧是玉玺,赵是赵匡胤,你姓李,李重进卒。

他哥俩二,一个是盲信卧底一个是不听妙计,天助老赵!如果并州李筠联合北汉甚至契丹、扬州李重进联合南唐,南北夹击,老赵的黄袍必然被扒下来,全家被秒。哪怕李筠采用仲卿之计,天下姓赵还是姓柴甚至姓李,也未可知也!


福垊

我是明月清风话古今,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讲起,

一、要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说起,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正处于五代十国的末期,唐末至北宋中间这段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的特点是朝代理更迭特别快,走马灯似的,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年”,都是短命的朝代,赵匡胤当时是处在后周,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在后汉郭威身为辅国大臣,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后周太祖,后汉亡。

事实上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和郭威学的,郭威是有发明权的,是他先玩了一把。这个时期的王朝更迭快,也意味着没有什么“忠臣”,没几天就换一个朝代,你忠于谁呀。

这时期最有名的“不倒翁”冯道,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冯道历仕五朝,对丧君亡国毫不在意,晚年自号“长乐老”,冯道可以说是哪个时期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就没有所谓的“忠君”这一概念,所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人们也都习以为常了,也不觉得有怎么大惊小怪的。

二、赵匡胤当时身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手中掌握着后周的精锐部队,赵匡胤从后周太祖郭威开始到世宗柴荣时,一直在军中效力,而且是屡立战功,在后周的军队中是很有威望的,并且在军中培养了大量的嫡系,试想,如果没有人拥护,兵变这事怎么能成?所以说,赵匡胤在演这出戏的时候,早已谋划好了,最终他才以边境传来警报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骗得宰相范质等人上当,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从此历史上就有了“北宋”,如果我们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未尝是个坏事,赵匡胤结束了长期的割据,使中国再一次统一起来(除了辽国占领的燕云十二州,西夏),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赵匡胤为历史作出的贡献!

我是明月清风话古今,喜欢探讨古今历史的朋友可以加关注,我们一起来探讨,我在这里等你


明月清风话古今

从安史之乱后一直到五代,二百多年里,军阀混战,枪杆子就是军阀的命根子。郭威和柴荣两代人奋斗拉起来了一支精锐部队,这就是后周的中央禁军,是后周朝廷的根本,是威慑地方力量的王牌。



一开始这支军队是掌握在张永德手中,后来柴荣发现一个韦编袋子,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五字,下诏免去张的点检一职,转委赵匡胤为殿前禁军统师。柴荣英年早逝后,这只部队的统帅权就落在了赵匡胤手里。

后来柴宗训即位后,开始削弱赵匡胤的军权,没想到赵匡胤在军中的地位非常稳定,并趁早发动兵变,夺去了政权。



当时是有军事力量抵抗、反抗的,比如韩通等人,但他们的军队无力和中央禁军对抗,最终反抗失败。所以,赵匡胤掌握战斗力最强的中央禁军,是北宋建立的前提。


象眼观天下

这个问题好困难,查了资料,我试着来答一下吧。

首先,赵匡胤个人战功卓越

公元954年,北汉来袭,柴荣大军的指挥樊爱能等人不战而逃,赵匡胤迅疾率领部队攻破北汉军队,并一路打到河东城,最后手臂中箭被柴荣劝止。

公元956年,又接连打败人数众多的南唐军队。扬州守官想跑,赵匡胤就下令谁逃砍掉谁的脚,最终守住扬州,打败南唐皇帝,斩杀一万多人。

957年,959年,赵匡胤再度打败南唐军队,又攻城拔寨,且打退来袭的契丹人。

其次,皇帝年幼,将士对朝廷不满

960年,宰相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军来犯,也不考察真假,便赶紧调遣将士出征。赵匡胤部队驻扎在陈桥附近,手下将领散布言论,认为自己等人出生入死,年幼的皇帝不能执掌朝政应对外敌,也不能清楚将士们的功劳和苦楚,便想推举赵匡胤为皇帝再北上抗敌,士兵们一呼百应。

之后,没过多久赵匡胤便黄袍加身回城。守城的将士是赵匡胤的人,直接就把他们放了进去,而朝廷中不少人都支持赵匡胤,唯一想要反抗的韩通也被王彦生杀掉。

赵匡胤对士兵也约法三章,就是太后和小皇帝不得被侵扰,也不能侵扰公卿贵族,更不能抢夺朝市府库,遵守的有赏,不遵守的要族诛,显然,这些命令也很好的消弭了士兵和皇室、公卿、百姓的矛盾。因此,无人护驾也就能够想象了。


肥嘟嘟的小不理

有的,李筠和淮南有起兵,只不过很快失败了,而且在赵匡胤大军进去开封的时候有遇见另一个军中大将韩通的抵抗,也只不过抵抗很快失败而已。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反对主要是因为五代不到60年间已经发生过多次王朝更替了,很多掌握军队的将领已经习惯王朝更替了,他们只不过认为换一个皇帝而已,而且后周没有得力的皇室成员掌握军队,小皇帝被控制了忠于后周的地方势力就没有效忠和可值得效忠的皇室成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