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周柴宗訓禪位,為何沒有起兵維護統治的人?

hh0423

有,還是三位,不是柴宗訓他爺、他叔、他大爺!第一位還沒起就被秒,後兩位差點北連(北)漢,南北呼應合圍讓黃袍加身變黃袍離身!



卻被趙老二前後各兩個月平定,以至於題主都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何沒有起兵維護的人?福垊為您詳細揭秘。他們到底怎麼差點拿下老趙?



960年大年初四,趙匡胤雙喜重慶——過年稱帝!那趙元朗(不是財神是香孩升級版香帝)是不是有些欺人孤兒(柴宗訓7歲)寡母?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柴宗訓他爺柴守禮他大爺他叔可都在。他們怒髮衝冠,於是一起跪拜那個曾經跪拜過自己兒子又跪拜自己孫子的趙匡胤。這樣也行?那可是親孫、親侄啊!誰叫他們無爵無官無兵?柴榮!三無親族,愛莫能助。只能怪周世宗太避嫌、太自信,太短命了。更怪他自斷臂膀,臨死前把妹夫、表哥也一邊亮,後面為您詳述。



先說柴氏不為有人為,首當其衝的是韓通,為什麼?有丘八!那韓通時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司副都指揮使,趙九重黃袍加身前任殿前督點檢。簡單說低三階: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他準備召集御林軍跟趙匡胤血拼,被兇狠的趙匡胤部將王彥升發現,韓通全家被秒。而郭威的女婿張永德有兵也不為!不厚道!其實也是事出有因,本來柴榮沒封柴氏族人還是有所憑依的,妹夫張永德、姑表兄李重進被郭威、柴榮重用,拱衛周世宗。但柴榮生病前就免了張永德的殿前督檢點而讓給了趙匡胤,並把李重進調到揚州。這不是親痛仇快的自斷臂膀嗎?



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叫舅,柴榮是郭威的內侄——叫姑父,曹彬是郭威的內甥。傳統是姑比舅親,所以皇位繼承上選柴榮。但外甥比內侄年齡大,郭威怕李重進不服,命他向柴榮行禮。柴榮大概怕他們位高權重,有所想法,尤其自己將病時,就一個降級一個發配。讓新人更有才能趙匡胤上,便於控制還提高積極性,關鍵是更忠心。想得太美了,摘桃子的正是老趙。如果說張永德因降級保持中立的話,那麼韓通之死他就完全倒向了趙匡胤,跟柴守禮他們一樣。但李重進不一樣,黃袍加身後第一個不服,非常不服。至於曹彬,他的關係沒就遠了,更沒被重用,他能孤兒寡母賣命?那李重進也不是為孤兒寡母賣命,他鬱悶啊!外人都搶位了,他打清君側的牌那是天經地義。而且李重進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上來就是伐謀伐交。

他派幕僚翟守珣到李筠那裡搞串聯。翟守珣很早就跟趙匡胤不賴,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向趙匡胤說不該說的話。一開始趙匡胤想用免死鐵卷安撫李重進,被翟守珣拒絕。宋太祖就暗命老翟離間他們倆。老翟對李重進說,你好好練兵,讓李筠先打,然後重兵擊一死一傷,那您曾經失去的皇位還不完璧歸趙?李重進稱妙。



李筠本郭威親隨,陳橋驛事後,他當著老趙使者面向郭威像哭拜。心中發誓要為柴氏奪位,替韓通報仇。北漢皇帝劉鈞感覺這是一個恢復後漢——吞併後周的機會。主動派人與李筠聯繫,兩人一拍即合。這也是伐兵伐謀。960年,四月他李筠送監軍周光遜入北漢,襲澤州殺刺史下澤州。從事閭丘仲卿說:大梁兵強,漢不給力,難贏。我有一計。我們一路向西,攻懷、孟二州,據虎牢關,佔洛陽,然後東進再東進,大事可成。李筠不聽,說他正義,說禁軍跟他熟,他一去一定會里應外合。劉鈞感覺李筠不太靠譜,用老弱病殘兵糊弄,越幫越忙的支持。他還沒南下,老趙、石守信、慕容延釗從東、西、南北上夾攻了,六月李筠兵敗自焚。

同年九月宋太祖命李重進移鎮青州,李重進反,宋太祖攜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南下,十一月李重進兵敗自殺。不是說好完璧歸趙嗎?璧是玉璽,趙是趙匡胤,你姓李,李重進卒。

他哥倆二,一個是盲信臥底一個是不聽妙計,天助老趙!如果幷州李筠聯合北漢甚至契丹、揚州李重進聯合南唐,南北夾擊,老趙的黃袍必然被扒下來,全家被秒。哪怕李筠採用仲卿之計,天下姓趙還是姓柴甚至姓李,也未可知也!


福垊

我是明月清風話古今,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講起,

一、要從當時的大歷史背景說起,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正處於五代十國的末期,唐末至北宋中間這段時期被稱為“五代十國”這段時期的特點是朝代理更迭特別快,走馬燈似的,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沒幾年”,都是短命的朝代,趙匡胤當時是處在後周,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在後漢郭威身為輔國大臣,遼軍入侵,郭威出師禦敵,但大軍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大軍返回開封。951年郭威稱帝,建國後周,即後周太祖,後漢亡。

事實上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和郭威學的,郭威是有發明權的,是他先玩了一把。這個時期的王朝更迭快,也意味著沒有什麼“忠臣”,沒幾天就換一個朝代,你忠於誰呀。

這時期最有名的“不倒翁”馮道,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馮道歷仕五朝,對喪君亡國毫不在意,晚年自號“長樂老”,馮道可以說是哪個時期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出,就沒有所謂的“忠君”這一概念,所以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人們也都習以為常了,也不覺得有怎麼大驚小怪的。

二、趙匡胤當時身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手中掌握著後周的精銳部隊,趙匡胤從後周太祖郭威開始到世宗柴榮時,一直在軍中效力,而且是屢立戰功,在後周的軍隊中是很有威望的,並且在軍中培養了大量的嫡系,試想,如果沒有人擁護,兵變這事怎麼能成?所以說,趙匡胤在演這出戏的時候,早已謀劃好了,最終他才以邊境傳來警報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騙得宰相範質等人上當,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從此歷史上就有了“北宋”,如果我們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未嘗是個壞事,趙匡胤結束了長期的割據,使中國再一次統一起來(除了遼國佔領的燕雲十二州,西夏),兩宋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不能不說是趙匡胤為歷史作出的貢獻!

我是明月清風話古今,喜歡探討古今歷史的朋友可以加關注,我們一起來探討,我在這裡等你


明月清風話古今

從安史之亂後一直到五代,二百多年裡,軍閥混戰,槍桿子就是軍閥的命根子。郭威和柴榮兩代人奮鬥拉起來了一支精銳部隊,這就是後周的中央禁軍,是後周朝廷的根本,是威懾地方力量的王牌。



一開始這支軍隊是掌握在張永德手中,後來柴榮發現一個韋編袋子,裡面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字,下詔免去張的點檢一職,轉委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柴榮英年早逝後,這隻部隊的統帥權就落在了趙匡胤手裡。

後來柴宗訓即位後,開始削弱趙匡胤的軍權,沒想到趙匡胤在軍中的地位非常穩定,並趁早發動兵變,奪去了政權。



當時是有軍事力量抵抗、反抗的,比如韓通等人,但他們的軍隊無力和中央禁軍對抗,最終反抗失敗。所以,趙匡胤掌握戰鬥力最強的中央禁軍,是北宋建立的前提。


象眼觀天下

這個問題好睏難,查了資料,我試著來答一下吧。

首先,趙匡胤個人戰功卓越

公元954年,北漢來襲,柴榮大軍的指揮樊愛能等人不戰而逃,趙匡胤迅疾率領部隊攻破北漢軍隊,並一路打到河東城,最後手臂中箭被柴榮勸止。

公元956年,又接連打敗人數眾多的南唐軍隊。揚州守官想跑,趙匡胤就下令誰逃砍掉誰的腳,最終守住揚州,打敗南唐皇帝,斬殺一萬多人。

957年,959年,趙匡胤再度打敗南唐軍隊,又攻城拔寨,且打退來襲的契丹人。

其次,皇帝年幼,將士對朝廷不滿

960年,宰相等人聽聞契丹和北漢聯軍來犯,也不考察真假,便趕緊調遣將士出征。趙匡胤部隊駐紮在陳橋附近,手下將領散佈言論,認為自己等人出生入死,年幼的皇帝不能執掌朝政應對外敵,也不能清楚將士們的功勞和苦楚,便想推舉趙匡胤為皇帝再北上抗敵,士兵們一呼百應。

之後,沒過多久趙匡胤便黃袍加身回城。守城的將士是趙匡胤的人,直接就把他們放了進去,而朝廷中不少人都支持趙匡胤,唯一想要反抗的韓通也被王彥生殺掉。

趙匡胤對士兵也約法三章,就是太后和小皇帝不得被侵擾,也不能侵擾公卿貴族,更不能搶奪朝市府庫,遵守的有賞,不遵守的要族誅,顯然,這些命令也很好的消弭了士兵和皇室、公卿、百姓的矛盾。因此,無人護駕也就能夠想象了。


肥嘟嘟的小不理

有的,李筠和淮南有起兵,只不過很快失敗了,而且在趙匡胤大軍進去開封的時候有遇見另一個軍中大將韓通的抵抗,也只不過抵抗很快失敗而已。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反對主要是因為五代不到60年間已經發生過多次王朝更替了,很多掌握軍隊的將領已經習慣王朝更替了,他們只不過認為換一個皇帝而已,而且後周沒有得力的皇室成員掌握軍隊,小皇帝被控制了忠於後周的地方勢力就沒有效忠和可值得效忠的皇室成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