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说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如何反驳?

用户68886090

道家不需要反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法家也不需反驳,发表意见是你家长辈的权力,只要不散播谣言,不伤害他人利益即可。

儒家更不能反驳,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长幼有序,你是没有资格反驳你的长辈的,哪怕他是错的。


狂耍大宝剑

儒家如果真愚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频繁的农民起义了。

真正的愚民,是欧洲中世纪,上千年的黑暗时代,鲜有揭竿而起者。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论调/悖论。西欧中世纪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被洗脑的平民和奴隶绝对服从于贵族阶级/王权和神权的“领导”,但“贵族精神”却被一些中国人吹捧到了极致 ; 相反的,处在世界农业文明巅峰的,以自耕农为主,在社会基层长期实行自治的中国古代,却被贬为愚民时代。

历史被一些中国人自己扭曲了。

儒家思想基于农业文明而生,放在工业文明的视角审视,自有其局限性。儒家文化的两个核心内涵~基于人性之善(假设)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观以及基于人性之善的“仁政”“王道”社会治理原则,即便放在今天,仍然有其合理性。

我们可以否定“愚忠”,但不能不忠于自己的国家,而孝有错吗?仁义礼智信有错吗?

仁政有错吗?

“愚”在哪里?

不能否认,任何一个思想体系在其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必定因为各利益集团基于各自的利益的不同解读,会有偏差,即便当今号称文明时代的西方思想体系也不能幸免。儒家思想有被不同时期统治者利用的成分,但罪不在儒家。

就好像自由主义思想在当今被一些人扭曲,怪罪到启蒙思想家们的头上,荒唐且不负责任。

在儒家思想体系,或者更严格的说,在以儒家为主体,释道儒结合的思想体系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古代社会,成就了世界农业文明的巅峰。这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伟大的贡献。这一思想体系,使得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自耕农得以自治,得以按照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辉煌的农业文明。

即便放在现在,放在文明的西方世界,他们能做到这种几乎放任的社会基层自治吗?

他们不是愚民,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不能容忍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揭竿而起。

别小瞧了自己的老祖宗!


灰太狼44967765

谈起孔子,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两千年前的海昏侯齐论语书简,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穿越千年,精准地投射出了中华民族灵魂的轮廓。

述作于东周的《论语》有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听到的人便觉得孔老二对人民极提防——段绝民智——儒家这么早就开始愚民工程建设了。

汉武帝纳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更是妥妥的愚民政策了。明清时期盛行文字狱,几乎直接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

二十一世纪,有人叫嚣说中国新儒家卷土重来,“法律人思维”横空出世——企图以少数人垄断法律来加强管控,不可不谓“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

愚民政策,指有意封闭知识(与积极普及知识悖逆),如某个政体不将信息为公众所知。

这种组织知识在公众流传的政策,在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从我国的统治者角度而言,讲究“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以“仁”为理论核心,既不像墨家那样求真务实,又不像道家那样残酷虚空,其积极入世的现实性和深入骨髓的阶级意识对于巩固统治极为有利,皇帝一看:选法家,亡国啦。选儒家,棒棒哒。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治者借用儒家这个工具成功的达到了维稳的目的。但是就儒家本身并不虚伪,也无意愚民。就儒家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看来,相较其他社会影响,愚民效果不甚明显。

我们努力还原一下真实的儒家。道为三皇之学,儒为周朝之学,以周公为导师的孔子,在他看来 ,“ 就天赋而言 ,人类中的一些人天生就是‘不移’的‘下愚’”,“民众愚昧”是孔学不可或缺的公理性预设 。

正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恰以“教民”为主导。为了“庶、富、教”周游列国,广收门徒,躬身践行了“有教无类”——教育普及势在必行,极大地推动了春秋战国的学术下移,促进新鲜知识在中下层的流动。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孟子一派影响最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要做大丈夫。秦二世而亡,汉初复兴黄老之学,以恢复元气,而后的大一统帝国需要的又是王道思想,汉儒借儒家之名,实为“百家饭”,杂糅多家思想,把一地碎镜子拼拼凑凑成了一大块圆镜子。

唐儒不值一提,而后宋儒以道援儒,明清儒则只是宋儒的注脚,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探求真理,与愚民政策相左。民国时,华夏道统几近消亡了。反智而疯狂的文革“打倒孔家店”,更是在儒家的伤口上撒盐。

儒家想兼济天下,奉行天道,厘清人伦,修缮其身——儒家坚信人人都能成为并也应该成为大丈夫的。与有意封闭知识恰恰相反——要求信息公开。与反智主义背道而驰——知识改变阶级命运,不可不学。

国人难以否认自己从未受过儒家思想的影响,平心而论可谓受益匪浅。至于现今人民是否被愚而且不自知,这是个国际性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且喫茶去。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愚民与否,就看你如何理解了。

自人类社会开始,就没有过完全平均、平等的情形。绝大多数的情形都是少数人引领潮流,大多数人“赢粮景从”的状态。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讨论过人性善恶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是,性恶论更符合事实,但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性善论。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希望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预期,即便很有可能迎接我们的是意外,而不是未来。

在这个充满意外的世界里,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人类很脆弱,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野外的一次迷路就很可能要了一个人的命,生活中的一次重大挫折很可能毁了一个人的信念。所以大多数人面对未知,面对未来,能做的只有保持谨慎的态度,同时以美好的预期付出全部的努力而已。古人讲:尽人事,听天命。也就是这个意思。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想说的是,题主所言之“愚民”,如果是指欺骗民众,不让他们得知实情,那么我认为儒家确实是在愚民的。而且不论任何国家,任何思想,都会选择愚民。因为这是一个国家保持稳定发展自身必要的做法。因为民众心理脆弱的属性,就决定了不可能告知他们一切实情。否则即便是有法可解的灾难性事件,也会因为自乱阵脚而大大降低挺过灾难的几率。

让民众保持一个美好的愿景和希望,也是维持国家凝聚力和发展生机的必要手段。而儒家以道德治天下的理论体系,正好能够帮助脆弱的我们安心,安神,安身。

如果说“愚民”是对民众的思想方面的控制,以达到统治阶层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话,我想说的是,民众并不是傻瓜,他们只是比较脆弱而已。如果哪家政府真的敢于撒这么个弥天大谎来掩盖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的话,我只能送他们一句话:

你可以永远欺骗一个人,或者暂时欺骗所有人,但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不可告人之事公诸天下之时,就是阴微之人灰飞烟灭之日。

若有人愚民为前者,则我辈甘当无忧无虑的盛世小民,若有人愚民为叵测,则我辈当人人得而诛之,以正视听。


东方国学

如果说儒家是用来愚民的,那么看看时下中国人普遍罹患的心灵疾病?我们这个时代很搞笑,表面上说是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好像再也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可以主宰所有人的思想,其实骨子里头,我们绝大多数人仍然是被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奴役着,那就是—金钱至上!

人的生活,本来应该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正如你今天走在大街上,走一天也不会跟别人撞衫一样。然而,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在今天的中国,事实却是——在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各式外衣之下,每个人似乎都穿着同一件印有“I love money”(我爱钱)字样的小背心。这件小背心,就是我们在貌似多元的伪装下面如出一辙的价值观。

钱,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上帝。无止境地追逐物欲,已经成了我们的宗教。

今日国人往往对于老祖宗的一些教诲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殊不知,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许多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而生活的真谛,也不因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崇传统文化,“道德”“给予”“奉献”“牺牲”“正直”“诚实”等词也随处可见。这些东西,不管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当代西方社会,都属于世所公认的主流价值观(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至少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共同信守的)。而所有这一切,也恰恰都是今天的中国人最应该珍视的。

因此,不管是外人的尖刻批评,还是先哲的严苛责备,只要有助于我们找到自身罹患的病症,那么我们唯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首先向对方礼貌地说声“谢谢”,然后回到家里,关起门来,该面壁就面壁,该修行就修行,该打针就打针,该吃药就吃药。

唯其如此,我们才可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健康地行走在大地之上、阳光之下,重新过上一种符合真理(念念存天理)的“富有意义的生活”,并且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我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东华禅寺

儒家文化曾长期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存在,然而自近代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似乎越来越强烈,有人将中国近代史上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原因都归结为所谓儒家的愚民政策。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否如此呢?事实上真正愚民的不是儒家,而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事实上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皆是亮亮对等的——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并非出自孔孟之口。

事实上儒家至少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就变味了:在此之前的儒家士子是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当面对暴力时也并不会轻易屈服——以秦代的焚书坑儒为例:尽管这些儒家士子非议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已被历史证明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但他们为捍卫自己心中理念而殉身的气节却是有目共睹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士子和兵家、法家、墨家一样并不缺乏为民请命的铮铮铁骨,孔子自己就是武将家族出身,常年佩剑,不可谓没有血性。然而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就日渐沦为统治阶级的遮羞布——被后世广为诟病的三纲五常理念就出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董仲舒的手笔。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更是出现了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言论。

由此可见儒家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退化为了统治阶级的洗脑工具,孔孟之道本身有其可取之道,然而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应该妄自尊大到一家独尊的地步,否则必将走向腐化堕落。儒、道、法、墨、兵皆为华夏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努力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而不是纠结于门户之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远比独尊某家更利于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儒家学说说的是仁义道德,君君臣臣,孔夫子要害在于只讲“礼”不讲理,



没有“理“做基础的“礼”是悬浮在真理公理法理之上的礼,是无根,虚伪的,无耻的自欺欺人,愚民的礼。


在孔子的意识里,

“君子”与“小人”是不该平等的;

“上智”和“下愚”是不该平等的,

“劳心者”和“劳力者”是不该平等的,

“难养”的“女子与小人”是没有资格与人平等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从实践中捍卫这种等级秩序,他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的实在意义就是牺牲自己,

也要维护统治阶级等级森严秩序框定的“礼”。

所以,这种“礼”否定人的平等,公平正义。

儒家向人们宣示:君永远处于尊、刚、健、主的地位,臣永远处于卑、柔、顺、从的地位,这是天的规定、道的本质,是上天的律令或自然的法则,任何人都不能违逆。百姓只能永远匍匐在统治者权力脚下。

法家那套教唆君王不惜一切无耻手段怎样残民害民保住君王的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力,2000多年的皇权社会他们实行都是内法外儒,用儒家来愚昧洗脑人民,用法家来残暴屠杀人民,所以整个历史就是儒法的历史,笔杆子与枪杆子的历史,也就是鲁迅说我打开历史一看歪歪斜斜写着两个字“”吃人“”,打江山,血成河,坐金銮,睡女人,抢财产直至满清灭亡,。


刘天大夫

首先,我强烈反对儒家思想是用来愚民的这个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大概是两种人,一是人云亦云的人。自己没有深入研读自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对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的经典著作视而不见的人,在看了一些反对儒家思想的人的书之后,没有经过大脑深入思考,鹦鹉学舌的人!第二种大概就是抱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和自觉,照搬照抄西方的观点的人!

1.什么是愚民?愚民就是糊弄老百姓。如果说儒家学说是愚民,那么为什么不说佛家思想也是愚民的呢?佛教思想认为一切都是虚无,人是要转世的,这辈子不好,是因为上辈子做的孽,反正还有下辈子。道家思想崇尚虚无,崇尚坐地飞仙长生不老,这种宗教思想不是愚民吗?其实都不是!哲学和经验相比,之所以是哲学,哲学就是要有最终极的追求。佛家思想的终极追求是成为佛而普济众生,道家思想是成为仙而逍遥于世。而儒家思想,是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成为道德高尚、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君子、圣人、大丈夫,这种目标是现实的,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是要求我们向上、向善的,这怎么能说是愚民呢?

2.一般来说,认为儒家思想是愚民的主要论据是,儒家强调忠君。要老百姓死心塌地的为君主服务。但是,我们研读孔子和孟子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孔子并不是愚忠,孔子认为,臣子和君主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臣子说的话君主不听,那么大家可以一拍两散走人。而孟子就更为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民主和反抗精神。孟子认为,臣子、老百姓和君主之间,是完全对等的。君主不好,臣子可以离开,君主不好,可以被还掉,甚至杀掉!所以,朱元璋看到孟子的书,恨不得把孟子拉出去砍头!

3.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以民为本的。孟子是儒家重第一个明确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家。他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4.孔孟之道,其实在本质上是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他们强调仁义礼智信,这都是对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形成了深远影响的学说。仁就是要爱人,义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礼,就是要遵守社会规范,智,就是要加强学习,信就是人要诚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都是我们要遵守和践行的,怎么能说是愚民?


好玩的国学

首先,没必要反驳。为什么呢?和长辈沟通交流,要有基本的尊重。争个口头上的赢没什么意义。话锋太过容易伤长者之心。可以求同存异,化对立为认同。简单回答长辈,“您说得有一定道理,儒家提倡有些观点还是可取的,比如要孝顺父母长辈。做人要有信用。”相信和你对话的长辈也会认同。一方面理不辩不明。另一方面不是特别重要的事要避免和别人抬杠。

其次,儒家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一种。那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沉重的现实,血淋淋的现象,启迪者那个时代的思想家解析原因,探索解决方案。至少也是一种尝试和努力。他们的学说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原因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原因。第二部分就是解决方案,各家视角不同,基础假设不同(性善,性恶不同假设会推导出不同方案,),所以各有特色。第三部分目标描述,也称为愿景描述,古语中所说的大同世界。当然以上几类只是个人划分,原文不是这个次序。

基本上百家思想在当时都实践过的,实验结果大家都知道,秦国以法家治国一统乱世,但二世而亡。汉初以道家黄老治国,后来转型用儒家思想。今天已经无法想象,如果是用墨家的思想会发育出怎样的文明。

儒家思想的体系,我个人认为还是倾向从新定义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入手从而达到整体有序,而使每一个体以及整体受益。此处的受益是指和谐性,平衡性,稳定性。

定义个体方面包括:1.基础价值观(礼义廉耻),道德标准(忠孝仁义,温良恭俭让),行为标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如何达成儒家所定义的新个体方法。比如慎独,反省,学以致知,勤学好问等等。

定义个体和个体关系:简而言之,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正妇顺 礼师信友。这种互相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爱,彼此关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

怎么让世界变得如此美好呢呢?从自己做起,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不断的学习,追求真理,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或许是因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现有的个人已知的系统性理论都不可避免有矛盾性(内在矛盾性或外在矛盾性),比如儒家价值追求,忠孝难两全。没有平衡性解决方式,只能取舍。真善美三者其实也有内在矛盾性,在部分条件下完全不兼容。

非常遗憾,儒家思想比较匹配农业文明,有很强的同化力,但整体风格偏内敛,不是对外探索性,扩张性,掠夺性。而且因为定义了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压抑甚至抹杀了个性,没有发育出优势科技。当西方文明已经出蒸汽机,中国的哲学家还在思考“理在气先”。这就很悲催了。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统治理念,个人认为是个自强化过程,当统治阶级第一次用过儒家思想后,有一定的大众认可,会迫使后来的统治阶级使用,使用成本低,效果好,大家认同。一种思想传播范围广就会不断自我强化,影响力变大。至于是否用来愚民不重要,自己不当愚民即可。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兼听,但不偏信,有些事不是非此即彼,越是想深刻界定某个事物,就越会发现这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虽然如此,对于致力于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伟大先贤,是值得尊重的,无论他们的方案是否过时,至少他们曾经为此付出过。我们的生活中,现实中也有种种乱象,当父母遇到自己的孩子老顶撞自己,当遭遇婚姻的背叛,当你遭到欺骗……可曾想过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可有整体性,系统性,或者是补丁性质的解决方案?


思慕青山

儒家愚民的论调,大约是在民国时期方才提出的,至于一些说愚民的,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看过四书五经,凡是现代的人,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大约都是“不读周南,而批《诗经》”的人,没办法啊,不经过深入的了解,就不会知道什么叫愚民,什么叫民智。

先看原儒的变迁,在孔子时代,孔子提倡恢复周礼,解决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到了孟子时期,孟子选择一位仁义的君主统一国家,这是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现状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他们的学说中核心的东西不变,解决人世间的事情,让百姓过好,实行的方法有变,而儒家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做的,方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核心的价值观不便,一本《论语》念了两千年,但是现在还可以用,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能够找到一个亘古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方法,而是最核心的,也就是他的取舍价值观,中国自古的价值观就是儒家给建立的,到现在我们还在用儒家的价值观,不过从民国开始,受西方思潮影响,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冲的已经剩不下多少了。

我不知道外国有没有这些类似的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话告诉民众,你们要忠诚的是道(不是道教的道,这个道是指的仁)而不是你们的君,他告诉皇帝,你是最后的,民才是最贵的。

说愚民恐怕有些…………

又有人说,儒学是从朱子这里,变成了封建制度的工具,我再来论论朱子,朱子的格物是科学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穷究事物之理,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其中运作的究竟是什么?这就是一种科学精神,这一步先明白,然后再说存天理灭人欲,首先要明白人欲的概念,然后说天理,天理是什么?仁,人欲是什么?因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欲望,仁在这里我做一个解释,这个仁说的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己),存天理灭人欲就是通过不断的克己做到高素质的,高品德的人,提倡高品德有错?

高品德这件事,很多人觉得有些灭绝人性,所以儒家有圣人君子的区别,先说明,圣人和君子在以前没有分的那么开,我在这里做一个狭义的分法,目的是说明我要讲的,圣人是内心纯然,达到一言一行都是符合高道德乃至于超道德的人,君子是在自己的欲望和仁人爱人之间能够做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自己的欲望不妨害他人,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称之为君子,这个概念和古代的概念不同,大家要注意,儒家推崇的就是这种君子人格,在人欲和天理之间,做到这个平衡点,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志之于上,得之于中,所以要求每个人给自己立的目标要是圣人,但是如果做到君子,就十分不错,这是学儒的一个潜规则,几乎没有拿到桌面上说的,因为这样一说,人都觉得:哦,做君子就好,结果就志于君子,结果却只能得之于下了,这当然是儒家不希望看到的,儒家自古以来,都是对于人心看的很透彻,所以才会如此。

所以儒学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圣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