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论语》,需要再读一本什么互补?

liudongxiao

恐怕要读的就不是一本了。

1、《论语》地位原本不高

在唐代之前,它属子书,在经史子集中排名靠后,并非比读书。

一方面,《论语》前后逻辑不统一,体例凌乱,编目随意,很难视为完整的著作。此外著作人也不太确定,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当然,不同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彼此之间学说颇有对立处,它们都汇集在《论语》中,彼此有冲突,让人莫衷一是。

另一方面,《论语》可操作性不强,古代中国文化不太看重哲学,《论语》并无太多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被忽视。

2、《论语》的地位为何提升

佛教自汉代末期进入中原后,带来超越界思维,这是古代中国人比较缺乏的,即不满足于今生,还要设想出一个更理想、更超然的神圣法则,用它来批判现实。这种形而上的思考在拼音文字中可能比较容易出现,是中原文化所缺乏的,因此带来很大的冲击。

为了回应这种冲击,《论语》和《四书》被提拔了出来,因为二者多少带有一点本体论的意味,试图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的问题。

这种回应到宋儒手中才最终完成,即用佛教的思辨方式,回归儒家的道统。论证环节是外来的,但终极目的是儒家的,而《论语》就成了校正方向、厘清生命目的的著作,得以圣化。

3、《论语》的缺陷

首先,《论语》就其编目来说,不是一本完整的著作,它问世后,有不同版本,足以说明人们对其中真意是含混的,严格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格言集,比较好读,但所谓更深的含义,往往是后人赋予的,并不是原作者的意思。

其次,缺乏定义意识,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给出的定义多达30多种,非常模糊,这就很难进行更精致的思考,这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思维,是人类思想幼稚时代的产物,不能和现代社会相契合。

其三,泛伦理主义情怀。《论语》中没有定义意识,所以也没有论证环节,“仁”为什么是本体的,作者根本就没有证明,只是我们在情感上觉得它是实在的,它就是实在的,所以唐君毅先生用“当下直觉”来解释,是套用了伯格森的理论。可问题在于,“当下直觉”就是正确的吗?比如一个人患病,感觉肚子痛,可很可能真正原因不在肚子上,人的感觉经常会犯错,凭什么我们觉得仁是实际存在的,它就是实际存在的呢?缺乏这个论证,整个理论体系大厦就站不住脚,就会有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直觉”谬解经典,反而觉得自己很神圣、很正确,没有自我反省能力。

其四,将个体人格与整体需要结合起来。个体人格与整体需要常常是呈现矛盾状态,遇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呢?其实儒家自己也常感到纠结,孔子反对子告发父,此外还有忠孝不能两全、忠义不能两全的问题。

其五,缺乏平等意识。孔子主张差序化,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对待,不赞成从公平的角度看问题,这是熟人社会的偏见。

总之,《论语》是传统时代的经典著作,阅读它对了解历史中人物的行为逻辑有一定帮助,但在现代社会中已无法落实。因为《论语》是思维不够缜密时代的产物,其中逻辑缺环、漏洞太多,很容易被专制主义征用。其实历代专制者并不真心认同孔子,却能拿《论语》做幌子,这就说明《论语》的文本被误解、被征用的空间太大,无法满足建构一个精致社会的需要。


老虎他爹

我建议《论语》读三遍,做详尽的读书笔记。

下面是鄙人做的《论语》读书笔记。



还有《论语》篇章内的读书笔记。

读完两遍《论语》之后,再读下列儒家经典《孟子》、《荀子》、《孔丛子》。《左传》、《礼记》、《尚书》、《诗经》。

都读三遍,做详尽的读书笔记。然后,再读一遍《论语》,你的感觉就大不一样。当初是雾里看花,现在是拨开云雾。

暂时不要读《周易》。《周易》虽然是由孔子做传的儒家经典,但读《周易》前,一定要读透《老子》。想读透《老子》,又必须读透《列子》。所以我建议暂时搁置《周易》。

在提问中,说读完《论语》后,只想再读一本书。你若不想研究透彻儒家经典,只是为娱乐,我建议读《孔丛子》这一本书。

《论语》与《孔丛子》关系最为密切。前者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后者记载了孔子与子孙后代的言行。这两本书互补性最强。


我还有一篇文章《做读书笔记》。大家若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点击我的文章。可以一观。


杨朱学派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文集,它主要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它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词含蓄隽永。

我们在读《论语》时,能感觉到孔子老先生严谨而亲切的存在,他循循善诱地教诲弟子,或发表言论,或简单应答,他似乎一边用手捊着长胡须,一边娓娓道来,侃侃而谈。

《论语》的经典语录,例举如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凭借这个,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我认为,读过《论语》这样的经典语录,与之相补充的可以读《孟子》。

《孟子》也是我国儒家典籍里重要的一部著作,它记录了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孟子》为“四书”之一。

《孟子》一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共计261章。《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先秦诸子中,有不少有才华之人,而孟子以辩论能力强而著称,他在历史上留下多次著名的辩论,比如对人性善恶问题曾展开过激烈争论,这种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

《孟子》不仅思想丰富,而且文采出众。如今的学生,如果想写出有气势的议论文,其实多读读《孟子》用处很大,因为其中的文章完全可以当作范文。

比如其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就有我们中学时背诵过的,很熟悉的文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兰阇读书

李大钊说得好:“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民彝与政治》)

同样,中国有《论语》,中国之幸,也是中国之不幸也。

《论语》集孔子学说之大成,如果有兴趣,有时间,当然可以读一读。毕竟中国人的历史,中国人文学艺术都是和《论语》密不可分的。

不过只读《论语》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论语》过于“一本正经”。孔子在《论语》中板起脸来谆谆教导着他的弟子,谁受得了啊!

《论语》的伴侣应该是《道德经》。

读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再去看看老子的“绝学弃智”;读了孔子的“仁” 再去看看老子的“圣人不仁”。

孔子与老子犹如中华传统文化在“阴阳”学说的最好体现。孔子阳刚十足,人生的目的就是“克己复礼”;老子阴柔,处事哲学是“上善若水”。

年轻发奋向上,多读读《论语》,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受到挫折和打击,多读读《道德经》,了解一下福祸相依的规律。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先哲。两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什么是人生,这是其它文化中难得一见的现象。

换句话说,孔子和老子是互补的。无论是阴虚火旺,还是阳虚畏冷,都可以从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偏方。


闲看秋风999

如果要补充儒学,就读《孟子》!如果要了解道教文化,就读《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如果进一步拓展视野,就读《庄子》!其它如《墨子》等,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就是书里的智慧必须结合实践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为读了圣贤书就万事大吉那就错了!别忘了《论语》是记载孔子的言行书籍吧,可他老人家一生是那么一帆风顺吗?


五福临门141363815

看个人的取向而定,一般来说,《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偏重于道德的层面;再读一本《韩非子》,补充一些法家思想就挺好。毛主席曾经在批注二十四史时指出:凡言孔孟者,其法必也申韩。 儒家扬善,法家抑恶。一手软,一手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