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人亡兩不知”為什麼是林黛玉的哀嘆呢?

希望星晨58298869

林黛玉的葬花吟源於去怡紅院不得進,因此想起與寶玉在林中看書之後,賈寶玉用書中豔語作二人比擬黛玉不樂要告訴舅舅去。以為寶玉為此生氣不理她,又思及自身寄人籬下各種情緒而導致傷心而哭,第二天也未與寶玉和好。獨自葬花見花而傷情又悲哀,而吟葬花曲。

是個人情感與身世不幸的抒發,是對青春漸已逝婚姻無著落的悲嘆,對自己悲苦命運的不幸的泣血之訴。對情感不確定,對寶玉傷及己心的控訴。梁間燕子無情。對追尋忠誠的愛情對象之難的悲哀,對世上的骯髒環境的怨憤,願像落花葬土中不落汙泥濁水。不與世同流合汙的志士情懷,像杜娟啼血。願生雙翼飛到天盡頭,尋找自由之地,都這封建鎖人牢籠的枷瑣的怨恨!對沒有感情的婚姻,沒有自由的婚姻,未來不知在哪裡的迷茫。身不由己的命運,不知像落花一樣飄哪裡。年復一年,花開花落。時間匆匆而逝,卻不可把握,空度年華,女為悅己者容,花開無人賞的失落之痛與女大當嫁的心態卻無人關心。怕有一天被命運之手驅離賈府與寶玉不得相見,生死兩亡各不知的淒涼之心。如同離開揚州一切不得知。自身生命經歷的生死使她珍惜眼前,珍惜情感與青春,時間。


圃香

首先說明一點,元妃省親別離之時,元妃是哭過的。在小說第十八回,原文是這樣寫的“眾人謝恩已畢,執事太監啟道:‘時已醜正三刻,請駕回鑾。’賈妃聽了,不由的滿眼又滾下淚來。卻又勉強堆笑,拉住賈母、王夫人的手,緊緊的不忍釋放。再四叮嚀:’不須記掛,好生自養。如今天恩浩蕩,一月許進內省視一次,見面是盡有的,何必傷慘。倘明歲天恩仍許歸省,萬不可如此奢華靡費了。

’”

黛玉葬花,是因為前一夜在怡紅院那裡吃了閉門羹,晴雯以為是別的丫頭拒絕開門,因而黛玉錯疑了寶玉,無處發洩心中的委屈。次日恰逢餞花之期,黛玉看到滿地落紅的鳳仙花、石榴花等,勾起了傷春愁思;又聯想到自己寄人籬下的身世之悲,所以就有了葬花之時的這首《葬花吟》。

黛玉葬花,是惜花愛花,也是憐己傷己。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這是曹公對黛玉以後的命運埋下伏筆。黛玉葬花的時候,不希望花落之後被陷入泥淖,是對美好事物的愛惜,也是對於自己堅貞愛情與獨立人格的堅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這樣的性格,元春無法擁有。因為她自己的婚姻,本來就是家族利益糾葛的產物。從她進入皇宮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她命不由己,她在皇宮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賈府的榮辱成敗。她沒法選擇除了家族利益之外自己真正想擁有的東西,又談何如黛玉這般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呢?

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能夠發出這樣的感慨,由她寄人籬下的生活與目下無塵的性格所決定。深處皇宮大院,元春的孤苦無依,也能發出這樣的感慨。但是她的去世,不會像黛玉那樣默默無聞,必定舉國知曉。黛玉走的時候,只有貼身的丫鬟,連最愛的寶玉沒有看上一眼,甚至還在與寶釵大婚。

相比較後面元妃早逝、賈府敗落,黛玉的早亡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幸運的,免遭了那些世俗之苦。但就黛玉內心追求的純美愛情來說,“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又是悽慘的。這種悽美的命運終結,其實也是隱射了在賈府敗落後那些不得善終的女子,“如花美眷,終敵不過似水流年”。


此箋

元春作為妃子,她省親回家,有那麼多的儀從宮女,怎麼可以隨便哭?如果她哭了,豈不是說她在宮內過的不幸福?所以她在那天也只是輕輕的哭了一下,就止住了淚。說了一句:“見不得人的去處。”就是勉勵父親為國效勞盡忠,勉勵弟妹好學上進,送的禮物是新書一部。可憐她是不幸福也不敢聲張的。她也符合這首葬花吟裡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苦凌逼。”


這首葬花吟為什麼要黛玉來寫?為什麼她嘆“花落人亡兩不知?”因為她和元妃一樣,她住在賈府,同樣是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的。她初進賈府,吃茶習慣和自己家不一樣,她依著賈家的規矩改了。她去拜見王夫人,王夫人和僕婢都是把她往主位上讓,是測試她是否知禮,可憐她不過是五六歲的孩子。

周瑞家的送宮花,明明薛姨媽是叫她先送姑娘們,送黛玉,後送王熙鳳,而她偏偏自作主張。已經黛玉和寶釵談心時說,“不敢再給她們添煩,”這一句話裡,不是透著委屈嗎?紗窗舊了,也是賈母發現了才換。這種種事件,難道不可以讓一個女孩子更加敏感多疑?


寫這首《葬花吟》之先,黛玉因為夜訪怡紅院,被晴雯拿著寶玉的話,回斷了。黛玉吃了閉門羹之後,委屈的在樹下哭泣,卻看到寶釵說笑著被人送出來。她又怎不敏感的疑心寶玉對她的感情呢?

這一天,“餞花神”,大家都是熱熱鬧鬧的,獨有黛玉,想到花謝花飛花滿天,她目睹了花兒開,花兒謝,自然也就聯想到身世飄零的自己,以及自己婚姻的無望。

所以,這一首葬花吟是她生活的寫照,更是她命運結局的寫照。她素來愛花惜花,所以才會痴心的葬花,可是又有幾個人是真的愛她憐她,送她終老?其實前途命運的不確定性,也讓她更加感慨,悲傷,而且豁達了:“花落人亡兩不知”啊!原來命運也不過如此,一旦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呀!


荷唯洛之戀

首先,黛玉是很早熟的孩子!從她初進賈府時一系列的表現,也可知她通曉世故人情:1邢夫人苦留吃過飯再去,她首先明白不合規矩,其次幾句話便解決了。自己方便,邢夫人滿意!2王夫人執意讓座賈政之位時,她首先料定賈政之位,幾番推卻不得時,“方挨著王夫人坐了”!……那時她才不過是個六七歲的孩子!

並不是說她跟寶釵交往以後,才知道打賞送燕窩的婆子,她進賈府第一天晚上,襲人來探望,她便知道忍淚起身含笑讓坐!她能不知道打賞嗎?曹公早讓四兒明說過“我好造化……見我去了,林姑娘便抓了兩把給我……”這些世故人情,黛玉一直都懂!她只是不肯世故,不是她不知世故!家常往來的人情,譬如這打賞之事,她應該是一直都在做的!

黛玉之悲便在這裡吧!她太聰明瞭,所以便對世態炎涼看的通透,對世故人情有著準確的把握!若是天真幼稚,只看到老太太寵寶玉愛,那她也不必感嘆“風刀霜劍嚴相逼”了!

偏偏是,她極少串門應酬,卻深知賈府眾刁僕“已經多嫌著我了”“何苦叫他們咒我”……所以,哪怕感覺到藥不對症,她也是自己將就著,藥且如此,何況別的?

進賈府第一天,喝茶便與家中不同,黛玉也只能“少不得一一改了過來……”,可知素日事事遷就,生恐添了麻煩!那園中的小廚房,多少人去私自要這兒添那兒,就是寶釵探春,也添了五百錢,要一個“油鹽炒枸杞芽兒”,瀟湘館什麼時候要過?黛玉也能添五百錢啊,以黛玉之嬌,也肯定偶爾有想吃的飯菜吧!別說給廚房要,跟寶玉都從沒提過啊,想吃什麼,少不得都忍了下去吧!可知寄人籬下的心,何等自尊自愛小心翼翼!

即便這樣,仍是被言三語四,曹公只明寫了襲人的歪派“她才不做呢,饒這麼著,老太太還怕她勞累到了……”,襲卿啊襲卿,寶玉佩的戴的,多少都出自黛玉之手啊!黛玉也是大小姐啊,就像探春說的“這話何等糊塗……我是那做針線的人嗎?不過閒了做一針兩針……”,大家小姐的針線,本就不在多在精!當時社會聞名的“慧紋”,不也是那個叫慧孃的,“閒了偶然做一兩件作耍”……

僕人的態度,就是當家人的態度啊!何況黛玉還在期待“木石姻緣”。王夫人一直以來的厭惡,她心知肚明,不止是她,紫鵑也深知,所以才不顧女兒家的羞澀,跑出來跟薛姨媽說“姨太太既有這話,怎麼不和太太說去”!

黛玉的生存環和未來的艱難,紫鵑早說透了“若是姑娘這樣的,有老太太一日還好一日。若沒了老太太,也只是憑人去欺負了”!老太太多大年紀了?“老健春寒秋後熱”!黛玉的未來,就是那無根的浮萍!老太太一旦去了,她連眼前的苟且都不可得了!

……

正因了這份聰明和穎悟,早在第三十二回,寶玉訴肺腑,兩人愛情初定時,黛玉便悟透了悲慘的結局:

“1既你我為知己,則又何必有金玉之論哉;既有金玉之論,也該你我有之,則何必又來一寶釵哉?2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刻骨銘心之言,無人為我主張3況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已漸成……但恐自不能久待……奈我薄命何!”

看看黛玉對愛情的預知,何等準確!1料定愛情的阻礙,來自金玉之論,來自寶釵!2愛情的困難,緣自父母早逝,自己沒有根基!若父母俱在,以自己父親的地位,也不愁姻緣不成!3愛情註定的悲劇,是“病已成勢”,是“奈我薄命”!

寶黛愛情的幻滅,可不就是這三點麼?這才三十二回,黛玉已經悟透最後的結果了!所以脂批才說:黛玉之悲,在於聰明!早早的悟透了悲劇,悟透了死亡,悟透了未來,自然常常“傷春悲秋”,一片花落,一次葉黃,自會勾起無限的傷情!

“花落人亡兩不知”,是黛玉對未來的預知啊!


悠然廬

“花落人亡兩不知”為什麼是林黛玉的哀嘆呢?

這句出自著名的《葬花吟》,這首詩是林黛玉的人格寫照。整句是:“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花謝花飛飛滿天”開句開始,鋪敘至此,情感達到了一種高潮,看看落花,聯想自己的身世,考慮一下近日的遭遇,驀地傷春至極,慨然長嘆!嘆的是花,更是自己。

上一句“一朝春盡紅顏老”,一語雙關,說花,也說自己。說花,春早晚盡了,春早晚將過去,“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再美,再好看的花,能開放多少時間呢,早晚要凋零。暗射自己,年華易逝,青春不來,芳齡難繼,人早晚和花一樣,要去世的。

而自己,在這裡荷鋤葬花,“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花落了,今天我來埋葬,不讓這花混入泥淖,陷入渠溝。而當自己紅顏老去,誰去葬我呢?花有我這個知音,我的知音在哪呢?

母親早逝,寄人籬下,孤零零一人,誰解我心?我的知音是賈寶玉嗎?他能葬花般葬我嗎?寶玉,看似知音,又不似知音(按當時的發展情形,林黛玉疑惑了)。聯想到前一夜,自己在怡紅院遭遇閉門羹。襲人對待寶釵親親熱熱,對待自己不冷不熱。是丫鬟的態度還是寶玉的態度呢?母親不在了,在這裡少有人關心,更少有人貼心,似乎可有可無,即使自己死了,是不是也和花落花飛一樣,兀自敗了,落了,碾做塵?

唉,一聲嘆息!“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仰天浩嘆。


走過萬水千山2018

與其說是黛玉的哀嘆,但不如說是黛玉對自己人生命運的“預知”。身處賈府這個大混沌中,黛玉是高潔的,自命不凡的,然而卻躲不過命運的安排,花落人亡。其實哪有什麼命運可言,不過是當時的社會制度所導致的罷了,社會一片黑暗,毫無光明可言,而自己的生死有怎能知曉呢。而黛玉時《紅樓夢》中必死的人物,黛玉若不死,曹公何以感嘆命運不公、社會動盪,人心不軌。這麼美好的一個人,年紀輕輕就離世,死去的僅僅是黛玉嗎?不,還有當時的社會,終將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