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人亡两不知”为什么是林黛玉的哀叹呢?

希望星晨58298869

林黛玉的葬花吟源于去怡红院不得进,因此想起与宝玉在林中看书之后,贾宝玉用书中艳语作二人比拟黛玉不乐要告诉舅舅去。以为宝玉为此生气不理她,又思及自身寄人篱下各种情绪而导致伤心而哭,第二天也未与宝玉和好。独自葬花见花而伤情又悲哀,而吟葬花曲。

是个人情感与身世不幸的抒发,是对青春渐已逝婚姻无着落的悲叹,对自己悲苦命运的不幸的泣血之诉。对情感不确定,对宝玉伤及己心的控诉。梁间燕子无情。对追寻忠诚的爱情对象之难的悲哀,对世上的肮脏环境的怨愤,愿像落花葬土中不落污泥浊水。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情怀,像杜娟啼血。愿生双翼飞到天尽头,寻找自由之地,都这封建锁人牢笼的枷琐的怨恨!对没有感情的婚姻,没有自由的婚姻,未来不知在哪里的迷茫。身不由己的命运,不知像落花一样飘哪里。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时间匆匆而逝,却不可把握,空度年华,女为悦己者容,花开无人赏的失落之痛与女大当嫁的心态却无人关心。怕有一天被命运之手驱离贾府与宝玉不得相见,生死两亡各不知的凄凉之心。如同离开扬州一切不得知。自身生命经历的生死使她珍惜眼前,珍惜情感与青春,时间。


圃香

首先说明一点,元妃省亲别离之时,元妃是哭过的。在小说第十八回,原文是这样写的“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

黛玉葬花,是因为前一夜在怡红院那里吃了闭门羹,晴雯以为是别的丫头拒绝开门,因而黛玉错疑了宝玉,无处发泄心中的委屈。次日恰逢饯花之期,黛玉看到满地落红的凤仙花、石榴花等,勾起了伤春愁思;又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悲,所以就有了葬花之时的这首《葬花吟》。

黛玉葬花,是惜花爱花,也是怜己伤己。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这是曹公对黛玉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黛玉葬花的时候,不希望花落之后被陷入泥淖,是对美好事物的爱惜,也是对于自己坚贞爱情与独立人格的坚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样的性格,元春无法拥有。因为她自己的婚姻,本来就是家族利益纠葛的产物。从她进入皇宫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她命不由己,她在皇宫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贾府的荣辱成败。她没法选择除了家族利益之外自己真正想拥有的东西,又谈何如黛玉这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呢?

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能够发出这样的感慨,由她寄人篱下的生活与目下无尘的性格所决定。深处皇宫大院,元春的孤苦无依,也能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是她的去世,不会像黛玉那样默默无闻,必定举国知晓。黛玉走的时候,只有贴身的丫鬟,连最爱的宝玉没有看上一眼,甚至还在与宝钗大婚。

相比较后面元妃早逝、贾府败落,黛玉的早亡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幸运的,免遭了那些世俗之苦。但就黛玉内心追求的纯美爱情来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又是凄惨的。这种凄美的命运终结,其实也是隐射了在贾府败落后那些不得善终的女子,“如花美眷,终敌不过似水流年”。


此笺

元春作为妃子,她省亲回家,有那么多的仪从宫女,怎么可以随便哭?如果她哭了,岂不是说她在宫内过的不幸福?所以她在那天也只是轻轻的哭了一下,就止住了泪。说了一句:“见不得人的去处。”就是勉励父亲为国效劳尽忠,勉励弟妹好学上进,送的礼物是新书一部。可怜她是不幸福也不敢声张的。她也符合这首葬花吟里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苦凌逼。”


这首葬花吟为什么要黛玉来写?为什么她叹“花落人亡两不知?”因为她和元妃一样,她住在贾府,同样是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的。她初进贾府,吃茶习惯和自己家不一样,她依着贾家的规矩改了。她去拜见王夫人,王夫人和仆婢都是把她往主位上让,是测试她是否知礼,可怜她不过是五六岁的孩子。

周瑞家的送宫花,明明薛姨妈是叫她先送姑娘们,送黛玉,后送王熙凤,而她偏偏自作主张。已经黛玉和宝钗谈心时说,“不敢再给她们添烦,”这一句话里,不是透着委屈吗?纱窗旧了,也是贾母发现了才换。这种种事件,难道不可以让一个女孩子更加敏感多疑?


写这首《葬花吟》之先,黛玉因为夜访怡红院,被晴雯拿着宝玉的话,回断了。黛玉吃了闭门羹之后,委屈的在树下哭泣,却看到宝钗说笑着被人送出来。她又怎不敏感的疑心宝玉对她的感情呢?

这一天,“饯花神”,大家都是热热闹闹的,独有黛玉,想到花谢花飞花满天,她目睹了花儿开,花儿谢,自然也就联想到身世飘零的自己,以及自己婚姻的无望。

所以,这一首葬花吟是她生活的写照,更是她命运结局的写照。她素来爱花惜花,所以才会痴心的葬花,可是又有几个人是真的爱她怜她,送她终老?其实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性,也让她更加感慨,悲伤,而且豁达了:“花落人亡两不知”啊!原来命运也不过如此,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呀!


荷唯洛之恋

首先,黛玉是很早熟的孩子!从她初进贾府时一系列的表现,也可知她通晓世故人情:1邢夫人苦留吃过饭再去,她首先明白不合规矩,其次几句话便解决了。自己方便,邢夫人满意!2王夫人执意让座贾政之位时,她首先料定贾政之位,几番推却不得时,“方挨着王夫人坐了”!……那时她才不过是个六七岁的孩子!

并不是说她跟宝钗交往以后,才知道打赏送燕窝的婆子,她进贾府第一天晚上,袭人来探望,她便知道忍泪起身含笑让坐!她能不知道打赏吗?曹公早让四儿明说过“我好造化……见我去了,林姑娘便抓了两把给我……”这些世故人情,黛玉一直都懂!她只是不肯世故,不是她不知世故!家常往来的人情,譬如这打赏之事,她应该是一直都在做的!

黛玉之悲便在这里吧!她太聪明了,所以便对世态炎凉看的通透,对世故人情有着准确的把握!若是天真幼稚,只看到老太太宠宝玉爱,那她也不必感叹“风刀霜剑严相逼”了!

偏偏是,她极少串门应酬,却深知贾府众刁仆“已经多嫌着我了”“何苦叫他们咒我”……所以,哪怕感觉到药不对症,她也是自己将就着,药且如此,何况别的?

进贾府第一天,喝茶便与家中不同,黛玉也只能“少不得一一改了过来……”,可知素日事事迁就,生恐添了麻烦!那园中的小厨房,多少人去私自要这儿添那儿,就是宝钗探春,也添了五百钱,要一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潇湘馆什么时候要过?黛玉也能添五百钱啊,以黛玉之娇,也肯定偶尔有想吃的饭菜吧!别说给厨房要,跟宝玉都从没提过啊,想吃什么,少不得都忍了下去吧!可知寄人篱下的心,何等自尊自爱小心翼翼!

即便这样,仍是被言三语四,曹公只明写了袭人的歪派“她才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累到了……”,袭卿啊袭卿,宝玉佩的戴的,多少都出自黛玉之手啊!黛玉也是大小姐啊,就像探春说的“这话何等糊涂……我是那做针线的人吗?不过闲了做一针两针……”,大家小姐的针线,本就不在多在精!当时社会闻名的“慧纹”,不也是那个叫慧娘的,“闲了偶然做一两件作耍”……

仆人的态度,就是当家人的态度啊!何况黛玉还在期待“木石姻缘”。王夫人一直以来的厌恶,她心知肚明,不止是她,紫鹃也深知,所以才不顾女儿家的羞涩,跑出来跟薛姨妈说“姨太太既有这话,怎么不和太太说去”!

黛玉的生存环和未来的艰难,紫鹃早说透了“若是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老太太多大年纪了?“老健春寒秋后热”!黛玉的未来,就是那无根的浮萍!老太太一旦去了,她连眼前的苟且都不可得了!

……

正因了这份聪明和颖悟,早在第三十二回,宝玉诉肺腑,两人爱情初定时,黛玉便悟透了悲惨的结局:

“1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则何必又来一宝钗哉?2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3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但恐自不能久待……奈我薄命何!”

看看黛玉对爱情的预知,何等准确!1料定爱情的阻碍,来自金玉之论,来自宝钗!2爱情的困难,缘自父母早逝,自己没有根基!若父母俱在,以自己父亲的地位,也不愁姻缘不成!3爱情注定的悲剧,是“病已成势”,是“奈我薄命”!

宝黛爱情的幻灭,可不就是这三点么?这才三十二回,黛玉已经悟透最后的结果了!所以脂批才说:黛玉之悲,在于聪明!早早的悟透了悲剧,悟透了死亡,悟透了未来,自然常常“伤春悲秋”,一片花落,一次叶黄,自会勾起无限的伤情!

“花落人亡两不知”,是黛玉对未来的预知啊!


悠然庐

“花落人亡两不知”为什么是林黛玉的哀叹呢?

这句出自著名的《葬花吟》,这首诗是林黛玉的人格写照。整句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谢花飞飞满天”开句开始,铺叙至此,情感达到了一种高潮,看看落花,联想自己的身世,考虑一下近日的遭遇,蓦地伤春至极,慨然长叹!叹的是花,更是自己。

上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一语双关,说花,也说自己。说花,春早晚尽了,春早晚将过去,“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再美,再好看的花,能开放多少时间呢,早晚要凋零。暗射自己,年华易逝,青春不来,芳龄难继,人早晚和花一样,要去世的。

而自己,在这里荷锄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了,今天我来埋葬,不让这花混入泥淖,陷入渠沟。而当自己红颜老去,谁去葬我呢?花有我这个知音,我的知音在哪呢?

母亲早逝,寄人篱下,孤零零一人,谁解我心?我的知音是贾宝玉吗?他能葬花般葬我吗?宝玉,看似知音,又不似知音(按当时的发展情形,林黛玉疑惑了)。联想到前一夜,自己在怡红院遭遇闭门羹。袭人对待宝钗亲亲热热,对待自己不冷不热。是丫鬟的态度还是宝玉的态度呢?母亲不在了,在这里少有人关心,更少有人贴心,似乎可有可无,即使自己死了,是不是也和花落花飞一样,兀自败了,落了,碾做尘?

唉,一声叹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仰天浩叹。


走过万水千山2018

与其说是黛玉的哀叹,但不如说是黛玉对自己人生命运的“预知”。身处贾府这个大混沌中,黛玉是高洁的,自命不凡的,然而却躲不过命运的安排,花落人亡。其实哪有什么命运可言,不过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罢了,社会一片黑暗,毫无光明可言,而自己的生死有怎能知晓呢。而黛玉时《红楼梦》中必死的人物,黛玉若不死,曹公何以感叹命运不公、社会动荡,人心不轨。这么美好的一个人,年纪轻轻就离世,死去的仅仅是黛玉吗?不,还有当时的社会,终将走向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