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不讲情?

Lauzi

孔子不讲情吗?

下面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①!诗,可以兴②,可以观③,可以群④,可以怨⑤。迩之事父⑥,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篇第十七·第九章》)

①小子:指门人弟子。诗:指《诗经》。

②兴:比兴。即景生情,引譬连类,以激发人之志趣,感动人之感情。

③观:观察天地万物及各国盛得失。

④群:合群。 ⑤怨:讽谏上级,疾恶刺邪。

⑥迩:近。

孔子对他的弟子们发出感叹: 我说弟子们啊!为什么不去学学《诗经》呢?《诗经》可是个好东西。

它可以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感情, 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兴亡得失;诗歌可以让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诗歌可以让我们嫉恶如仇。

《诗经》教给我们如何事君,诗歌教给我们如何孝敬父母老人,诗歌还会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不少花花草草飞禽走兽的名字。”

这不是孔子的情吗?


闲看秋风999



所谓情,按现代的定义就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呈现的状态。具体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亲情。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及长辈和晚辈之间的亲情。2.男女之间的爱情。3.朋友之间的友情。4.师生之间的情谊。5.对普通人的感情。

题主之所以会提这个问题,一定是觉得孔子的儒家学说里很少提“情”这个字。这是题主的错觉,其实在夫子的《论语》主要就是论述“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无不包含情字,在其编定的《诗经》到处都体现着孔子关于这些关系的情。笔者下面就举例并解释之。

爱是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夫子之爱有两类,一类谓之“大爱”,是治国安邦、教化世人的大道,另一类谓之“小爱”,是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行为准则,也可称为“情”。

仁爱——爱的根本。子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而攀迟问仁。子对曰:“爱人。”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论语》中爱的最高境界,也是爱的本源,是最大的爱。因而,孔子的仁爱就是施政者对人民的爱,是慈悲和怜悯之心;也是百姓对国家、社会和国家治理者的一种感谢与爱戴。这是普通民众与国家治理者之间的感情纽带。这也是最大的情。

这种大爱还体现在“忠”上,对国家和代表国家的君的忠,也是大爱的体现。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至于小爱,也就是“情”更是无处不在。

1.建立在血缘之上的亲情。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及长辈和晚辈之间的亲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孝”与“悌”是亲情的最具体的表现。子女对父母的“孝”是建立在“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父母呵护的前提之下。而“悌”也是建立在兄对弟的关爱前提之下。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都不孝顺,其他的所谓“情”或“爱”就变得十分虚伪,也就不必多言了。

2.男女之间的爱情。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及《诗经》中“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在孔子编定的《诗经》中比比皆是,如果你初读《诗经》还以为是爱情诗集,可见孔子对爱情的重视。而且这些诗歌中的爱情是那么真挚、纯洁、浪漫、美丽、自然、恒久。看到这些诗句,你还会说孔子不讲“情”吗,孔子是最讲“情”的,关于“情”的艺术,谁能比得上孔子?

3.朋友之间的友情。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非常复杂的。在朋友的取向上,应该交正直、诚信、博闻之人,不和那些邪道、阿谀、巧言之人交往。这是孔子对友情的最好诠释。

4.师生之间的情谊。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于师徒长幼之间的爱,《论语》里讲述这种情况的故事有很多。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师徒之情,首先是弟子对老师的一种尊敬和孝敬,其次应该有所表达,不能只讲空话,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这种师生之礼。

5.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

现代社会里,亲情、友情、爱情,师生之谊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感情圈子,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人间真情,友情是社会生活中无法逃避的朋友关系,爱情更是社会最基本细胞——家庭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师生之谊在一个人求学阶段也是不可或缺的。

孔子不但注重以上这些“情”,就连对普通的事情,也到处体现其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故而《论语》有: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综上所述,说孔子不讲情是个大大的伪命题。就是因为孔子最讲情,受此影响两千多年之久的我国,在现代社会的法制化进程中,还经常出现“徇私枉法”“情大于法”的事件,这也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过分讲情的佐证。


归去来76564325

一直认为,对孔子的误读、误解、歪曲乃至污蔑原因多多,而主要源自对孔学“礼”和“中庸”两个概念片面机械狭隘等错误理解。在很多人概念里,孔子的礼是保守落后的等级观念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庸就是没原则的调和折衷主义。深入品读孔子的学说,我们会发现礼最能体现出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洋洋大观,礼的意义及其丰富,外延及其广泛,礼的本质是敬畏,中庸的主旨就是真诚的原则和情感,一切尽在真情中。

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误读和批评还源于方方面面对其认识和概括的不准确不规范不完善的表述。譬如“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不是孔子思想,客观地说,也不是程朱理学的思想。食色性也,欲也。灭了这两个,那人怎么活人类怎么存?程朱不会这个都灭吧?灭的一定是不合理不合义非分之想之情之欲,只是有时为了强调一方突出一面故做如此说罢了,某种程度上也是图一时快乎,应该有语境的,可这确为别人后人留下误读误解的依据和话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行吗?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行之不远”!

表述严密的我推崇“重农抑商”说,真准确,真到位,真完善。应该讲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交换行为,久而久之必然会有商业。我们每个人都有商人情结,都喜欢投机取巧,都希望用最少的劳动和付出谋取最大的利益,在农耕社会里,如果我们不抑商都竞相牟利,谁种田?在那些生产力不高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粮食是大问题,民以食为天,朝廷政府不大张旗鼓重农抑商怎么办?纵观中国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个盛世不是商业的发达?可政府的口号和政策是:重农抑商。贬抑商人的地位,压缩商人商贸空间,规范他们的行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赢家是谁?朝廷,政府,当然还有士农工。这是治理者的智慧,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理性的狡诈”。

孔子不讲情?除非孔子不是人,不通人间烟火,只是圣人。孝悌不是情?《论语》开篇就有“孝悌者其为人之本欤?”书上确有儒家不讲情的说法,与上文所说的一样:同样是强调和突出。儒家强调什么?礼,德。为什么强调礼为什么突出德?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情。众所周知,人有七情六欲,而礼坏乐崩祸国殃民的是什么?情欲,放纵的情欲。情欲如波涛汹涌的大海,需要大堤和海岸来围堵和拦截,这大堤和海岸是什么?是礼。情感要规范,致中和,要有合理的渠道把河水引到理想的彼岸,这渠道是什么?是德。情礼道德相依相随,相生相克。

孔子不讲情?首先得明确“不讲情”和“不知情、不懂情、不重情”应该不是一个概念,还有,口里表明上“不讲情”和实际上不讲情又是不一回事。孔子确有明知情而讳言情之事,如“诗言志歌永言”。众所周知:诗言情。《诗经》有大量的情诗,十五国风亦是各地的风土人情,雅颂更是一些赞美之言。从上文可知:仁、礼和中庸都是情。可为何不讲情而言志?。《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如果我们还是天天谈情说爱,那势必人人纵情滥情,贪图享乐,骄奢淫逸,道德伦丧,礼坏乐崩。中医还从养生角度说如游乐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有意思的是佛教“七情”竟与儒家的大同小异:喜怒忧惧爱憎欲。儒释道孰不讲情?逍遥游是庄子怎样的情怀!

儒家不是不讲情,孔子也不是不谈情,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孔子重德抑情,重礼抑情。实际上孔子是一个重情重义情趣盎然的人:得意门生颜回死了,孔子大哭不已——天丧予,天丧予;冉求为季氏敛财,孔子大骂: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矣;到武城游玩,看子游礼乐施教,大笑杀鸡焉用牛刀……


老黄0071

不可否认,孔子多数是讲思想,但是情感方面也是有的。例如《诗经》就是孔子编订的。

就好比,大家都知道金庸是写武侠小说的,但是你知道金老爷爷还写过散文集呢,如《金庸散文集》;还写过文学评论作品呢,如《袁崇焕评传》;还写过法律呢,如《香港基本法》。

只不过由于武侠小说最为出名,导致弱化了金老爷爷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同理,孔子也是一样的,大家都记住了他的《论语》,他的仁、义、礼、智、信。情方面貌似比较少,但是也有哇,比如说孝。孝,难道不是情吗?

随着后人对孔子儒家学说越来越推崇,主突副弱,慢慢地情感就被思想挤一边去了,就好比金老爷爷,就好比大家永远只记得得金牌的人,而遗忘了得银牌和铜牌的人。


全球华人第一神探

这个问题不知根据什么说的。

孔子是个很有情很讲情的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


陈广逵

这是我问的题,看了周汝昌老先生的一个视频有感而发,不知为什么描述中的视频链接不见了?没有视频问题很容易被误解。周先生讲述了为什么孔子免谈情,谈到诗词也不讲情,而说“诗言志”?周先生说如果孔子过分谈情,社会往往“流弊丛生”,他未作进一步解释为什么。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情是人之本性,情欲是人之本能,就像利欲追求一样。我们不仅免谈本性本能,还要对此加以限制甚至打压,这便是儒家义利之辩的由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智依据。利由义来管制、情由仁来控制。这种理性思维跟现代的价值观如自由、人权相比又怎么样?

有钻研精神的欢迎回答我的另一个问题:孔子所谓的仁是情感还是理智,为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