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是讓人遠離鬼神嗎?他為什麼要這麼說?

g_Bye、

孔子的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如下: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意思是: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子說:“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就可以說是明智的了。”


在百科中,“敬鬼神而遠之”是這樣解釋的,“敬之而不親近之意。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即不願理睬他,又不得罪他,對他客客氣氣,絕不接近”。


從解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其實表達了聖人的現實與理性。何以這樣說呢?孔子提倡對於我們並不瞭解的事情,既不能輕易相信,也不能盲目否認。這在當時的時代無疑是一種進步的觀點。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理解了很多以前無法解釋的事情,比如“天狗食月”,比如火燒雲,所謂“鬼神”不過是我們的想象。但在孔子的時代,科技沒有這麼發達,很多無法解釋的事情,就全都被歸於鬼神了。於是,國君要帶領臣民祭天祈求風調雨順,要占卜看是否適合出征,要供奉神靈以祈庇護……那時候的人們把神靈作為全部的精神寄託,是一種信仰。


孔子沒有單純用“信”或“不信”來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巧妙融合了二者——“敬而遠之”。不去戳破沒有神靈,才不會與人們的信仰相悖,才不會摧毀大家的精神寄託;不過度崇尚鬼神,也是避免人們在鬼神之說中越陷越深,希望人們更多務實。在當時的社會現狀下,這樣的選擇可以說是達到了兩全。


三聯中讀

孔子為何說「敬鬼神而遠之」,這就得從頭說起了。

人類學家在處理較高級的文化體系時,會把文化總體分為兩個部分。雷德菲爾德稱其為「大傳統」和「小傳統」。後來西方學界以「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說,取代了「大傳統」與「小傳統」之說,其意甚明。


就中國而言,在早期巫術階段,乃生活群體狹小,族群政治功能未曾分化之階段。此時,大小傳統尚未分化。或者說,巫術即為此階段唯一大傳統。隨著社會發展與分化,文化主導形態變為祭祀文化。也即是說,祭祀文化成了大傳統,巫術文化成了小傳統而保留在民俗文化中。隨著社會發展,大傳統由祭祀文化發展為禮樂文化。祭祀文化作為小傳統而變為國家宗教活動和普遍的祖先祭祀。


古代中國文化之發展歷程大致為:巫術文化—祭祀文化——禮樂文化。陳來先生雲「周代的文化,下至春秋戰國,都可以看到一條明顯的線索,即人本理性與巫祝文化的鬥爭。」(《古代宗教與倫理》)而孔子,即為人文精神進入自覺階段之開始。

在原始信仰中,無論「天」「帝」還是「神」,其解決的是三個方面的問題,即主宰性,價值根源,人之義務。


原始信仰之神,自然代表一主宰性力量。人世萬物,都是被這個人格神所主宰的。


由此而衍生出,「神」即為價值之根源。人應聽從神命,是非對錯亦以神之意志為標準。價值和主宰混同一體。


價值與主宰性混同。則人神關係表現出一種酬恩觀念。人應向神禱求、酬恩,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皆委託於神。


但孔子對這三方面的問題做了全新的解釋。現實世界的主宰不是一個人格神,而只是一種人力無法企及的決定性。人在經驗生活中,亦是被決定者。但人本身有無主宰性而言呢,也即,人在這種現實的主宰中,有沒有自己的自由呢?

有的。


人有自覺能力,能作價值判斷,有「應該」與「不應該」之意識。故在這種自覺意識上,孔子提出求正當之「義」的觀念,以彰顯主宰性之下人的自由。也即是說,價值出於人之自覺意識,而在人之自覺處,即顯人之自由。由此,價值與主宰分立。在事實層面,人固然有無可奈何者,成敗非人所能掌握。但在價值層面,人卻可自作主宰,是非卻是可由人可掌握的。


主宰與價值既分,則本來原始信仰中之人神關係也轉向人與人之關係。人神關係下人對神「酬恩」的人之義務與約束,亦變為現實世界中之「人倫」觀念。一切曾經鬼神層面之事,皆被拉入現實。故孔子重現實層面之人與人之關係,而不重人與神之關係。


在這種人文精神的確立與透顯之下,孔子對原本之對鬼神觀念自然是不認同的。故其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遠之」。


祭祀活動當然還存在。那麼不重鬼神,又如何看待祭祀呢。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

對於祭祀,孔子不從神之受祭解釋,而從現實的祭祀之人及祭祀行為說明其義。祭祀重點在祭者之誠敬,其意義在於人履行祭祀之一套儀文上。重點在於現實之人的誠敬,而並不是說真有一個「神」享祭。也即實說,現實人的誠敬儀文,即為祭祀之全部意義。如果人不能親祭,則祭祀也失去意義。故云「吾不與祭,如不祭」。


孫虛白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也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孔子還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孔子還說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最後還說過:“吾道一以貫之

如果學習孔子的思想,只是片面的去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那大部分人學到的是割裂的,甚至前後矛盾的孔子思想。

比如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聽起來似乎孔子號召大家遠離鬼神,儘量不要去和鬼神產生聯繫;而孔子又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聽起來似乎再說祭祀鬼神要心意虔誠,如果一個人不能理解孔子的全部思想,就會覺得這兩句話是互相沖突的,也就無所適從了。

孔子不是唯物主義學者

先秦諸子百家中,恐怕能和唯物主義搭邊的只有墨家和法家了,道家雖然有很多唯物主義的科學發現,但究其根本仍然是唯心主義。

孔子不是唯物主義的幾個證明:

孔子相信靈魂和祖先的力量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一天,病中的孔子拄著柺杖在門口散步,遇見子貢來看望自己,孔子說:"子貢啊!你為什麼來得這樣晚!”接著唱起歌來: “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唱著唱著就留淚。告訴子貢:“天下失去道義很久了,無人能尊崇我追求的大道。”夏人死了棺槨放在東廂的臺階,周人死了,棺槨放在西廂的臺階,殷人死了棺槨放在廳堂兩柱之間。前日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即死亡後),我是殷商的後人啊。”過七天,孔子就死了。

孔子也算卦

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也曾為自己算卦。但他認為自己與那些只算卦的人是“同途而殊歸”,換句話說,他更看重的是周易中的思想和義理,“觀其德義”,而不是簡單相信筮得的結論與否。某日孔子筮得一卦,叫“賁”卦。賁是文飾的意思,卦辭是“

亨,小利有攸往”,亨是亨通、吉利的意思。但孔子卻很不高興。

他的弟子子張就上前問道:“師,聞卜者得賁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說:“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非正色之卦也。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之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也。”因為賁卦是山下有火之象,經離火相照,事物已非本己之正色。孔子認為真正質地美好的事物是不需要經過文飾的。他覺得自己是“質有餘”,不需要文飾的。所以,筮得賁卦,就不高興了。(賁卦的一層含義即為“有名無實”,寓意孔子的政治抱負難以實現)

孔子“晚而好《易》”,並一度熱衷於占筮。在帛書《易傳》中孔子自己說:“吾百佔而七十當”,意思為孔子的占卜命中率大概70%。

孔子堅持“人本主義”

相比較於鬼神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孔子更看中實實在在的人的世界,但孔子本身並不反對和排斥祭祀鬼神,這些觀點貫徹於孔子的一生之中。


首先來問的是仲由,即子路。子路跑過來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毫不客氣的批評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於告訴子路你連活人世界的知識都沒學好,連做人的德行還沒有積累充分,現在想學怎麼侍奉鬼神,這就顯得急躁了,孔子又加了一句:“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最大的缺點就是衝動,可能聽了不知道哪裡來的一兩句話,就風風火火的跑過來問孔子,孔子在這裡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只是讓子路先打住,從而把子路的思維引導到“事人”“知生”這方面來。

其次來問的是宰我,宰我一問就精彩了。

宰我問孔子說:“以前我聽榮伊說:‘黃帝活了三百年。’請問黃帝是人嗎,還是非人呢?為什麼能活三百年呢?”

孔子說:“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對於他們尚且不能完全瞭解清楚,而你問到更為久遠的黃帝,是因為連先生都難以講清的緣故嗎?”

宰我說:“上古的傳說,隱隱約約的說法,事過以後的爭辯,久遠不明的含義,這些都不是君子應該說的,我還是想堅持問清楚。”

孔子說:“可以問,我略微聽說過這方面的事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名叫軒轅。他生下來就神奇靈異,很早就能說話,小時侯機敏、聖明、端莊、厚道、誠信,長大以後更是明辨一切。他治理五行之氣,設置五種計量標準,安撫天下人民,考察四方情況。他駕御牛馬,驅趕馴服的猛獸,與炎帝在阪泉之野上展開大戰,三戰以後戰勝炎帝。這才製作禮服,在上面繡黼黻等美麗的花紋。治理人民,以順應天地之法則,瞭解晝夜更替的原因,明白生死存亡的道理。按時播種百穀,鑑別良草佳木,仁厚的美德施及到鳥獸昆蟲。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勤勉盡心,用水、火和財物來養育人民。黃帝生前,人民受其恩惠一百年;黃帝死後,人民敬畏他的神靈一百年;之後,人民沿用黃帝之教化又一百年才改變。所以說‘黃帝活了三百年’。

孔子在這裡避開了宰我的真正問題:“黃帝是不是真的活了三百年”,孔子是一個很謹慎的老師,活三百年有悖於常理,大部分人都沒見過這樣的人瑞,但是孔子不愧是孔子,他用三個一百年,一百年執政,一百年敬畏,一百年教化這三個一百年,就將問題從“黃帝是不是人”引導到了“黃帝的為政之道”這一更偏向人本主義、現實主義的話題中來。

孔子的核心思想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不語怪力亂神。

敬鬼神而遠之。

這些都是孔子的思想,但是孔子思想的內在核心是“民本”或者“人本”,即人世間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民眾、人民、活人而服務。

祭祖祭神不是為了祈求祖先的恩惠,而是追思祖先的功業和德行,讓我們這些後世子孫更好的繼承先輩的基業,併發揚廣大。

所以孔子才會批評那些胡亂祭祀的人,說他們祭祀和自己無關的祖先,是為了謀取利益,是一種諂媚的行為。

而孔子對待鬼神和超自然力量的觀點,用一句話來總結似乎更為恰當:“盡人事,聽天命”。

希望大家去真正的認識孔子,並且吸收學習孔子思想中的精華。


談者無語

這真是一個智者所講之言。敬鬼神這說明孔子他老人家是承認有鬼神存在的,不像有些偽君子,那有鬼神存在,但你問他關公,比干是什麼時,他就沒音了,因為他心裡是承認有財神的,因為他想發財嗎,他不敢得罪財神。財神也是人死之後變鬼而後升為財神。鬼神它們是天地規則的監督執行者,我們友善做人這就是規則。根本不用向鬼神獻媚,討好它們所以孔子說而遠之。


悠揚的馬頭琴1

好吧,既然孔聖人也來湊熱鬧了,老麥就與諸位掰扯掰扯這孔老夫子對於鬼神的態度,以及這句廣泛流傳,但卻流傳變了味道的一段言論吧。

於是,咱們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敬鬼神而遠之,到底是什麼意思?那第一要素,就是不要斷章取義,這段話的全文是: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這段話啥意思呢,樊遲(孔子的弟子)問孔子,何為知。孔子呢就說,最關鍵的是要做好人的事情,讓人懂得做“人”的準則(務,民之義)。對於鬼神,要尊敬,但是不能被其影響(所謂迷信),那就是智慧了。

好了,到這裡,應該明白一個孔聖人對於鬼神的態度了,說先堯尊敬,從心裡重視鬼神,但是呢我們既然是人,那首要的事情是要“盡人事”,做好我們人本身該做的事情,而不要迷戀迷惑鬼神——所謂:遠之。這裡的遠之,不是遠離的意思,是對鬼神之事保持一定的自我約束,而不是什麼事情都要靠鬼神去解決。畢竟,人家鬼神也挺忙的,是吧。

然後是下一個問題,孔聖人為什麼這麼說呢。怎麼說呢,孔子是聖人,即便是聖人,那首要的前提仍是“人”,人之聖者,當然要比普通人懂得多,看得遠,而所言之事仍以“人”為最根本,孔聖人之所以這麼說,其實主要表達的一個觀點就是,既然我們是人,那麼最核心的事情就是要“盡人事”,而非去整天琢磨鬼神之事。不是還有那句嗎:子不語亂、力、怪、神,啥意思呢,亂力怪神之事,並非窮究事理便能瞭解,作為人事不能輕易瞭解的,所以才不輕易對人說——因為不瞭解,所以不輕易說。如此而已。

好了,說到這裡,咋說呢,孔聖人之於鬼神,是持尊敬之態的,敬鬼神;但同時,也提出,作為人來說,首要任務是“盡人事”,於是之於鬼神,要遠之。



老麥說說

在《論語·雍也》中,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盡力做有利於人民的事,敬畏鬼神但遠離它們,可以說是智慧了。別人又問仁是什麼。孔子說,困難在先而收穫在後,可以說是仁了。

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孔子的本意,首先,要敬畏鬼神,然後,要遠離它們。

有關鬼神,孔子還說過不少。

《倫語·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翻譯為: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裡。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而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

《中庸》十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翻譯為: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它大得很啊!看它又不能見,聽它又聽不到,體現在萬物中又不可遺漏。使得天下的人,齋戒淨心盛儀服飾,來奉承祭祀。……”

跟“敬鬼神而遠之”同樣意思的還有一句,《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綜上,非常明確,孔子信鬼神,但建議大家不要談論鬼神,原因他本人說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

但孔子所說的鬼神,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神神鬼鬼、妖妖怪怪,而是陰陽之氣,是“無”和“道”。

關於這一點,可以看後世儒家對孔子“鬼神”的闡釋。

程頤說:“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 意思是,鬼神是天地的功用,是天地發揮功用時留下的痕跡。

張載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這個意思更加明確:是陰陽二氣的功能作用。

結合古代人人都信奉的“萬物有靈”觀念,我們可以知道,孔子信鬼神,但儒家所理解的鬼神,不是神怪魔鬼,而是萬物之靈,是陰陽二氣。

所以,孔子既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有神論者。

這句話是打開真正儒家哲學的鑰匙。但怎麼理解呢?

孔子所說的鬼神,就是老子所說的“無”和“道”,就是《易經》的陰陽二氣。

老子說:“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萬物,都是由“道”而來。現代物理學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與它呼應。

有一點,孔子和老子的意思接近。老子也認為,“道”是無法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因為它是一種“無”的存在。

所以孔子乾脆不說,而老子則用了很多描述性的詞彙,如不可道,始,母,妙,徼,玄,不言,無為,弗居,衝,淵,湛,虛,動,中,穀神,玄牝,綿綿,若水,無尤,抱一,致柔,嬰兒,無疵,為雌,無智,玄德,無,有,利,夷,希,微,惚恍和無頭無尾等等。

老子說了那麼,是要告訴大家:道是不可言說的,只能打比喻。但孔子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為什麼不談呢?三國時的玄學家王弼說:正因為“無”是根本,凡有皆始於“無”,所以只有聖人能體察“無”,“無”至大至廣,不可訴諸語言,所以孔子不說。(《王弼傳》)

這裡孔子所說的鬼神,老子所說的無和道,張載所說的二氣,明代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用了另一個字:心。

王陽明說:“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充盈天地之間的,唯有這個靈明。”

這裡,王陽明直截了當地指出了這一點:靈明,就是心。也就是說,孔子說的“鬼神”,明明白白,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

大宋在這裡要指出一點:中國古人的理解,和希臘古人的理解,是一致的。

柏拉圖說過,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靈魂就是理念,是真實的存在,是永恆不變的根本。我們這個現實世界,只是一個現象,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圖所說的,就是老子的“有”生於”無“。

亞里士多德也說:肉體是質料,靈魂才是實體。他所說的靈魂,就是柏拉圖的理念。

之後,歐洲最深刻的哲學家康德,認為世界分為“物自體”與“現象”兩部分。“物自體”就是“本體”,它存在在人們的認識之外,現象世界是加工過的意識的表象。

另一位哲學家黑格爾,則把這種理念、物自體,稱為“絕對精神“。他認為“絕對精神”是萬物最初的原因與內在的本質,是"世界之神",它創造了這世界上一切東西。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絕對精神的外在表現。我們看到的只是現象,我們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它們的本質,就是絕對精神。

這些西方哲學家的基本觀念,和孔子類似。但孔子比他們偉大的地方在於:知道是這麼回事以後,就不再說它,也不想說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針對我們這個現實世界,就要用現實世界的方法,不要用理念世界的方法。用大宋的話來說就是,不要用“第二世界“的力量,來做”第一世界“的事情。

所以,孔子的儒家,是入世的,是積極的,是有為的。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不是佛學而是儒家,就在於它明知一切都在心內,但依然倡導入世有為,倡導”在事上磨“。

對於一個知道了“無“和”靈“為何物的人來說,不顧它們,而只管”以俗世心,做世俗事“(《大宋話西遊》),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大宋心學課

首先我們說一下孔子對鬼神的看法,這樣的問題看起來彷佛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存而不論該是我們對於孔子思想中一個最具體的答案。但是孔子為什麼選擇,存而不論,?是避鬼神不談,還是反鬼神?仔細想一想,可以討論的空間卻很大。

首先,我們必須探討的是,鬼神,在孔子思想中的定義。一般說來,春秋時代的鬼神,其實還停留在,祖先,死後所形成靈魂的定義,這樣的(鬼神),對當時的人而言,其實是來扶助我們、匡正我們的德行,一種善良意志的代表。所以,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中庸第十六章〉。

(鬼神)是祖先所化,那麼,(神)呢?在孔子的思想中,並沒有特意的突顯出(神)的地位,在論語之中,單獨提到(神)的地方只有一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第三〉這裡的神,與祭祀畫上了等號,而祭祀,其實源自於商朝的習俗,商朝祭祀天神、地只、人鬼,特重人鬼,如果(祭如在)指的是祖先,那麼,(祭神如神在)指的必然是不同於祖先的存在:百神。

(鬼)或者是(鬼神),那都還是由祖先所化,而(神),卻並不那麼切實可知,所以,孔子對於(神),態度就顯的保守多了!像是〈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禱久矣。))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子對於(神只)的不信任。另外,(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第七〉這一段話雖是孔子弟子追憶孔子言行而成,但仔細想來,在平常的對談之中,孔子必然常把(怪力亂神)當作是無法求證的東西,所以門下弟子竟無法想回憶出孔子對於這些東西的觀感。

不過,我們卻可以看到孔子對於祭祀、甚至是對祭祀的對象(鬼神)的重視,像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把禹對於鬼神的孝敬,當作是一種德行。

然而,這種鬼神,由於與人生前的行為息息相關,也不盡然全是德行的代表,在論語為政第二里面也提到,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有不應當祭祀的鬼神,這可見,對於鬼神的一種曲解或迷信必然在醞釀中!看看〈雍也第六〉: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要我們尊敬鬼神而遠離鬼神,這可以明白,一種相對於(知)的(不智),正在於對鬼神的太過親近與迷信。

〈堯曰第二十〉裡面提到:(所重:民、食、喪、祭。)這代表著,孔子把祭祀當作是人生的大事!這邊我們要注意的是,祭祀的本質與對鬼神的態度並不相違悖!

不管是(存而不論)或者是(敬鬼神而遠之),我們都看的到祭祀來自於無盡的感謝與崇敬的心意!祭祀拜拜的重點在於誠敬,在於尊重所要祭祀的

對象。祭祀的儀式代表了對天及祖先的敬畏及尊重,也等於是代表了君臣及家庭兩種社會系統權威的來源和維繫的倫常,孔子尊崇周公制禮作樂,制禮作樂當中祭祀就佔了很大部份,所以孔子對宗教儀式的態度是正面的!與其說孔子相信鬼神而有贊同祭祀行為,不如說孔子把祭祀當成社會制度的一部份。)

透過了祭祀意義的解析,我們不僅可以明白孔子對於祭祀所持的一種態度,更可以大膽揣測,為了個人私慾私利而去祭拜不當祭拜的鬼神者,必然越來越多!像是〈先進第十一〉:(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幾乎是豪不客氣的直接駁斥!我們姑且不論孔子不高興的是什麼,但從季路問(如何事鬼神),而非(事什麼鬼神),我們便可以知道,祭祀已經漸漸變成是夾帶私心的工具了。而祭祀本質的變質,對於把祭祀當作是一種正當、重要大事的孔子來說,那當然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於是,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與其說孔子(信鬼神),不如說是他對於鬼神的崇敬與崇敬;與其說孔子(反鬼神),不如說他反的是對鬼神的親近與迷信。在孔子學說中,我們處處可見人文精神的自覺與肯定,那麼,對於孔子而言,(鬼神)還有什麼樣的有形無形的影響?我想,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了。


禹音

敬鬼神而遠之,這裡孔子說明了兩點:1.有鬼神存在 2.需要遠離鬼神!

鬼神存在這點不論,大家心裡有數。那麼為何要遠離鬼神呢?先講個故事吧。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佛像是沒有胳膊的,維納斯也是斷臂。那麼為何會如此?

這是告訴我們:鬼神沒有手腳。鬼神僅僅是沒有手腳,若是有人親近鬼神自然會被利用,因為他可以佔據你的心,你的腦,用你的手腳在世間行走。

人都想利用鬼神去保佑自己,但沒想過自己有什麼能讓鬼神所利用!其實,人只有兩樣東西可以為鬼神所用。第一是信仰力,也就是香火,也是鬼神存在的基礎。失去香火的鳳凰早已絕跡,古代很多神都因失去供奉隕落不見。

然後就是肉身了,可以說人身是最寶貴的容器,很多神在渡劫的時候會直接投胎,增加渡劫的成功率。五百年一劫,三千年一難。世人都道神仙好,神仙的命也是有數的啊。

神輕易不佔用活人,因為人怕果,神怕因。種下因果,神要了結就難了。東皇太一文真一個念頭,因果三千多年兜兜轉轉還沒還清,仙界也去不成,你說煩不煩!但是鬼不一樣,鬼很多還處在沒化成實體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靈能活下去與否都是問題,一般會選擇附在神像上接收人的供奉。

所以神像啥的別放家裡,你覺得真神會那麼閒去你家嗎?雍和宮裡都沒有幾個真神在了,誰知道你家的像裡附的是哪裡的靈物!而你一旦和其建立了供奉關係,那就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弄不好會害你全家!靈幫人是有代價的,如果許願了記得去還願,輕易不要去許願,一語成讖,許了就要認真了結。


大同莊園

理解這句話,需要結合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周天子的權威已經式微,大諸侯國進入爭霸時代。孔子去世後不久,更激烈、戰鬥更頻繁的戰國時代,就此來臨。殷商至春秋時期,敬鬼神的風氣很濃烈。

所謂的敬鬼神,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純粹想象鬼神的存在,而是軍事行動、行政活動等國家大事受到“鬼神”的影響,甚至是左右。比如說,出兵討伐敵國,往往先要求助於卜筮。現代出土的甲骨文,大部分的內容其實就是記載當時卜筮的情況。

在殷商、西周,這種決策方式,有可取之處。可到了孔子生活的時代,整個社會已經動盪不安,時時刻刻都可能爆發戰爭。

再遵循這種古老的決策方式,顯然會有極大的弊端。試想一下,如果兩個諸侯國打仗,敵人已經打到家門口來了,決策者若是占卜出個不宜出兵的卦,那他就坐視國家滅亡嗎?“遠之”,就是疏遠,遠離。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人主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所有的事情推到鬼神的身上。

孔子的原文是這樣的: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務民之義,就是治理國家、管理百姓的方法或道理。可見,孔子站的高度是治理國家層面,而非個人信仰。這是一個治理國家的方法論。唐諾在《眼前——漫遊在的世界裡》一書中指出,其實春秋末期,在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諸侯王們決策的態度,已經相當理性。第一,要聽群臣的意見;第二,要聽老百姓的意見;第三,要聽聽上天的意見。如果上天的意見與群臣、百姓的意見向左,那麼應該聽群臣、百姓的意見。瞧,這也是“敬鬼神而遠之”,統治者做決策的時候,“鬼神”的權重在下降。


王輝城

一般而言,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諸如扶鸞、起乩,請仙上身等,都是一些鬼仙、精怪之流,絕不會有真正的神仙、菩薩等的到來。而這些能夠請來的多還未曾脫離鬼道,成就本身有限,問小事或許很靈,大事絕對的靠不住。況且這些雖能降人禍福,但也與人一樣,喜怒嗔恨之心難免,接觸這些時間長了絕對沒有好處。

而真正的神仙、菩薩等,你沒有修持上的成就、沒有善行功德,自然不會現前。何況只要人行忠正,自然鬼神避忌,而菩薩慈悲度世,未曾片刻遠離我們,只因眾生業力深重,智慧福薄,不能得見。因而聖人大成至聖先師要我們“敬鬼神而遠之”。

對於這些鬼神,就如伴君如伴虎,我們既要心中恭敬,恐他惱怒,但也不能離他太近,以防喜怒難測,降禍降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