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武氏家族什么下场?

秀才江湖

可能要让题主“失望”了,武则天死后,武氏家族过得不仅挺安乐,还在挺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活跃在政治之巅。

武则天

陈寅恪先生有一篇名文《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其中说得很明白,李武韦杨“可视为一牢固之复合团体”,“李、武为其核心,韦、杨助之黏合,宰制百年之世局,几占唐史前期最大半时间,其政治社会变迁得失莫不与此集团有重要关系”,“此李武韦杨四大家族最高统治集团之组成实由于婚姻之关系”。

你也可以说,这是武则天生前为武氏家族提前做好的妥善政治安排。既然她已绝了传位给武氏家族的念想,准备还政给李氏皇族,自然也要给在皇位争夺战中得罪了李氏皇族的武氏家族想好后路,以免被反攻倒算。而武则天的方案正如以上陈寅恪先生所说,用婚姻将李武两家黏合起来,组成利益共享的统治集团。黄永年先生在名著《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中更是将此称为,“李武政权”

比如,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就是武攸暨,武则天伯父的孙子。中宗李显也有好几个女儿都嫁到了武家,其中还有那个著名的想当“皇太女”的安乐公主

但讽刺的是,武则天也被自己的政治安排所伤害,可谓求仁得仁。在张柬之逼武则天退位那次政变中,李家皇室势力自然是政治基本盘。但很容易被忽视的是,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势力也参与了此次政变,李武两家联手,才顺利全盘掌控了禁军。事实上,此次政变的最核心政治诉求是清洗张易之兄弟的势力,张氏兄弟的存在不仅对李家,也对武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诛张也是李武二家的最大政治公约数。尽管此次政变的第二号目标是逼武则天退位,这本身对武家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作为政治补偿,政变后武家的势力不减反增,形成了李武二家联合执政的局面。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武氏家族看似全面出了政治舞台,但却又以婚姻直接搭上了李隆基本人。我们都知道,在杨贵妃出现之前,李隆基最宠幸的女人是

武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不仅是杨玉环的前夫,在母亲的运作下海差点成为大唐的太子。而武惠妃是谁,武则天是她的姑祖母。

武惠妃

说到这,您能不佩服武则天么?


张明扬不说话

大部分大臣对李氏还是有情感的,寄希望与李显即位,兵不血刃恢复李唐,但是不能不说武氏两个侄子实在扶不起来。不过,不能真枪实弹支持李显,不然会被打成谋反而诛全族,特别是在酷吏统治的时期。就在这个时候,“国老”狄仁杰站了出来。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皇帝位,标志着一代女皇的政治生命结束。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驾崩上阳宫,女皇的人生生命也最后结束,死时八十二岁。

历史选择了武则天,而她选择什么样的传人?

武则天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武则天掌权是由于高宗长期患病,政务由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慢慢的掌握了大权,也培养了一些势力。

武则天和高宗并称二圣,而在协助处理政务的过程中,武则天也渐渐的对权力有了一种渴望,甚至有了一种思想,那就是男人可以做皇帝,那么女人为什么不可以呢?也许正时候在这个时候她有了做皇帝的想法,高宗的几个太子因为各种原因被废,也让她渐渐有了当皇帝的想法。

当然了,当了皇帝的武则天,对继承人问题也想过,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总要立下来一个继承人。

女人当皇帝,她第一个,当时当皇帝痛快,现在立继承人就麻烦了一点,要说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么以后江山还是会姓李,除了自己的儿子,还有自己的侄子,总算是姓武的,她也犹豫不决。

武则天的侄子,为何做不得皇帝?

如果按照皇权不旁落异姓的原则,武则天应该将帝位传给武氏。因为考虑到了这一层,武则天废三儿子李显后,强迫四儿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东宫,立为皇储。

可是武则天的娘家人见此不乐意了,武则天当皇帝,这天下就是武氏的天下,怎么能传给李旦呢?李旦再怎么改姓,他还是李治的儿子,还是李家的后人。

除了这一层担忧外,左右为难的武则天于是询问内史狄仁杰。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的冷静,他的耐性,他的智慧,他的眼光,都不弱于武后。他正是武后的克星。”

武则天坐在帘后,特别严肃地对狄仁杰讲道:“皇位到底传给谁,就在您一言,如果您说得符合朕心意,那正好是两全其美,如若不合朕心,您和您所拥戴的皇位继承人都得毙命!”

狄仁杰心里还是向着李唐的,于是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又劝武则天召还李显。

从此,武则天没有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的心思,于是召李显回洛阳,皇嗣李旦请求逊位于庐陵王,于是武则天立李旦为皇太子。

武则天传位的背后思考,一代女皇的无解难题

武则天为了称帝,在位期间不断打击李唐皇族、关陇贵族,重用武家子弟(虽然她的哥哥姐姐们的表现都不好,但还是不得不用娘家人)、进士词臣,使自己的统治能够稳固。但她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究竟该把皇位传给李家(自己的儿子)还是武家(自己的娘家侄子)。

如果传位给李家,那么自己“武周革命”岂不是彻底失败了?但如果传位给武家,那侄子从来没有祭祀姑妈的道理,自己会面临“不血食”的悲惨身后事。

当然,还可以选择传位给女儿(太平公主),但女儿一直传下去,就不知道传到谁家了,只会更乱。这是一个在现有伦理框架下从根本上讲无法解决的矛盾。

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武则天死后,武氏家族这种妄图颠覆朝纲的家族,岂不立刻要被赶尽杀绝?

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莫测。事实上,在李唐复位后,武氏家族依然过了一段风风光光的日子,比李家很多人都要风光!不过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赶尽杀绝的结局。

当然,武攸绪是个传奇的例外。他是被武则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儿子,武则天在位时,武攸绪被封为郡王,不过人家很快便弃官归隐嵩山了。

等到李显即位,召他为官,结果回来没多久,人又客客气气的辞官归隐了。于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动手时,只有他还好好的,甚至李旦还专门下旨表扬了他一番。六十九岁,年终而卒。


刀墓手札

我想说,武则天被逼退位后,武家人在唐中宗李显上位后,前期比谁都风光,照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只是后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才没那么风光了。

先说“神龙政变”,逼年老的武则天退位。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神龙政变”,逼迫一代女皇帝武则天退位,随后唐中宗李显复位,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势力,两大美男子麻溜溜的被杀了,头颅遭示众。


唐中宗李显上位,最高权力又回到了大唐李手中。那么,大唐李家人上位,作恶多端的武家势力还存在,是不是要来个大清洗?否则李家皇权,随时可能面临威胁。

在武则天时代,武氏家族地位显赫,此时应该受到严厉的清算,大臣敬晖曾劝唐中宗说:“事不两大,武家诸王宜皆免。”

大致意思是,唐朝是李氏江山,哪有两姓皇室宗亲?武姓的亲王应该全部免去王爵。为了李唐政权稳固,以及参与这次政变的大臣们的自身安全,肃清武家势力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了。


唐中宗李显,对武家的最终抉择。


唐中宗李显(剧照)


可是大家想错了,唐中宗李显拒绝了大臣们的强烈建议,他不仅没有清洗武家人,而且依然让武家人握有权力。唐中宗李显回复大臣们说,武攸暨、武三思等人为诛杀张易之兄弟也出了力,所以不应该彻底免去爵位,只是各降一等,结果如下:

武氏家族之前被封亲王的,就降为郡王;被封郡王的,就降为国公,都降一级,以此类推。

梁王武三思,降为德静郡王。定王、驸马都尉武攸暨,降为乐寿郡王。河内郡王武懿宗,降为耿国公。建昌郡王武攸宁,降为江国公。会稽郡王武攸望,降为叶国公。临川郡王武嗣宗,降为管国公。建安郡王武攸宜,降为息国公。高平郡王武重规,降为郐国公。武承嗣的儿子武延义,降为魏国公。安平郡王武攸绪,降为巢国公。高阳郡王、驸马都尉武崇训,降为酆国公。淮阳郡王武延秀,降为桓国公。咸安郡王武延祚,降为咸安郡公。


唐中宗李显重新登大位,对武氏一门还是非常友善的,武三思依旧权倾朝野,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李显的姑娘安乐公主,先后嫁给武氏兄弟,受尽恩宠。


皇帝,最爱玩平衡术!


唐中宗李显,一边是“降”(明降,实质没变),另一边就是“升”了(明升暗降)。



唐中宗李显,为制衡在“神龙政变”中助自己复位的张柬之等五大功臣,先升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宰相崔玄暐,封为博陵郡王;宰相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不是什么有些人说的,是因为李显“柔昏不断”、不喜欢多事、胆小怕事,什么多年生活在母亲权力的阴影之下,尔尔,这些表面原因或许多少会有,这都不是最本质的原因。最本质原因是:保持朝中权力的平衡,防止张柬之、敬晖等人独揽大权。


最后,大致说说,武氏家族成员的结局。

武家媳妇 太平公主(剧照)


1、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在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政变中,被杀死。

2、在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中,武延秀和安乐公主被杀死在内宅。

3、作为武家媳妇的太平公主被杀掉之后,其坟墓也被毁掉。

4、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重规、武攸望、武攸宁等人在唐中宗时代死掉。

5、驸马都尉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在武延秀被李隆基处死时,被降为楚国公,不久去世。

6、武家还有一支没有受牵连,就是隐士武攸绪。武攸绪在武则天时代也曾被封王,之后弃官归隐。朝廷屡次征召也坚决继续做隐士。风波没牵连到他,一直活到开元十二年。



峰子奇观

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敬晖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兄弟,皇太子李显监国,很快登基,就是唐中宗。

八十一岁的武则天被送往上阳宫,同年十一月去世,史上最强势的一代女皇结束了精彩的一生。

按照历史的经验来看,在武则天时代地位显赫的武氏家族,此时应该受到严厉的清算,所以敬晖对唐中宗说:“事不两大,武家诸王宜皆免。”

意思是说,不应该有两姓皇室宗亲,唐朝是李氏江山,武姓的亲王全部应该免去王爵。敬晖参与了推翻武则天的神龙政变,为了自身的安全,当然希望肃清武家的势力,所以由他提出这样的建议非常正常。

唐中宗没有完全接受敬晖的建议,回复说武攸暨、武三思等人也为诛杀张易之兄弟出过力,所以不应该彻底免去爵位,只是各降一等,结果如下:

梁王武三思降为德静郡王,定王、驸马都尉武攸暨为乐寿郡王,河内郡王武懿宗为耿国公,建昌郡王武攸宁为江国公,会稽郡王武攸望为叶国公,临川郡王武嗣宗为管国公,建安郡王武攸宜为息国公,高平郡王武重规为郐国公,武承嗣的儿子武延义为魏国公,安平郡王武攸绪为巢国公,高阳郡王、驸马都尉武崇训为酆国公,淮阳郡王武延秀为桓国公,咸安郡王武延祚为咸安郡公。

许多大臣对此不满,说:“武氏诸王享受如此厚禄,让天下人很不满意。”

唐中宗听到这些议论,毫无反应。

分析一下,唐中宗掌握政权之后,依然厚待武氏家族,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唐中宗李显的性格使然,他一向“柔昏不断”,不喜欢多事。而且多年生活在母亲权力的阴影之下,胆小怕事。

其次,李显虽然曾经被武则天夺去皇位,打发到外地,备受冷落。但武则天最终还是把他放到皇太子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武周政权的核心成员,如果彻底否定武则天,其实也是否定了自己的合法地位。所以他不可能完全割断自己与武氏家族的关系。

第三,唐中宗也是为了保持朝廷中权力的平衡,防止张柬之、敬晖等人独揽大权。

关于武氏家族成员的下落,大致说一下。

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重规、武攸望、武攸宁几位在唐中宗时代死掉。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在皇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政变中被杀死。

在李隆基发动的政变当中,武延秀和安乐公主被杀死在内宅。驸马都尉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所以在武延秀被李隆基处死时,只是受了些影响,被降为楚国公,不久去世。太平公主被杀掉之后,他的坟墓也被毁掉。


于左

武则天死后武家日子初期还相当好过,依旧掌握大权,不比武则天时期差。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消灭太平公主执掌大权,武家人才基本被消灭殆尽。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等大臣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

这次政变背景很复杂,是几方不同诉求的势力在消灭张家兄弟这个共同目标下一起发动的。武家人和太平公主实际都间接参与了政变。张家兄弟势力的扩张,也损害了武家人的利益,连武家人都一起政变。

唐中宗李显执政后,武家的武三思等人依旧掌握大权。相反张柬之为首的五名直接发动政变的大臣,不久后就被贬斥,最终被杀。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这次政变最终失败。但武三思和其子武崇训(安乐公主丈夫)在政变中被杀,武家势力被削弱。

(武三思)

其后韦后势力已超过武家,武家人不如中宗初期风光,但依旧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各人地位很高。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李隆基发动政变(得到太平公主支持),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安乐公主的新夫婿武家人武延秀等。此次武家人被牵连不少,势力大减。

这次政变后,太平公主势力更加膨胀。太平公主夫婿是武家人武攸暨,也代表一定的武家势力,武家人此时依旧有一定实力。

先天二年(713年)三月,已经是皇帝的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诛杀势力庞大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为武攸暨所生的两个儿子被杀,武攸暨被挖坟掘墓。

自此武家势力基本消散殆尽。

武家还有一支没有受牵连,就是隐士武攸绪。武攸绪在武则天时代也曾被封王,之后弃官归隐。朝廷屡次征召也坚决继续做隐士。朝廷内的风波没牵连到武攸绪,一直活到开元十二年。


仁勇校尉

武则天篡夺了李唐江山,还在朝中大量培植武氏家族势力,武氏子孙们纷纷被封为王,武则天甚至还一度想把天下传给武家人。


(武则天剧照)

按理来说,武家人弄权,使皇族李家大权旁落,唐中宗李显复辟后,应该会把武家人灭门以绝后患。可是李显并没有这么做,他仅仅是象征性的降了一级武家人的爵位,甚至都没有夺去他们手中的权力。

李显的做法引起了发动“神龙政变”的各位大臣们的不满,首先武氏不除,李唐江山就不能稳固,再者这些大臣都得罪了武氏,要是武家人伺机报复,他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不满归不满,权力在皇帝李显手中,他要罩着武氏谁都没招。可是大家都很疑惑,武氏明明是唐中宗李显的敌人,为何他要包庇武家人呢?


(李显)

有一种说法是李显是为了平衡朝中势力,怕武氏灭亡后,发动政变的大臣独揽大权。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非常合理,但我不认为这是李显的想法。

李显是历史上有名的窝囊皇帝,与其说他包庇武氏,不如说他向武氏屈服。李显从小生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中,自从被废后,更是日夜担心母亲会杀了他。可以说他对母亲的恐惧延伸到对武家人的恐惧。


(武三思剧照)

李显的皇后韦氏和妃子上官婉儿都与武三思有奸情,可李显故意装作不知道,甚至还给武三思加官进爵,所以说李显就是太窝囊了!直到唐玄宗即位,武家人的势力才被彻底铲除。


历史探索机

武则天老家山西文水县南徐村现在武姓人数不多,而米姓人比较多,据传说女皇武则天去世后,一队人马开进武则天故乡南徐村,在进村时,正好碰见有几位老百姓在谷子地里,便问你姓什么?由于方言不同这几位老百姓答道“我寻米”实际上看谷子长的咋样,把谷穗研开看米粒好不好,而官兵头一听便说“姓米的不杀"。听到这几位老百姓赶紧跑回村告诉人们说姓米不杀,因此官兵进村一问都是姓米的,都退出村撤走了,所以现在姓米的还说他们是武皇一族。


至深致远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在位期间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上呈贞观之治,下起开元盛,执掌权柄近五十年,人口七百八十万戶为唐历史之最,武则天是一个千古名君。她为走向皇位,杀宗室,诛反对的大臣,扫清一切障碍。同时大封武氏一旅培植娘家势力。武则天有同父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对她们娘几个非常刻薄还有一个堂兄武惟良。在她当上皇帝后先后都被和谐了。但是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堂侄武懿宗等十二人都被封王或郡王,一实间武氏一门实力大增。晚年武则天在立子或侄问题上非常纠结。后来狄仁杰劝她,母子亲胜过姑侄亲,。传子享受太庙,承继无穷,从来没听说过侄子祔姑于太庙的,于是立李显为太子。她晚年敬晖等发动宫庭政变,中宗李显重新登上皇帝宝座,对武氏一门还是非常友善的,武三思依旧权倾朝野曰子过得相当滋润。李显的姑娘安乐公主先后嫁给武氏兄弟,受尽恩宠。后来太子李重俊和武三思,太平公主不对附,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武宗训及同党十余人。到李旦当皇帝时,定武三思为反叛,清洗武氏集团。其中武悠绪曾经隐居,被请出来后又退隐山林。还被皇帝称赞算是落得了善终。相比西汉诸吕的结居局,武氏家族幸运多了。


关东侠客

李旦即位,把武三思等人定为谋逆,武家人才倒了霉,被杀的七零八落。但其中又有两人很特殊。

一个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李旦刚即位没多久他就死了,死的很是时候再加上一个得力的老婆,这家伙还被追封为定王。不过,太平公主一坏事儿,他的坟便也跟着遭殃了。

而另一个人,武攸绪,才是个传奇。他是被武则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儿子,武则天在位时,武攸绪被封为郡王,不过人家很快便弃官归隐嵩山了。等到李显即位,召他为官,结果回来没多久,人又客客气气的辞官归隐了。于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动手时,只有他还好好的,甚至李旦还专门下旨表扬了他一番。六十九岁,年终而卒。


诸君一笑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奇葩。一个小女子先后嫁两代皇帝,最后脱颖而出,自任皇帝,朝内外群服于她。其武姓家族想继承,没门。说明在朝内外,李氏家族的影响和势力仍占决对优势。由此可见,武媚娘个人的能力,在李氏家族的基础上得以成功。离开李氏王朝的基础,武则天也不能统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