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曾於1869-1871年在中國內地遊歷2年多,期間拍攝了大量照片。本文選取10張記錄晚清日常生活的老照片,以儘可能接近那個年代的社會真貌。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晚清福州,主人與傭人。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婦女肖像。

這些照片沒有富貴人物生活奢華的場景,也沒有貧寒百姓啼飢號寒的慘狀,就是突出一個“日常”,展現一個普普通通、沒有特意去博取眼球的社會狀態。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街頭做修補生意的小販。

那個時代,家裡的鍋、碗、瓢、盆、剪子、刀、雨傘等等小物什,壞了之後不是扔掉再買新的,而是修修接著用。生產力水平低、物資匱乏的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廈門,一男子在燒火做飯。

像這種用磚石、泥巴等砌成的地鍋,在漢代就已出現,歷史悠久。地鍋燒起來用柴,會有比較嗆人的煙。目前,很多農村地區仍在使用地鍋做飯。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福州穿蓑衣的男子。

蓑衣是用不易腐爛的蓑草編織成的一種用以遮雨的雨具,有的也用棕片縫成。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下雨時,蓑衣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上海婦女肖像。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廣州,吃早茶。

湯姆遜拍照時,廣州早茶的興起還不足20年。早期的早茶店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供應茶水糕點,聊供路人歇腳聊天。後來規模漸大,在社會上蔚然成風。今天,早茶中茶水已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緻多樣。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廣州,抽菸、聊天,生活節奏明顯比較慢。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長江上的船伕,應該是湯姆遜行程中在自己乘坐的船上拍攝的。

老照片:晚清的日常,既不富貴也不悽慘的生活

廢墟中的南京大報恩寺塔剎殘件。

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歷時19年而建的,耗費248.5萬兩白銀,動用軍役、民夫10萬人。大報恩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