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水印之谜

秦始皇陵水印之谜

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通称为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秦庄襄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正如对金字塔的探秘一样,后人对秦始皇陵的探秘也从未停止过,秦始皇陵内惊现"大厦"30米 "高楼"供灵魂出游的报道再次引起人们对那个迷宫的无限遐想,秦始皇果然常常有超出常人的思想和做法。

秦始皇陵水印之谜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秦始皇陵园,第一次清楚地露出它的轮廓。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面积之大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引起考古界轰动。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银海之谜。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唯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研究人员曾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汞含量测试,发现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证实了《史记》中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陵水印之谜

水银又名汞,银白色液体,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所以它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于冶金行业。又因为其有防腐的功能,所以也成为帝王修建陵墓的大好选择。据科学家推测是秦始皇为了身体千年不腐所以命人在秦始皇墓中存大量水银,所以就出现了水银海的奇观。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秦始皇陵充分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名族的瑰宝,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秦始皇陵为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秦始皇陵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墓葬编号第3号。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据史料记载,在秦国灭亡之后,陆陆续续经历的朝代都有盗墓者,甚至还有文献称秦始皇陵曾被火烧数日,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比比皆是,秦始皇陵墓之谜也让后来之人为之倾尽一生去探索去解释。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有人说秦始皇陵中存有大量的水银,是秦始皇生前特意寻的方法说在死后的陵墓中存有大量水银可保身体千年不腐,便命人从世界各地运来大量的水银存在秦始皇地宫中,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水银便一直都在在秦始皇的地宫中已保秦始皇尸骨千年不腐。但是最近有考古学家对这个看法进行了质疑,考古学家称,秦始皇陵至今都没有开挖里面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水银还有待考察,而且,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如果秦始皇的地宫中真的存有水银的话,秦始皇地宫中应该有上百吨的水银,且不说秦始皇从哪里整来这么多的水银这么多水银在地宫中那秦始皇陵地宫的中的东西都会百水银所淹没吧。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但是是不是秦始皇命人做的还有待考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