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可以考到多少岁?清代广东的谢启祚为何被看作是科举考试奇人?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在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中,谢启祚堪称是一代科考神人,为什么呢?因为他考了一辈子科举,到了98岁的时候,终于考上了举人。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古代科举考试,根本就没有年龄限制。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30岁考上明经科,那算岁数大了,可是50岁考上进士,那还是小鲜肉。

其实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点,科举考试是不分年龄段的。那么谢启祚作为科场老手,自然是会被称之为奇人了。

01谢启祚拒绝朝廷的恩赐举人,立志要自己考上才行。

其实在清朝有这么一个规矩,如果你80岁了还是没有考上举人,那么朝廷就会恩赐你一个举人的身份。

如果你身体足够硬朗的话,甚至可以到朝中来做官。其实这算是比较人性化的了,不过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能够活到80岁呢?

一天到晚躲在家里读书,不运动不锻炼,这样的人身体又能够有多好呢?所以说这种制度的设立,只不过就是一张大饼而已,一般人吃不到。

  1. 而谢启祚却偏偏可以吃到这一张大饼,早在他80岁的时候,朝廷就下来命令,说可以赐给他一个举人的身份,让他不要再考了。
  2. 可是谢启祚偏偏不信这个邪,一辈子都考下来,还能在乎剩下的这些年吗?所以谢启祚断然拒绝了朝廷的恩赐,发誓要用自己的实力考上举人。
  3. 结果又考了很多年,一直到98岁的时候,这才凭实力考上了举人。当时跟他一起中举人的人当中,有一个12岁的小孩,所以有人为此写了一句诗: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

这其实就是一种讽刺,但是谢启祚这辈子都耗费在考试上了,他还能在乎这点讽刺?当然不在乎,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等到第二年,谢启祚又跑去考进士了,被皇帝恩赐了国子监司业的差事,可见谢启祚身子骨还是非常硬朗的。

时同榜有十二龄童子,抚君某鹿鸣宴纪盛诗,有“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一时传为佳话。明年,应会试,特恩授司业衔。又三年,恭祝纯皇帝八旬万寿,晋秩鸿胪卿。濒行,赐诗额以宠之。---《郎潜纪闻初笔》

到了谢启祚102岁的时候,恰逢乾隆皇帝80岁大寿。当时朝中在寻找80岁以上的进士,可是谁80岁还不退休啊?所以就找到了102岁的谢启祚给乾隆皇帝祝寿,因此被提拔为鸿胪卿。据说谢启祚活了将近120岁。

02谢启祚身体好,家庭条件应该也不差,这才有力气干这件事。

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够这么干吗?显然不可能。因为普通人家的孩子,长大以后,必须要为了生活而奔波。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试。

一般人年轻的时候多考几次,如果一直考不上,那也就放弃了。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左宗棠,他20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此后多次考进士都考不上,所以他直接就放弃了,选择在家教书种田过日子去了。

  1. 谢启祚这个人肯定是出生在有钱人家,但是未必就是官宦人家。因为如果是官宦人家,可以找关系考上,谢启祚并没有这么操作。
  2. 他这辈子娶了3个老婆2个小妾,生了13个儿子,12个女儿。等到他考上举人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有了29个孙子孙女,38个曾孙曾孙女,甚至连玄孙都有了2个。
  3. 如此庞大的家族,最初可都要谢启祚来抚养,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是穷苦人家出身,你每天都在看书写文章的话,拿什么来养他们呢?

所以说谢启祚家里肯定是很有钱的,因为有钱,所以才不需要依靠劳作来换取金钱,这才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读书。

而且谢启祚的身体非常好,生了这么多孩子就可以证明。他能够活接近120岁,这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是非常罕见的一件事。

又十数年卒,盖寿近百二十岁矣。有见其朱卷履历者,先后三娶二媵,举十三男、十二女,孙二十九人、曾孙三十八人、玄孙二人。此君非特登科年齿之高,当为本朝第一,即家门鼎盛,子孙众多,恐亦罕与比俪也。---《郎潜纪闻初笔》

当然这个故事是广东在朝中做官的官员,对作者讲的,因为后世版本众多,所以很少有人去考证谢启祚事件的真实性。《乾隆实录》当中,对此也是有相关记载的,不过只是说他年过九旬考上举人,具体多大岁数并没有相关记载。

03谢启祚是科场奇迹,却也是人生悲剧。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经写过一个叫范进的人,讲他考了大半辈子试,50岁的时候,还只是一个童生,家里穷的叮当响,甚至连一件像样的棉袄都买不起。

可是等到他考上的时候,由于太高兴,最后居然疯掉了。要不是他岳父给了他一巴掌,就算他考上了举人,也是没什么用处的。

其实这几乎就酿成了科举考试中的一场悲剧,那么谢启祚呢?如果他家里条件没有那么好,是不是也是另外一场悲剧呢?

图萨布奏,本年广东省乡试,年届九十以上者三人。内谢启祚一名,已经中式举人,彭一猷中式副榜,谢璜三场完卷,未曾中式等语。除谢启祚业经中式举人外,彭一猷、谢璜俱着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俾胶庠耄耋,得遂穷经素愿,以副朕加惠耆龄至意。---《乾隆实录》

很显然是的,谢启祚这个人身体很好,娶老婆生孩子,一件事都没有被耽误。可是如果家庭条件不好,而他又偏偏一直想要考试中举的话,那情况就糟糕了。

毕竟家里几十口人都指望着他过日子,如果他不去做事情赚钱,那家里的人非得活活饿死不可。

更何况,这天下难道就只有考科举这一条路可以走吗?当然不是,谢启祚完全可以做一名教书先生,或者在家写书,就算做点小买卖,这样也不会荒废自己的一生,至少是有时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

很可惜的是他这辈子就干了考试这一件事,这让人非常惋惜。科举考试是那个年代普通人走上人生巅峰的重要通道,却不一定是唯一的通道。

总结:其实我们现在也不限制年龄。

考公某些地区是限制在35岁以下,但是不是全部地区都这样。而高考,其实本身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从2001年开始,我们国家已经取消了年龄限制,只要达到一定的基础教育资格,就可以参加高考。

为此也曾经出现过大龄考生,最大年龄有86岁,可见他们和谢启祚是有相同志向的人。不过谢启祚考上了就能够做官,而他们这么大岁数考上了,却只能读大学,这是不一样的。

现代人这么大年纪还去参加高考,或许是一种情怀在驱使着他们。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们是没办法高考的,很多人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从而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种遗憾,为了填补这样的遗憾,或许他们会用继续参加高考作为一种方式。

《儒林外史》

《乾隆实录》

《郎潜纪闻初笔》


江湖小晓生


人生的事,其实很简单。我总结了一下,大约有两点:

第一,要想有所成就,两个字:

坚持!

第二,为人处事要想圆满,两个字:

耐烦!

可是,人世间的事,又往往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

所以,人生的事,尽管说来简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做到成就、达成圆满。

读清代笔记时,看到了一位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九十岁的人。

读到这些,忽然间,我的思想就转变了,马上觉得:

科举考试,不再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悲剧、讽刺剧、甚至闹剧,而完全成了一出喜剧。

您想一想: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还在兴致勃勃地参加科举考试,这不但是一种执着的精神,猜想,在他,大约也成了一种乐趣吧。

下面,就来看一看清人笔记中是如何记述相关事体的。

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初笔》卷六《谢启祚耋年登第》中,记载了这一奇人、奇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时期,粤东有一生员,名叫谢启祚。

谢启祚的年纪,已经是九十八岁高龄了,但他还继续入秋闱,参加乡试。

众所周知,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

在成为举人之后,才能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需要指出的是:

明、清两代,对举人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地方,那就是,可以因此进入仕途。

这样一说,大家就可以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未中举前,穷困落魄,是怎样地被嫌弃;在中举后,欣喜发狂,又是如何地被抬举。

中举,在清朝,就意味着,有了进入官场的资格和通行证。

按照谢启祚的情况,因为奔走考场多年,又是这般地高寿,据称,按照当时的往例,他是完全可以向清廷申请,请求政府恩赐举人出身给自己的。

实际上,每一次,清廷高级官员要将谢启祚的名姓列在申请恩赐举人出身的名单上时,谢启祚都会极力制止。他对此的说法是:

“各人的科名,都是各有天数的,要看各人的命。我虽然年长了一些,但是,我写文章的手笔还未见衰颓。所以,又怎么见得我这一生就不会为老秀才们扬眉吐气呢?”

丙午年乡试,谢启祚果然中式。

清朝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农历的子、卯、午、酉年举行。所以,笔记作者所说,谢启祚在丙午年乡试中中举,这在年份上,是没有错谬的。

查阅资料,基本可以确定,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

虽然年老,虽然迟来,对于考中举人一事,谢启祚还是欣喜,但还是满足。

中举之后,谢启祚将自己晚岁中式一事,比作是老女出嫁,还戏作一首诗,其诗云: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

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

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

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谢启祚诗意如画,满含喜气地写出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虽然我老人家已经九十八岁了,到这么大的年纪才嫁人,似乎应该平淡宁静了。可是,出嫁时,我还是心情荡漾,有少女一般的娇羞。

在镜子面前端详我出嫁前的面容,笑逐颜开,我的脸庞已经盛开成了花朵。即便是不笑,这个时候,我满脸的皱纹,在镜子面前,也是自然生长的花朵了。拿起梳子,满头霜雪,这在出嫁的喜娘之中,也是独有的风致吧。

无论他人怎么说,怎么看,我自己深知,我还是真真正正的处子,外人不知,都说我虽年老,但风流不减。老风流就老风流吧,大家高兴,这么叫也好。

虽然年老,但,我也要出嫁,我也会成婚,我也会鸳鸯双栖蝶双飞。所以,我想对那些青春貌美的花季少女们说,你们很早就有佳偶相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自夸的,我也有。

据说,当年与谢启祚同榜中举的,还有一位十二岁的小孩子。

在庆祝这次乡试中举的鹿鸣宴上,当时的巡抚某君有诗记录此一盛事,其中有句云:

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

南极老人即说谢启祚,春风童子则述十二龄童。

这被传为一时佳话。

所谓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用;明、清两代,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及中式举人,歌《鹿鸣》之诗,作魁星舞。

第二年,谢启祚参加会试。

按上文时间推算,此年为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也就是农历丁未年,清廷的会试年。

此词会试,清廷特别降恩,授予谢启祚司业的职衔。

又过了三年,谢启祚参加了乾隆帝的八旬寿辰庆典。

继续按上文推算,本年为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

在寿辰庆典上,谢启祚以高年恭祝乾隆帝高年,此间,他被晋升为鸿胪卿。

查核资料,这一年,乾隆帝正好八十岁。

恭祝完乾隆的八十大寿,临行前,乾隆帝还钦赐御诗给谢启祚,以示荣宠。

此后,又过了十多年,谢启祚才辞世。

这样算来,谢启祚享寿近一百二十岁,真是少见的人瑞啊!

传闻,有人曾亲见过谢启祚的朱卷履历,从谢启祚的履历中得知:

谢启祚先后娶了三位妻;收有两名小妾;生育有十三个儿子、十二个女儿;共有孙二十九人;曾孙三十八人;玄孙二人。

谢启祚中举年龄之高,在清朝,当是第一。

谢启祚的家门鼎盛、子孙众多,恐怕在当时,也难找出第二家。

此人此事,是笔记作者陈康祺在京师时,听粤中士大夫讲给他的。

后来,陈康祺看到德清(属浙江)俞氏《印雪轩随笔》也记载过此人此事。所以,陈康祺认为,这应该不是无稽之谈、荒诞言辞。

俞氏,即俞鸿渐,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的父亲。

从陈康祺最后的记述看,他虽然在写此人此事,但是,他还是抱了怀疑的态度,所以,他又引俞氏之载记,以正此人此事之确。

不惟陈康祺怀疑,我在写这些文字市,也同样怀疑。

资料确实记有俞氏《印雪轩随笔》四卷,但是,我没有找到该书的详细内容,如有该书者,还请不吝赐教!

为证实相关事体,我还查寻了相关资料,《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中有: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有:

“谕曰:图萨布奏,本年广东省乡试,年届九十以上者三人。内谢启祚一名,已经中式举人;彭一猷中式副榜;谢璜三场完卷,未曾中式等语。除谢启祚业经中式举人外,彭一猷、谢璜俱著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俾胶庠耄耋,得遂穷经素愿,以副朕加惠耆龄至意。”

这里,就有本年广东会试,年过九十者,谢启祚一人,且已中式举人(真正中式)。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有:

“谕曰:朱圭奏,翰林院检讨谢启祚,现年一百二岁,视履从容等语。谢启祚年逾百龄,精神矍铄,曾元绕膝,五代同堂,洵为昇平人瑞。著加赏编修衔,御书扁额以赐,并赏给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个,所有应行建坊旌赏之处,仍著该部照例办理。”

相关记载,与笔记相差不远。

由上可知:公元1795年,谢启祚一百零二岁,逆推,公元1786年,中举时,谢启祚当是九十三岁。

另《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有:

“…其八十、九十以上之彭一猷、谢璜、叶有声、王协恭、谢启祚、涂红鹏、朱绍璧(共计四十人左右)…俱着赏给翰林院检讨衔…”

信史可证,谢启祚其人其事,基本属实,年龄稍有差异,大概是口口相传时的失误。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科举考试考到多少岁呢?

听听在下一一解读:

中国古代科举有县试乡试和会试三级,县试是科举的首试,考生无年龄和出身家财限制,下至几岁的稚童,上到白发老者都可以报名,故又称“童子试”。但仕宦已入流品、曾登科仕宦者、因过罢闲的吏(无品的小官)、役(仆从)、倡优(乐舞为业的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不准报考。

女子也不能报考,流寓异乡的准试。 考生须本县两名廪生结保,以证明身家清白,非冒名顶替。廪生是县试已中的生员。

县试分别试八股文、帖诗、经论、律赋。县试获中的生员称进学,分三个等级,一等前列的叫廪膳 (廪生),次的叫增生,再次的叫附学(附生),廪本是国家粮仓,膳是膳食,顾名思义廪膳每年可领取少量生活补助费用。

廪生增生附生统称“生员”。

这里要提到秀才这个名词,汉代时秀才泛指才能优异的人,到了唐代是一般读书人的称呼,明清时泛指县州学府的生员,并非专指具有某种学历的人。

县试得中可参加由省里举持的乡试。

乡试在省城贡院里举行,三年一次,乡试之年人称大比之年。

乡试中的叫举人,第一名举人叫解元,乡试一到五名称五经魁首。

中了举人就有了功名出身,也有了入仕的资格,最高的可补个县令,但大多数授各州府县衙门的部门管事,有的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继续学习,叫举监或贡生。

就是没有中举,有了功劳也一样可以发达,曾国藩湘军水军统领彭玉麟,就只是个县试的附生,是县试中的三等生员,处科举的最末层,后来他被授一品顶戴,兵部尚书。

乡试不中,并非就没有入仕的机会,当局者为各个层次的知识分子安排了不同的入仕径途。

乡试不中,按清制,每年由州府选拔两名,各县选一名生员,经提督学政考试认可,也可以入国子监肄业成为监生,这叫拔贡又叫岁贡。

乡试的正式录取红榜外还有一张副榜,上列备取人名。副榜上的人也可以进入国子监,叫副贡。

当了贡生就可通过其他途径入仕。副榜的人得不到补正,还可以参加下次的乡试。由于先人的功劳,也可以进入国子监肄业,这叫荫贡。经皇帝特准,或皇室大典,或先贤功臣后裔恩准而入监叫恩贡。

只要是生员,即是没有先人的功劳,援例捐纳(出钱)同样可以进国子监,这叫例贡,但是这不算正途,与正式取得监生资格的人比,面子上自然要差一点。

乡试中举可以参加次年由中央政府礼部主持的会试。

明清规定会试考生为五百人,录一百人,后增加到百五十人。会试三场,三场后要试骑射书算。会试中的称进士,可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又称廷试,是给进士划分名次的考试。

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

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 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殿试后由主考阅卷排序,一甲三名的考卷送皇帝审批。一般皇帝用朱笔点点就行了,可是有时也不这么办。明建文二年殿试主考排王艮为一甲第一名,胡广为第二名,可是皇帝朱允汶觉得王艮其貌不扬,硬是点胡广为状元,王艮退居第二。

又如永乐二十二年,永乐帝朱棣不喜欢侯选状元孙曰恭的字,孙只好退到探花的位置上。还有在嘉靖年间,这位皇帝老官做了个梦,梦里见西北方打雷,于是他要主考官查一查所有进士的籍贯,这一查果然发现在最后几名的进士中,有一个叫秦鸣雷的,陕西人。

地域与人名都和皇帝老官的梦境吻合,于是这位幸运儿就跨越百多名当了状元。 还是那个永乐皇帝,在永乐十三年,梁潜、王洪主考,初阅卷拟陈徇第一洪英第二,因梁与陈是乡人,为避嫌改置陈徇为第二,洪英为第一,皇帝还是赐陈徇为第一,洪英为第二。

乾隆晚年的时候,很想多活几年,那年科考后,乾隆到礼部翻阅进士们的卷子,看到一个叫胡长龄的进士,乾隆突然兴起,硬是点这个胡长龄为状元。 戊戌政变的次年科考,有一个叫梁士诒的,主考拟的是状元人选,上报到慈禧那里,慈禧认为这个梁士诒是康名(康有为原名祖诒)梁(梁启超)姓,又同是广东人,想起这些人就有气,这个倒霉的梁士诒只得退到进士名分。

不过他后来巴结上了袁世凯,成了袁派要员,在袁世凯支持下当上了清政府的铁路总长,民国后还当过国务总理。 1 9 0 3 年华北大旱,慈禧听说有个新科进士叫刘春霖,她认为春霖这个名字是下雨的好兆头,马上点这人为状元,这几人都是因名字而得福惹祸。

参加科举是为了做官,就是儒家说的治国平天下,但是也有考上了不去做官的,有个叫张謇的江苏南通人,在清光绪十一年(公元 1 8 8 5 年)参加江苏乡试中举人第二名,九年后的光绪二十年,殿试中状元。

他没有去当官,而是返回南通兴办实业,先后创办纺织、面粉、垦牧、轮船、铁冶、银行、发电、渔业等实业,并且在教育上大量投资,先后创办大学师范中学小学三百余所。

人生的事,其实很简朴。我总结了一下,约莫有两点:

第一,要想有所成就,两个字:坚持!

第二,为人处事要想圆满,两个字:耐心!

可是,人世间的事,又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所以,人生的事,只管说来简朴,可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做到成就、告竣圆满。

读清代条记时,看到了一位到场科举考试、一直考到九十岁的人。

读到这些,突然间,我的思想就转变了,马上以为:科举考试,不再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悲剧、讥笑剧、甚至闹剧,而完全成了一出喜剧。

您想一想: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还在兴致勃勃地到场科举考试,这不光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料想,在他,约莫也成了一种兴趣吧。

下面,就来看一看清人条记中是如何记述相关事体的。

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初笔》卷六《谢启祚耋年登第》中,纪录了这一奇人、奇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时期,粤东有一生员,名叫谢启祚。

谢启祚的年龄,已经是九十八岁高龄了,但他还继续入秋闱,到场乡试。众所周知,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在成为举人之后,才气取得到场会试的资格。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两代,对举人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到场会试的资格。而且,明、清的举人,另有一个差别于前代的地方,那就是,可以因此进入仕途。

这样一说,大家就可以明白,《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未中举前,穷困崎岖潦倒,是怎样地被嫌弃;在中举后,欣喜发狂,又是如何地被抬举。中举,在清朝,就意味着,有了进入政界的资格和通行证。

根据谢启祚的情况,因为奔走科场多年,又是这般地高寿,据称,根据其时的往例,他是完全可以向清廷申请,请求政府恩赐举人身世给自己的。实际上,每一次,清廷高级官员要将谢启祚的名姓列在申请恩赐举人身世的名单上时,谢启祚都市尽力制止。他对此的说法是:“各人的科名,都是各有天数的,要看各人的命。我虽然年长了一些,可是,我写文章的手笔还未见衰颓。所以,又怎么见得我这一生就不会为老秀才们扬眉吐气呢?”

丙午年乡试,谢启祚果真中式。

清朝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夏历的子、卯、午、酉年举行。所以,条记作者所说,谢启祚在丙午年乡试中中举,这在年份上,是没有错谬的。

查阅资料,基本可以确定,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虽然年迈,虽然迟来,对于考中举人一事,谢启祚还是欣喜,但还是满足。中举之后,谢启祚将自己晚岁中式一事,比作是老女出嫁,还戏作一首诗,其诗云: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

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

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骚。

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谢启祚诗意如画,满含喜气地写出了自己其时的心境:

虽然我老人家已经九十八岁了,到这么大的年龄才嫁人,似乎应该平淡平静了。可是,出嫁时,我还是心情激荡,有少女一般的娇羞。

在镜子眼前端详我出嫁前的面容,笑逐颜开,我的脸庞已经盛开成了花朵。即即是不笑,这个时候,我满脸的皱纹,在镜子眼前,也是自然生长的花朵了。拿起梳子,满头霜雪,这在出嫁的喜娘之中,也是独占的风致吧。

无论他人怎么说,怎么看,我自己深知,我还是真真正正的处子,外人不知,都说我虽年迈,但风骚不减。老风骚就老风骚吧,大家兴奋,这么叫也好。虽然年迈,但,我也要出嫁,我也会结婚,我也会鸳鸯双栖蝶双飞。所以,我想对那些青春貌美的花季少女们说,你们很早就有匹俦相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自夸的,我也有。

听说,当年与谢启祚同榜中举的,另有一位十二岁的小孩子。

在庆祝这次乡试中举的鹿鸣宴上,其时的巡抚某君有诗记载此一盛事,其中有句云:

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东风座上来。南极老人即说谢启祚,东风童子则述十二龄童。

这被传为一时韵事。

所谓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划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用;明、清两代,于乡试放榜越日,宴请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及中式举人,歌《鹿鸣》之诗,作魁星舞。

第二年,谢启祚到场会试。

按上文时间推算,此年为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也就是夏历丁未年,清廷的会试年。

此词会试,清廷特别降恩,授予谢启祚司业的职衔。又过了三年,谢启祚到场了乾隆帝的八旬寿辰庆典。继续按上文推算,今年为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在寿辰庆典上,谢启祚以高年恭祝乾隆帝高年,此间,他被提升为鸿胪卿。

考核资料,这一年,乾隆帝正好八十岁。

恭祝完乾隆的八十大寿,临行前,乾隆帝还钦赐御诗给谢启祚,以示荣宠。

今后,又过了十多年,谢启祚才辞世。

这样算来,谢启祚享寿近一百二十岁,真是少见的人瑞啊!

听说,有人曾亲见过谢启祚的朱卷履历,从谢启祚的履历中得知:

谢启祚先后娶了三位妻;收有两名小妾;生育有十三个儿子、十二个女儿;共有孙二十九人;曾孙三十八人;玄孙二人。

谢启祚中举年事之高,在清朝,当是第一。

谢启祚的家门壮盛、子孙众多,恐怕在其时,也难找出第二家。

此人此事,是条记作者陈康祺在京师时,听粤中士医生讲给他的。

厥后,陈康祺看到德清(属浙江)俞氏《印雪轩随笔》也纪录过此人此事。所以,陈康祺认为,这应该不是无稽之谈、荒唐言辞。

俞氏,即俞鸿渐,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的父亲。

从陈康祺最后的记述看,他虽然在写此人此事,可是,他还是抱了怀疑的态度,所以,他又引俞氏之载记,以正此人此事之确。

不惟陈康祺怀疑,我在写这些文字市,也同样怀疑。

资料确实记有俞氏《印雪轩随笔》四卷,可是,我没有找到该书的详细内容,如有该书者,还请不惜见教!

为证实相关事体,我还查寻了相关资料,《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中有: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有:

“谕曰:图萨布奏,今年广东省乡试,年届九十以上者三人。内谢启祚一名,已经中式举人;彭一猷中式副榜;谢璜三场完卷,未曾中式等语。除谢启祚业经中式举人外,彭一猷、谢璜俱著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俾胶庠耄耋,得遂穷经素愿,以副朕加惠耆龄至意。”

这里,就有今年广东会试,年过九十者,谢启祚一人,且已中式举人(真正中式)。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有:

“谕曰:朱圭奏,翰林院检验谢启祚,现年一百二岁,视履从容等语。谢启祚年逾百龄,精神矍铄,曾元绕膝,五代同堂,洵为昇平人瑞。著加赏编修衔,御书扁额以赐,并赏给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个,所有应行建坊旌赏之处,仍著该部照例管理。”

相关纪录,与条记相差不远。

由上可知:公元1795年,谢启祚一百零二岁,逆推,公元1786年,中举时,谢启祚当是九十三岁。另《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有:

“…其八十、九十以上之彭一猷、谢璜、叶有声、王协恭、谢启祚、涂红鹏、朱绍璧(共计四十人左右)…俱着赏给翰林院检验衔…”

信史可证,谢启祚其人其事,基本属实,年事稍有差异,或许是口口相传时的失误。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据历史记录,

自从隋唐开始到清王朝结束,科举考试就不设年龄的限制。清代广东的谢启祚为何被看作是科举考试的奇人!这也是历史科举场上罕见的事情,清朝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科举考试能够金榜题名是读书人必生的愿望,不但能够光宗耀祖,而且还能改变一生的命运,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这也是实现理想抱负的最佳途径之一,十年寒窗只为今朝。

谢启祚为了考取科举功名,他的执着坚持也算是科考上非常得罕见的了。他年轻的时候从乡试开始一直到殿试考试,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可惜时运不济,屡屡落榜,连当时监考官都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广东巡抚对他说:"看你的文章也算是有才华的人,不如本官通过自己的关系为你保荐为官怎样!可是谢启祚当时就立马回绝了"。并说:"科名有定数,我老朽尚健,岂知我不能为老儒们扬眉吐气!",可见科举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

谢启祚一生共娶了5个老婆,子女共35个,孙儿共29个,曾孙共38个,玄孙2个。这也算是五代同堂,子孙满堂福禄无忧之人。可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了却他一生的心愿!直到他98岁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功名。他的举动都被当时的乾隆皇帝感动了。那一天也正是乾隆皇帝的生日,乾隆还让他为自己点蜡烛长寿登,说是为了讨一个好吉利,并册封谢启祚为大清官员。那一刻,连他的家人都在嘲笑调侃他一番:"行年九十八,出嫁弗胜羞。照镜花生面,光生血白头"。致此也算是了却了自己一生的科举心愿,他活到了120岁才去世。从此他的事迹也被民间传为了佳话。

据史料记载,高龄的科举考生还有过江西的李伟99岁,广东的张次叔94岁,李炜100岁,道光六年广东的陆云从104岁,道光二十年湖南长沙的余会来104岁,乾隆四年广东的梁自适100岁。年龄最小的一个年龄11岁,一个13岁。所以说,人只要有梦想就应该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夫子瑜


人生的事,其实很简单。我总结了一下,大约有两点:

第一,要想有所成就,两个字:

坚持!

第二,为人处事要想圆满,两个字:

耐烦!

可是,人世间的事,又往往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

所以,人生的事,尽管说来简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做到成就、达成圆满。

读清代笔记时,看到了一位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九十岁的人。

读到这些,忽然间,我的思想就转变了,马上觉得:

科举考试,不再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悲剧、讽刺剧、甚至闹剧,而完全成了一出喜剧。

您想一想: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还在兴致勃勃地参加科举考试,这不但是一种执着的精神,猜想,在他,大约也成了一种乐趣吧。

下面,就来看一看清人笔记中是如何记述相关事体的。

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初笔》卷六《谢启祚耋年登第》中,记载了这一奇人、奇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时期,粤东有一生员,名叫谢启祚。

谢启祚的年纪,已经是九十八岁高龄了,但他还继续入秋闱,参加乡试。

众所周知,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

在成为举人之后,才能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需要指出的是:

明、清两代,对举人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地方,那就是,可以因此进入仕途。

这样一说,大家就可以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未中举前,穷困落魄,是怎样地被嫌弃;在中举后,欣喜发狂,又是如何地被抬举。

中举,在清朝,就意味着,有了进入官场的资格和通行证。

按照谢启祚的情况,因为奔走考场多年,又是这般地高寿,据称,按照当时的往例,他是完全可以向清廷申请,请求政府恩赐举人出身给自己的。

实际上,每一次,清廷高级官员要将谢启祚的名姓列在申请恩赐举人出身的名单上时,谢启祚都会极力制止。他对此的说法是:

“各人的科名,都是各有天数的,要看各人的命。我虽然年长了一些,但是,我写文章的手笔还未见衰颓。所以,又怎么见得我这一生就不会为老秀才们扬眉吐气呢?”



丙午年乡试,谢启祚果然中式。

清朝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农历的子、卯、午、酉年举行。所以,笔记作者所说,谢启祚在丙午年乡试中中举,这在年份上,是没有错谬的。

查阅资料,基本可以确定,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

虽然年老,虽然迟来,对于考中举人一事,谢启祚还是欣喜,但还是满足。

中举之后,谢启祚将自己晚岁中式一事,比作是老女出嫁,还戏作一首诗,其诗云: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

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

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

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谢启祚诗意如画,满含喜气地写出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虽然我老人家已经九十八岁了,到这么大的年纪才嫁人,似乎应该平淡宁静了。可是,出嫁时,我还是心情荡漾,有少女一般的娇羞。

在镜子面前端详我出嫁前的面容,笑逐颜开,我的脸庞已经盛开成了花朵。即便是不笑,这个时候,我满脸的皱纹,在镜子面前,也是自然生长的花朵了。拿起梳子,满头霜雪,这在出嫁的喜娘之中,也是独有的风致吧。

无论他人怎么说,怎么看,我自己深知,我还是真真正正的处子,外人不知,都说我虽年老,但风流不减。老风流就老风流吧,大家高兴,这么叫也好。

虽然年老,但,我也要出嫁,我也会成婚,我也会鸳鸯双栖蝶双飞。所以,我想对那些青春貌美的花季少女们说,你们很早就有佳偶相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自夸的,我也有。

据说,当年与谢启祚同榜中举的,还有一位十二岁的小孩子。

在庆祝这次乡试中举的鹿鸣宴上,当时的巡抚某君有诗记录此一盛事,其中有句云:

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

南极老人即说谢启祚,春风童子则述十二龄童。

这被传为一时佳话。

所谓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用;明、清两代,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及中式举人,歌《鹿鸣》之诗,作魁星舞。



第二年,谢启祚参加会试。

按上文时间推算,此年为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也就是农历丁未年,清廷的会试年。

此词会试,清廷特别降恩,授予谢启祚司业的职衔。

又过了三年,谢启祚参加了乾隆帝的八旬寿辰庆典。

继续按上文推算,本年为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

在寿辰庆典上,谢启祚以高年恭祝乾隆帝高年,此间,他被晋升为鸿胪卿。

查核资料,这一年,乾隆帝正好八十岁。

恭祝完乾隆的八十大寿,临行前,乾隆帝还钦赐御诗给谢启祚,以示荣宠。

此后,又过了十多年,谢启祚才辞世。

这样算来,谢启祚享寿近一百二十岁,真是少见的人瑞啊!

传闻,有人曾亲见过谢启祚的朱卷履历,从谢启祚的履历中得知:

谢启祚先后娶了三位妻;收有两名小妾;生育有十三个儿子、十二个女儿;共有孙二十九人;曾孙三十八人;玄孙二人。

谢启祚中举年龄之高,在清朝,当是第一。

谢启祚的家门鼎盛、子孙众多,恐怕在当时,也难找出第二家。

此人此事,是笔记作者陈康祺在京师时,听粤中士大夫讲给他的。

后来,陈康祺看到德清(属浙江)俞氏《印雪轩随笔》也记载过此人此事。所以,陈康祺认为,这应该不是无稽之谈、荒诞言辞。

俞氏,即俞鸿渐,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的父亲。

从陈康祺最后的记述看,他虽然在写此人此事,但是,他还是抱了怀疑的态度,所以,他又引俞氏之载记,以正此人此事之确。

不惟陈康祺怀疑,我在写这些文字市,也同样怀疑。

资料确实记有俞氏《印雪轩随笔》四卷,但是,我没有找到该书的详细内容,如有该书者,还请不吝赐教!

为证实相关事体,我还查寻了相关资料,《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中有: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有:

“谕曰:图萨布奏,本年广东省乡试,年届九十以上者三人。内谢启祚一名,已经中式举人;彭一猷中式副榜;谢璜三场完卷,未曾中式等语。除谢启祚业经中式举人外,彭一猷、谢璜俱著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俾胶庠耄耋,得遂穷经素愿,以副朕加惠耆龄至意。”

这里,就有本年广东会试,年过九十者,谢启祚一人,且已中式举人(真正中式)。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有:

“谕曰:朱圭奏,翰林院检讨谢启祚,现年一百二岁,视履从容等语。谢启祚年逾百龄,精神矍铄,曾元绕膝,五代同堂,洵为昇平人瑞。著加赏编修衔,御书扁额以赐,并赏给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个,所有应行建坊旌赏之处,仍著该部照例办理。”

相关记载,与笔记相差不远。

由上可知:公元1795年,谢启祚一百零二岁,逆推,公元1786年,中举时,谢启祚当是九十三岁。

另《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有:

“…其八十、九十以上之彭一猷、谢璜、叶有声、王协恭、谢启祚、涂红鹏、朱绍璧(共计四十人左右)…俱着赏给翰林院检讨衔…”

信史可证,谢启祚其人其事,基本属实,年龄稍有差异,大概是口口相传时的失误。

(全文结束)



怀旧经典影像


科举考试没有限制

自隋唐开始至清王朝结束,都没年龄限制。

谢启祚不接受朝廷赐的举人身份,98岁考中举人

乾隆四十四年的广东乡试,一位名叫谢启祚的考生,已经是九十八岁了,他还要再考举人。此时,他已有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仅没有在家颐养天年,如此高龄仍披挂上阵,征战乡试,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乾隆曾作出规定,乡试考生如果年龄超过80就会依例赐予举人身份,而且有的还有可能做上官,但大多是没有实权的职务,如国子监、鸿胪寺等清闲衙门。

按理,像谢启祚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应该由广东巡抚呈报礼部,奏请乾隆帝恩赐举人,可是每次广东巡抚要推举谢启祚时,都被他给拒绝了,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颓,安见此生不为耆儒一吐气?”

还别说,这位谢老爷子还真在九十八岁这年高中举人,还扬眉吐气地做了一首老女出嫁诗:“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谢启祚99岁考中进士,当官

乾隆四十五年,谢启祚又参加了会试,被特别授予国子监司业一职,一百零二岁晋升鸿胪寺卿,活到了将近一百二十岁的高龄。或许对于谢启祚来说,科举的过程就是最好的锻炼,而四书五经也是最为有效的补品。

但是,向谢启祚这样人生从九十岁开始”的好运毕竟不多,更多的人只能是一年年落第,沉沦于茫茫的考场之中,一辈子都不能中举。


花奈


古代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

谢启祚(1693-1797),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桂城水坑村人。一生读书追求功名,直到94岁方考上举人。考中举人后,谢启祚十分兴奋,当即写了一首《老女出嫁诗》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当时与谢启祚同时中举的最小考生年仅12岁,比谢启祚的曾孙年纪还要小。随后举行的鹿鸣宴上,广东巡抚有感而发:“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

此次中举更激发了谢启祚进京应试的信心和决心。在当时没有先进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这位98岁的老人从广东长途跋涉2000多公里抵达京城参加会试。遗憾的是,谢启祚还是落榜了。

此事传到乾隆皇帝耳朵,已经77岁高龄的乾隆皇帝非常佩服这位比自己大21岁的考生。为了表示龙恩浩荡,他特地恩赐给谢老先生国子监司业衔。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皇帝八十大寿,谢启祚又托福晋升为鸿胪卿。乾隆还赐诗给他::“百岁登科古无今有,一经裕后人瑞国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