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春後社的江都詩人 上篇(揚州江都)

冶春後社,大約創立於晚清時期,是由太史臧谷發起的。

冶春後社的江都詩人 上篇(揚州江都)

冶春後社盟主臧谷

因冶春詩社舊址早已荒圮不堪,故冶春後社是社無定址,會無定期,每逢良辰節令時開聚,先是在臧谷的橋西別墅內,後分別在左衛街、風來堂、南門城樓等處舉行,也有好客之士折簡相約的。幾經輾轉,最終還是落腳“虹橋修禊”的徐園,吉亮工特為詩社撰寫楹聯:“社名仍號冶春,何必改作;來者都為遊夏,可與言詩”。

冶春後社前後大約維持了半個多世紀,參加者大多是揚州地區的飽學宿儒、文化名流、詩人學者。作為晚清、民初的文化團體,他們除了具有傳統的以文會友的特點外,還將活動內容從詩文創作逐漸擴展到書法、國畫、楹聯、制謎、簫琴、弈棋、收藏、烹飪、盆景等,儼然是一個文化沙龍,在康乾盛世與近代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橋樑,在揚州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江都參加冶春後社的有文化名流江石溪,民國國會代議長凌仁山,近代書法家王景琦、嚴紹曾,兩淮中學監督張鶴第,晚清官員趙葆元,古詩文大家朱菊坪等,他們都是後社的中堅力量和活躍人物。

冶春後社的江都詩人 上篇(揚州江都)

江石溪

江石溪是清末民初的通儒,其詩風受臧谷影響,近於白居易、陸游,清雅淡遠,獨具風骨,於壯懷激烈之中又多了幾分隱逸之氣。著有《夢筆生花館詩鈔》,從僅存的9首詩中,亦能看出他對詩歌、藝術的熱愛與追求。他在一首《六十述懷》中寫到:“老不求人知命蹇,貧而能樂得天和。幾番山水丹青筆,笙管歌吹任網羅。”在《病中口占》中亦寫到:“百事縈懷惟畫債,一生守拙累家貧。而今賴有詩囊在,身外浮名且讓人。”江石溪性度高闊,多才多藝,不僅善詩詞,而且喜丹青,好琴管,精醫術,涉實業。他“詩畫醫音融一爐”,在與汪二丘、李涵秋、陳臣朔等精於手談的詩友弈棋時,因詩社多項活動都要邀他參加,所以常常是“圍棋雖習不終局”,很少能夠自始至終。

冶春後社的江都詩人 上篇(揚州江都)

凌仁山

凌仁山,民國初曾任眾議院代議長,民國十二年(1923)回鄉後即不再參加政治活動,專以詩酒為樂。臧谷去世後,詩社一度群龍無首,活動消歇,詩友們便公推凌代理主持。在此期間,凌與人周旋,唯恐禮之不恭,情之不至,常常是“時具酒食,幾無虛日”。賦詩時,他往往親自擊缽催詩,偶得佳句,輒為首唱,悠然自得。詩成後,還要張貼上牆,請同人選出最佳者,以此遣懷,盡歡而散。後社成員對凌仁山的詩品、人品都很敬仰,民國二十一年(1932)冬凌仁山去世時,董玉書曾作詩曰:“文彩風流老擅場,不辭詩酒鬥清狂。冶春後社今消歇,壇拈何人再主張。”其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冶春後社的江都詩人 上篇(揚州江都)

王景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