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胡同中的小餐馆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

今天小林出发,沿着五四大街一直向西,经过中国美术馆,在马路对面的一条小胡同中,静静坐落着“中国第一家餐饮个体户”——悦宾饭馆。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胡同中的小餐馆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

饭店在胡同中并不起眼,店面貌似也还是最初的大小,里面摆着几张八仙桌。虽然已经将近一点钟了,但里面还是坐满了食客。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胡同中的小餐馆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

然而,我是吃饱了出来的,所以没有进去大快朵颐。大约在两年前吧,当时有上海朋友来,晚上带她们也曾寻觅到这条小巷。还记得这里主打家常菜,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点了盘肘子,结果上了一大盆。几个上海妹子一边吃一边感慨北方菜的实惠。

悦宾饭馆开业于1980年,在网上也能找到一些当时珍贵的老照片。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胡同中的小餐馆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1980年——

”在北京,一个叫刘桂仙的中年妇女意外地领走了全城第一张个体餐饮执照。刘桂仙是幼儿园的一个勤杂工,家里有五个孩子,因为实在生计维艰,便动起了开小饭铺的念头……

开业第一天,区工商局局长专门跑来告诫刘桂仙:‘这可是上面批的第一家个体饭馆,你要好好开,千万别给政府抹了黑’……

刘桂仙开店实在不容易,为了帮她弄到豆腐票、猪肉票和粮票等等,东城区动员了工商局、粮食局、餐饮服务公司等部门……

第二年的大年三十儿,两个大人物来到了悦宾餐馆,陈慕华和姚依林两位副总理亲自来给她百年。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一个新的身份名词开始在城里流行:个体户。”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胡同中的小餐馆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胡同中的小餐馆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

2008年时,小店开了28年;而如今,十年转瞬即逝,当年奥运盛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小店也即将走过第38个年头。悦宾饭馆既平凡,又特殊。平凡在于,它只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水滴”,比起袁庚、柳传志、王石、步鑫生这些名字以及他们所曾创造的事业,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悦宾”之所以一直被人们所铭记,或许仅仅是因为幸运地拿到了“第一张执照”;

但这个小饭馆又不平凡,因为它见证着个体经济如何冲破计划的桎梏,见证着国民思想的前进与解放,见证了4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更是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取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印证。

据了解,刚开业时的“悦宾”,只有一间窄房,4张桌子,一个处理的雪花牌冰箱,一个煤球炉和十几个板凳。而今天的悦宾饭馆,4张桌子变成了20张,10平方米的平房变成了姊妹店,桌椅板凳、冰箱冰柜、厨房用具也早已换了好几拨。

不过也正如照片中的“悦宾”所体现的,虽然北京经过四十年的大发展,高楼早已鳞次栉比,时尚的、大型的、传统的餐饮在京城遍地开花、应有尽有,但这家小店的“气场”却依然如旧。或许一些慕名而来的食客会因为小店的简陋和平凡有些许失望,但这也正是“悦宾”的魅力所在。而且,与小饭馆的“不变”相比,它周围的许多事物,也是见证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精彩存在:在中国美术馆,我们可以看到,对美的追求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时,中外文化也在这座艺术的殿堂中交汇融通;再往东是

中国民用航空局,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巨大发展,背后是国有企业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缩影;沿王府井大街往南是人艺的首都剧场,1983年5月,人艺将阿瑟·米勒的话剧《推销员之死》搬上舞台,这也是文革后第一部在中国上演的外国戏剧,“戏剧”在中国、在北京的发展也是改革的侧面体现,现在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保利、国话先锋、天桥剧场等都是市民看话剧的好去处。在东四地铁站旁的隆福寺广场,曾是“小文青”们最爱逛的“商圈”之一,也是70、80后北京人的城市记忆,却因当初的一把大火而烧的“没落”。过去隆福寺里的小商品市场以及买卖服装、音像等商品的“个体户”们,也正是市场经济改革催动下纷纷涌现的群体。

但是,改革开放经过40年的发展探索,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描绘了新的篇章。以隆福寺为例,如今在工地围挡的背后,正孕育的是其转型发展的美丽憧憬。目前,东城区已经与故宫签订了战略协议,准备合作打造一座故宫近现代文物博物馆,未来,一大批故宫文物将在宫外亮相,而新馆的位置就很有可能会选定隆福寺区域。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胡同中的小餐馆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

不知道再下个十年后,我是否还能在“翠花”遇到“悦宾”;也不知在下个十年,我们又会迎来怎样的发展与挑战。但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相信在我们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改革的新篇章一定会书写的倍加精彩!

文/张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