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樹上的老禪師,一句話點醒了白居易!

住在樹上的老禪師,一句話點醒了白居易!

文/黃復彩


唐元和年中(806—820),大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

白居易的時代,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動盪時期,像這一時期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唯一能夠撫慰白居易身心的,也許就是超越世俗的佛教了。

他自號香山居士,自說“予棲心釋梵,浪跡老莊”,他的傳記也說自己“居易儒學之外,尤通釋典”。他甚至還一本正經地拜了師父,師父即是禪宗馬祖道一的弟子香山如滿禪師。

他晚年的詩歌也總是帶著一種悠悠禪意,如“極樂世界清涼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反映出這位以寫平民詩而著稱於世的大詩人平靜而高遠的內心世界。

白居易在杭州到任不久,鳥窠禪師道林的故事便很快傳到他的耳裡,這位異行異跡的禪師的種種傳說不能不激起詩人禪者白居易極大的興趣。

他知道,異人必有異相,越是生活異常之人,其內心世界越是比常人豐富得多。

趁著一個閒暇之日,白居易帶著幾名隨從,乘著幾匹快馬,不消半天,便來到道林禪師寄住的紹興東南方向的秦望山。

那山也不高,更不見奇,只是在山腳下有一片茂密的林子,林子裡那些老松一棵棵虯枝蟠結,活似一條條蒼龍出海。樹林裡幽風陣陣,百鳥和鳴,好一派禪者的意境。

白居易的到來,驚動了一群棲息的野鹿,野鹿的奔跑,驚動了樹上的鳥雀,於是,一座樹林便立刻騷動起來。

住在樹上的老禪師,一句話點醒了白居易!

在一棵古松下,白居易終於發現了道林禪師居住的“鳥窠”。

它高踞於茂密的樹冠上,果然是由一些枯枝落葉搭建而成,窠頂棲息著一群白色的大鳥,此時,那群白色的大鳥在空中盤旋著,發出激昂的叫聲。

從那隻鳥窠中,發出一個蒼勁的聲音:“白舍人別來無恙?”

白居易覺得這聲音好生熟悉,卻又一時無法尋找這聲音的來處,他在內心中尋思,難道與這位鳥窠禪師有過交往嗎,為什麼他要說“別來無恙”呢?

這時,從那鳥窠中探出一個腦袋,白居易終於斷定,他之此生,從未與這位禪師發生過交道。但他知道,但凡禪者,其語言和行為都是不合常規的,或者是說,所謂的常規,往往不過是人們不符合禪道的陋習而已,唯有禪者,才能獨闢蹊徑,從這種世俗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真意。

“是道林禪師嗎?”白居易雙手合十,深深地向那鳥窠致意。

“呵,你是白家的兒子嗎?”那樹冠上的聲音突然又顯得陌生而唐突,頓時失去了先前的友好和溫馨。

“是的,我姓白。”白居易答道。

“那麼,你父親姓什麼?”

聽著這樣不合常理的問話,白居易的隨從們不高興了,世上哪有這樣問話的呢?

然而白居易卻覺得,禪者的語言看似荒唐,但卻是拋卻傳統的觀念,從一個突兀之處讓聽者於猝不及防中思悟出別樣的道理,這正是禪者的風範。

“姓什麼是不重要的,”白居易說。

“那麼,什麼重要呢?”

“樂天早聞禪師的大名,今天特來拜訪,是想請教禪師,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樹上的禪師忽然從袖子裡抽出一根細紗,爾後將那根細紗示於白居易說:“我這裡沒有什麼佛法,這個倒是有的。”

白居易一下子就明白了,禪師是說,生活中一絲一縷,哪一處沒有佛的存在,何必特意追到這荒郊野林尋找佛法呢?

住在樹上的老禪師,一句話點醒了白居易!

白居易此來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於是,他決定就此離去。然而他看了看那高居於樹冠上的鳥窠,忽然就說:“禪師居在這樣的地方,不覺得危險嗎?”

那樹上的聲音說:“真正的危險不在這裡,而在太守。”

白居易說:“弟子位居太守,鎮守鎮江,上有朝廷皇恩,下有百姓擁戴,危險從何而來?”

“俗界緣業流轉,交相煎逼,煩惱從未停止,太守哪一天不是在危險中度過,這還要問我嗎?”樹上的聲音聲聲銳利,震人耳鼓。

白居易被禪師說到心病上去了,便立即倒身在地,再三禮拜。

“實不相瞞,弟子雖然也久聞佛法,但三藏十二部玄奧無比,弟子至今不明什麼是佛法大意,請禪師以一句話告之。”

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聽後有些失望,不做惡事,多多行善,這是三歲的孩童也懂得的道理啊。

道林似乎已聽到他內心的道白,說:“雖然是三歲的孩童都懂得的道理,但八十歲的老人也未必能做到。太守做得又如何了呢?”

白居易站在樹下久久沉思,終於恭敬禮退,他終於明白,佛法玄奧,卻又在一絲一縷的道理之中。於是,他記住了一句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