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树上的老禅师,一句话点醒了白居易!

住在树上的老禅师,一句话点醒了白居易!

文/黄复彩


唐元和年中(806—820),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

白居易的时代,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动荡时期,像这一时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唯一能够抚慰白居易身心的,也许就是超越世俗的佛教了。

他自号香山居士,自说“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他的传记也说自己“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他甚至还一本正经地拜了师父,师父即是禅宗马祖道一的弟子香山如满禅师。

他晚年的诗歌也总是带着一种悠悠禅意,如“极乐世界清凉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反映出这位以写平民诗而著称于世的大诗人平静而高远的内心世界。

白居易在杭州到任不久,鸟窠禅师道林的故事便很快传到他的耳里,这位异行异迹的禅师的种种传说不能不激起诗人禅者白居易极大的兴趣。

他知道,异人必有异相,越是生活异常之人,其内心世界越是比常人丰富得多。

趁着一个闲暇之日,白居易带着几名随从,乘着几匹快马,不消半天,便来到道林禅师寄住的绍兴东南方向的秦望山。

那山也不高,更不见奇,只是在山脚下有一片茂密的林子,林子里那些老松一棵棵虬枝蟠结,活似一条条苍龙出海。树林里幽风阵阵,百鸟和鸣,好一派禅者的意境。

白居易的到来,惊动了一群栖息的野鹿,野鹿的奔跑,惊动了树上的鸟雀,于是,一座树林便立刻骚动起来。

住在树上的老禅师,一句话点醒了白居易!

在一棵古松下,白居易终于发现了道林禅师居住的“鸟窠”。

它高踞于茂密的树冠上,果然是由一些枯枝落叶搭建而成,窠顶栖息着一群白色的大鸟,此时,那群白色的大鸟在空中盘旋着,发出激昂的叫声。

从那只鸟窠中,发出一个苍劲的声音:“白舍人别来无恙?”

白居易觉得这声音好生熟悉,却又一时无法寻找这声音的来处,他在内心中寻思,难道与这位鸟窠禅师有过交往吗,为什么他要说“别来无恙”呢?

这时,从那鸟窠中探出一个脑袋,白居易终于断定,他之此生,从未与这位禅师发生过交道。但他知道,但凡禅者,其语言和行为都是不合常规的,或者是说,所谓的常规,往往不过是人们不符合禅道的陋习而已,唯有禅者,才能独辟蹊径,从这种世俗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真意。

“是道林禅师吗?”白居易双手合十,深深地向那鸟窠致意。

“呵,你是白家的儿子吗?”那树冠上的声音突然又显得陌生而唐突,顿时失去了先前的友好和温馨。

“是的,我姓白。”白居易答道。

“那么,你父亲姓什么?”

听着这样不合常理的问话,白居易的随从们不高兴了,世上哪有这样问话的呢?

然而白居易却觉得,禅者的语言看似荒唐,但却是抛却传统的观念,从一个突兀之处让听者于猝不及防中思悟出别样的道理,这正是禅者的风范。

“姓什么是不重要的,”白居易说。

“那么,什么重要呢?”

“乐天早闻禅师的大名,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教禅师,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树上的禅师忽然从袖子里抽出一根细纱,尔后将那根细纱示于白居易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佛法,这个倒是有的。”

白居易一下子就明白了,禅师是说,生活中一丝一缕,哪一处没有佛的存在,何必特意追到这荒郊野林寻找佛法呢?

住在树上的老禅师,一句话点醒了白居易!

白居易此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他决定就此离去。然而他看了看那高居于树冠上的鸟窠,忽然就说:“禅师居在这样的地方,不觉得危险吗?”

那树上的声音说:“真正的危险不在这里,而在太守。”

白居易说:“弟子位居太守,镇守镇江,上有朝廷皇恩,下有百姓拥戴,危险从何而来?”

“俗界缘业流转,交相煎逼,烦恼从未停止,太守哪一天不是在危险中度过,这还要问我吗?”树上的声音声声锐利,震人耳鼓。

白居易被禅师说到心病上去了,便立即倒身在地,再三礼拜。

“实不相瞒,弟子虽然也久闻佛法,但三藏十二部玄奥无比,弟子至今不明什么是佛法大意,请禅师以一句话告之。”

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后有些失望,不做恶事,多多行善,这是三岁的孩童也懂得的道理啊。

道林似乎已听到他内心的道白,说:“虽然是三岁的孩童都懂得的道理,但八十岁的老人也未必能做到。太守做得又如何了呢?”

白居易站在树下久久沉思,终于恭敬礼退,他终于明白,佛法玄奥,却又在一丝一缕的道理之中。于是,他记住了一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