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读书记|人生万难,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今天周末,昨晚宿醉,上午晕躺,下午又浑浑噩噩的喝茶吃点心刷视频。

越是这样,则越是心里不踏实,总觉得愧对于大好时光,为了掩饰这样的心慌,于是又不停的寻找新的磨蹭时间方式。

直到想起一句话:人生万难,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又猛地想起范仲淹求学的事迹,遂写此文,既是警示自己,亦同诸读者共勉之。

范公读书记|人生万难,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北宋端拱二年(989),两岁时候,其父去世,家道中落。母亲谢氏贫苦无依,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的朱文翰,此后范仲淹改名朱说。

朱文翰也是个读书人,待范仲淹还算说得过去。

范仲淹随母到朱家不久后,朱文翰担任了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的小吏,范仲淹跟随继父在安乡生活,其继父安排他就读于当地的太平兴国观,范仲淹在此勤奋苦读,朝夕不辍,在当地很有名气。

后来,清代文人张明先游历此地,还留下了:“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的佳句,就是缅怀范仲淹的少时读书的刻苦精神之作。

范公读书记|人生万难,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书院

不要以为范仲淹还能读书,就认为他过的还算不错。1009年,20岁的范仲淹就读于继父故乡,淄州长山的长白山醴泉寺,这期间他每日读书,寒暑不辍,每日饮食仅为粥一碗,自己熬得浓一点,而后冷却凝固,切成几块,就是一天的口粮,成语“划粥断齑”就是由此而来。

23岁那年,范仲淹在家,因亲眼见到朱家几个兄弟花钱如流水而不思进取,于是出口劝阻,朱家兄弟多次被其教训,终于不耐烦了,失口说出: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银子,关你什么事!

范仲淹闻罢此言,极为惊骇,最终得知自己身世后,默默离开了朱家,孑然一身,前往应天书院求学于戚同文处。

应天书院求学期间,范公发奋图强,废寝忘食,夜间以凉水洗脸提神,饿时仍“划粥断齑”充饥,整整五年的时间,他竟从未脱衣睡觉,只是困极了和衣而眠。

范公读书记|人生万难,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南京留守的儿子与范仲淹同窗,回家把范仲淹苦读的事迹讲给父亲听,留守得知后大为感动,特地安排自己的儿子照顾好范仲淹的饮食,却被范仲淹婉言谢绝。

这期间,宋真宗巡幸应天府,书院师生蜂涌而出,皆以目睹天子风采为荣,范仲淹却安坐窗下读书。有同窗问他何不一睹天子风采,范仲淹答:将来再见也未晚。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科考,发榜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并接回母亲侍养,了却了他的一大心事,并写诗道:“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因为官刚正不阿,两袖清风,被朝廷高升,便归宗复姓,将朱说之名恢复为范仲淹。

此后的范仲淹,为官清正廉洁,出将入相,兵锋威震西夏,还进行了后世史家大为称赞的“历庆新政”。

虽然他最终因朝廷的党争倾轧而一再被贬,但逝世后,朝廷上下还是高度认同他的人格作风与为官政绩,范仲淹也因此而获得了历来文人的最高谥号——“文正”。

范公读书记|人生万难,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范仲淹

相较于现在,我们的读书读书条件与范公相比可谓天差地别,回想起种种浪费时间之举,实则汗颜!

无独有偶,清初大才子李启美,重病弥留之余,还在把枕边的书读个不停,死前给亲人留下的话不是家产怎么分,而是说:“吾死矣,独念茫茫泉路,能读书否?悠悠来生,解读书否?”

如此好学,岂能不让人感动到流泪。

人生万难,静心想一想,无非就是个一懒二拖三不读书。

怎么办?一起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