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中,如果唐朝这边的雇佣军骑兵不叛变的话能战胜大食吗?

农村庄稼人在苏州

《恒逻斯战役失败,对世界和大唐的深刻影响。》

恒逻斯战役,是中国大唐王朝西进,阿拉伯大食东进,东方大国大唐和中亚大国大食,在中亚恒逻斯河地区的军事大碰撞。恒逻斯战役以大唐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恒逻斯战役阻止了大唐西进的步伐,恒逻斯战役的失败,加剧了大唐国内的矛盾,诱发了一个严重后果,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恒逻斯战役并没有伤及大唐国力,而“安史之乱”却让大唐走向衰败。

历史背景:640年,侯君集击败高昌,始设安西都护;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qiuci)国,迁安西都护府至龟兹,管辖“安息四镇”,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西至达波斯,驻扎常备军十五六万。武周时期702年,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息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常驻兵力7万人。大唐唐玄宗中期的“开元盛世”,让大唐的国力达到巅峰。

740年左右,大唐任命李林甫为总管,高仙芝为安西都护府的主将,统领唐军管辖西域地区。748年,高仙芝挫败吐蕃对车师的争夺,749年再度摆平康国,750年摆平石国,大唐西进到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距离撒马尔汗只有300公里。

阿拉伯帝国(大食)经过内部斗争,同时期的倭马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取代。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开始东进,大食东进的总兵力接近20万,吐火罗投降大食,石国左右摇摆飘忽不定。高仙芝帅大军击破石国,石国一部西逃至吐火罗,归顺了大食,高仙芝穷追700里,大唐和大食在恒罗斯河相遇。

751年7月初,唐军和大食军,在恒逻斯进行了第一遭遇战。然后双方各自构筑工事,各自调兵遣将。大食集结阿拉伯、波斯、吐火罗、石国等军队二十多万。高仙芝则集结唐军、车师、康国、石国等军队十五六万。《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对此伇唐军人数记载为两万和三万,冷清个人觉得高仙芝为逃脱失败罪责,向大唐朝廷隐瞒实情,大唐军队不应少于五万,加上随军的工匠杂役等,唐军总人数在七万人。

大唐联军和大食联军,在恒逻斯河进入对峙拉锯战。在摩擦战中,大食联军中的几百名石国人,向唐军投降了,高仙芝把他们编入大唐联军的石国军队。双方对峙了四十多天后,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吃紧,都无力长期对峙消耗下去。双方谈判决定,进行一场决战以决定胜负。

751年8月下旬的一天,高仙芝把唐军重装步兵,布置在阵营的中路;把唐军骑兵部署在阵营左翼;把康国、石国军队部署在阵营的右翼;把自己的中军配置在后面。战斗打响后,阿拔斯军队几轮冲锋没有奏效。到中午十分,双方大战正酣时,右翼石国军队中的卧底开始大呼:“大唐败了”,唐军阵营大乱。

高仙芝指挥中军对卧底进行弹压,弹压之初起了一些作用,也杀了一批石国人。到了下午的时候,石国人在葛逻禄的带领下,反叛了大唐联军,并且向大唐步兵发动进攻,这让大唐军队腹背受敌了。也就在这个时候,主将高仙芝的作战意志彻底崩溃了,高仙芝率一万多后翼中军脱离了战场。

高仙芝的逃跑,导致唐军群龙无首,大唐联军只好就地投降。阿拉伯人的记载说:“恒逻斯战役,俘虏大唐17万多人”,这个数字显然夸张有水分。中国史书记载说,唐军损失两万人,显然高仙芝隐瞒了实情。冷清先生认为,大唐联军中唐军7万,西域各国军队大约七八万人,被俘虏的唐军5万,西域各国军5万,这个数字可能更接近事实。

恒逻斯战役对世界的影响,由于被浮的唐军中有大量的工匠杂役,中国的造纸术、冶炼技术、工程技术,都被阿拉伯人掌握了。中国的抛石机制作技术,被阿拉伯人掌握后,发展出超大型抛石机,就是后来的“回回炮”。造纸术被阿拉伯人掌握后,极大地推动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后来又传播到欧洲,推动了基督教文化的发展。

恒逻斯战役对中国大唐的影响:恒逻斯战役失败,并没有损伤大唐的元气。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仍然存在,郭子仪的庸凉兵还有六七万,哥舒翰的塞北兵尚有七万,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手中的唐军和胡兵不下二十万。假如,唐玄宗将高仙芝斩首,任命郭子仪为安西都护府总管,安禄山为副总管,以郭子仪六七万唐军为主力,再调七八万安禄山胡兵,二次出征恒逻斯,西域局势可定,也避免安禄山闲的无事而造反。

恒逻斯战役时期,唐玄宗由于迷恋杨贵妃,沉迷于酒色变得昏聩。高仙芝逃回来以后,向朝廷谎报军情隐瞒事实,唐玄宗没有严厉处罚高仙芝。赏罚的不分明,引起大唐军队的不满,几万唐军的家属也非常愤怒。安禄山心生叛逆,蒙骗唐玄宗信任,四年后的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国力衰弱,安史之乱后,大唐再也无力西进,808年,安西都护府彻底失去了。


冷清先生

如果番兵不背叛,高仙芝能战胜大食军队。


怛罗斯之战:唐军主将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安西都护府精锐步骑2万人,友军:拔那汉部和葛逻禄部骑兵一万人。军事装备:普通士兵装备马槊和横刀,前锋军队装备的是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士兵装备普通弓箭,单弓弩(射程240米,)三人一组的伏远弩射程450米。马车拉载的车弩,(也叫床弩。以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矢道放一支巨箭,长三尺五寸,粗5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诸箭一齐发射,城中目标无不摧毁,连木制楼房的梁柱都能给折断。主要野战阵法:“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持陌刀,严格训练,体质健壮,凶悍无比的步兵,接着是步骑兵配合突击,后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十分可怕,列阵时犹如一面铁墙,近距离肉博战时威力不减,杀伤力十分惊人,李嗣业便是一名善使陌刀的高手,万人难敌的猛将。唐军的铠甲,是比魏晋具装铠重量轻,防御力强的唐十三铠。

大食军队:主将:阿拉伯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军队:大食骑兵部队精锐中的精锐呼罗珊轻骑兵和少量重骑兵4万人。盟军:大食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所有国家的10万到15万人。军事装备: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大马士革弯刀,士兵配备普通弓箭。轻装铠甲,野战阵法:长予配盾牌。

唐军失败的原因:战斗持续了5天,双方仍不不胜负,就在第五天傍晚激战,两军相持不下关键时刻,突然叛变的葛罗禄部从背后包围了唐军步兵,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唐军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持,顿时阵角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轻重骑兵突击唐军帅营,连日征战的唐再也支持不住,开始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善战的高仙芝不甘心,还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段秀实等人劝说下,高仙芝带领残兵返回安西。这一战虽然唐军战败,但杀敌近八万人。虽然大食军队胜出,但也被凶悍骁勇善战的唐军吓破了胆,面对己经溃散的唐军,大食军队却没敢出去军队去追击,足可见:当时大食军队也是惨胜,大食军队也是遭受重创,也是没有能力再追击溃逃的唐军。

如果番兵不叛变唐军能战胜大食军队的依据

一:开元年间,由于唐朝国力空前强大强盛,有了雄厚的财力做后盾,唐朝的军队战斗力和军备发展水平达到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空前水平,软实力,硬实力方面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达到了巅峰。这也是唐朝能得到全世界认可的主要原因。而安西都护军可以说唐军王牌中的王牌,其战斗力的彪悍与凶猛,使仅仅2万4千人的安西都护军可以说是让整个西域无不胆寒色变,谁敢与其争锋必遭唐军攻灭。而居功至伟之人就是安西都护府节度使高仙芝。而说到高仙芝,就不能不说说在高仙芝手下任朝散大夫,专门负责四镇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宜的封常清,封常清在杀被高仙芝视为兄弟的乳母之子,违规郎将郑德诠时,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知道消息后,嚎啕大哭赶来都没有救下郑德诠。虽然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不肯善罢甘休,高仙芝自己本人心中也万分难过,但他明白封常清为公不为私,从此以后,在治军苛严,执法公正的封常清面前就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封常清又杀了军中两员犯罪大将,从此军中,再也没有有胆敢以身试法,违反军纪的官兵。正是因为封常清的严格的治军方式,把安西都护军千锤百炼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胜军。可以说将:兵贵精不贵多,将贵谋不贵勇用来比喻高仙芝带领的军队是最恰到好处。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同为大唐玄宗朝的著名将领,新旧唐书中都将二人与哥舒翰列于一篇做传。令人希嘘遗憾的是英雄惜英雄,同甘苦共患难,肝胆相照的二人虽然没有同年同月同日生,却差不多时间被玄宗下诏杀死于潼关。

二:唐朝的步兵与中国历史上其它封建王朝步兵有着与众不同的区别:当时的唐军无论在平时,还是野战行军时不管步骑兵都有私马相随,这种做法的益处多,主要有以下三点,一:野战行军时不但能节省步兵体力消耗,还能保持住步兵饱满旺盛的战斗激情,能在到达战场或突然遭遇敌人的情况下,使战斗力毫发无损的立刻投入战斗,这也是行军三个月,唐军能深入大食境内700余里突然遭遇敌人依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封建王朝做到这点,一:汉朝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做战。二就是安史之乱前的唐王朝。因古代时的马匹相当于今天的汽车,火车之类的运输工具,这种黄金铺路,人马做墙的作战方式,没有超级雄厚的国力做支撑,根本是办不到的。二:行军能得到速度的保证:军队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战场,绝对不会有贻误战机或是丧失战机的不利情况发生。三:后勤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不会出现因为后勤补给不足,影响战斗进程情况的发生。有着丰富高原做战经验的高仙芝事先对这次战役进行了充分的布局与谋划,可谓做到了兵精粮足,如果不发生意外,有充分胜算的把握。

高仙芝的高原作战法为什么能得到极高的赞誉:一千多年后,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在帕米尔高原(唐代的葱岭)实地勘察了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后,大为感慨的评论: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如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感叹: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拨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翻越的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多少倍。令我们自豪的是,这一切看似无法完成的举动,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骁勇善战的唐军将士做到了。

历史总是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如果高仙芝不在西域民族政策问题上,因为贪婪问题,犯下让唐朝在西域威望尽失的极为严重错误,让属国对唐朝产生隔阂与猜忌。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一定会有忠于唐朝的属国出兵来牵制,或者是出兵攻击安禄山的。这样让腹背受敌,有所顾忌的安禄山,迫于战略方面的压力,不能全部纵兵攻打唐朝。如果这样,不仅会减轻唐军在平叛战场上的军事压力,更会减轻唐朝所受损失程度。使做为大有为之君的唐玄宗,不可能仅凭宦官边令诚一面之词冒然杀掉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位优秀的军事帅才,做出自毁长城的一念之差。也许在叛军嚣张气焰下,被孤立无援因素所困扰的玄宗,开始恼羞成怒高仙芝所犯下的重大战略错误,使这种掺杂其中恼恨因素,让玄宗犯下了对平叛不利的错误战略决定,从而改写了大唐帝国的历史宿命与进程。


相忘江湖71941665

怛罗斯之战中的胜负手关键并不是葛逻禄骑兵的叛变。

怛罗斯之战前阿拉伯和河中土著关系紧张

在怛罗斯战役的前夕,虽然发生过高仙芝无故滥杀石国人的事情,但相比之下,河中大部分土著的粟特人与突厥人都更讨厌阿拉伯势力。

750年河中各国反阿拉伯大起义的时候,集中各国兵力3万人把阿拉伯驻军1.2万人包围,打死了前锋大将,前锋副将齐雅德突围而出,找米国王借了兵并连同米国军讨平布哈拉动乱。米国王反而因势大被艾布·穆斯林杀死,米国反水投唐。

所以当时河中形式对唐十分有利,河中各国是心向唐朝的。

而刚刚建立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实际上是一个与阿拉伯人关系紧张的波斯王朝。尤其在中亚地区,很多波斯人与当地土著在王朝建立初期,对留守在当地的阿拉伯人反攻倒算,基本上消灭了当地的阿拉伯团体。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阿巴斯军队实际上兵力不足。全国方面全军不过15万,主力约7万在西方和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峙,哈里发艾布·贾法尔身边只有3万人在临时首都安巴尔附近驻扎,此外开国元勋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10000人在巴士拉以北一带驻,东西呼罗珊的首都木鹿和木鹿鲁兹(小木鹿)能出动的兵力不过10000人。


唐朝军队的作战不利招致叛乱

再谈唐朝一边的情况。为了打破阿拉伯在中亚的统治,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掠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抢夺财物,并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到消息后,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战争由此爆发。

所以说,怛罗斯之战实际上是高仙芝主动挑起的。关于战斗的经过,唐朝史书说的并不详细:

举兵围怛逻斯,黑衣救至----《旧唐书》

仙芝讨大食,围怛逻斯城。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新唐书》

阿巴斯方面一样也不多:

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Abu Muslim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肇始与历史》

可见阿拉伯人的部队至少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另一部分在撒马尔罕的军营里。

唐军从记载来看,则至少分成3部分:

唐本族主力,

葛罗禄部众(游牧骑兵),

跋汗那兵众(负责后勤)。

唐军首先包围了怛逻斯城,然后阿拉伯援军到来,双方主力交战开始。唐军方面由于骑兵主要是葛罗禄部众作为游牧骑兵,并不适合作为攻城之用。所以负责包围怛逻斯城的,应当是唐军本族主力,而葛罗禄部众应当负责外围警戒,而跋汗那兵众提供人员和驼马负责后勤。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一贯以步兵为主核心和主要战斗力,仅仅在机动时候配备了马匹。

唐军因盟军叛乱而失败的记载,主要来自《资治通鉴》: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但其他记载中,并没有支持这点的具体说法: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旧唐书》

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新唐书》

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闻嗣业之声,诟曰:“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嗣业执其手谢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资治通鉴》

仙芝讨大食,围怛逻斯城。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嗣业惭,乃与秀实收散卒,复成军,还安西,请秀实为判官。----《新唐书》

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战役并非数个小时内即告结束,而是持续了至少5天。期间经历过数次战斗,按照阿拉伯人的记载,这几次都胜利了。最终葛罗禄部众眼见胜利无望,背叛唐军,投靠大食,与大食军夹攻唐军,唐军大败。

而就是这个被认为投靠了阿巴斯王朝的葛逻禄突厥部落,其实是唐军进入中亚之前,对抗穆斯林势力的主要力量。对于穆斯林势力的怨恨,远在唐朝之上。就这样都不得不判了,难道唐军真的已经占据上风了吗?


米南德王问道

本文仅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得明确唐朝和大食在怛罗斯之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各自是多少。然而,这却是这场战役最具争议的地方。虽然《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唐历》《资治通鉴》等中国史籍对唐方参战人数说法不一,但在各种说法中,普遍都认为唐朝的汉军和雇佣军(藩军)加起来至少在2万人以上。而阿拉伯一方,由于史料匮乏且零散,难以估计出兵力具体有多少,但根据现有各种说法,其应该至少在7万人以上。总而言之,唐朝和大食之间的兵力比较悬殊。所以,唐方雇佣军骑兵的叛逃,对于兵力本就处于劣势的唐军而言,必定是雪上加霜。

那么,究竟是雪还是霜成为压垮唐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呢?公约751年7月份,高仙芝正式率军围攻怛逻斯城。要知道,此时唐军“深入七百余里”,属于孤军深入。此时怛逻斯城内只有阿拉伯守军数千人,如果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唐军也许能够取胜。而且一开始高仙芝也挺顺利,唐军的步兵和骑兵并未在战场上吃过亏。直到围攻该城五天后,阿拉伯大量援军赶到。据史料记载,大约有10万援军,并以重骑兵突击唐军营地。与此同时,阿拉伯军也在撒马尔罕构筑军事要塞,加强防御。而同属唐军的葛逻禄部雇佣兵见势不妙,于是临阵倒戈,围攻唐军。于是,高仙芝在内外夹击下惨败。可以看出,在整个战役中,雇佣军的叛变无疑加速了唐军战斗力的瓦解。如果在阿拉伯重骑兵驰援的情况下,唐军雇佣军骑兵能与之一战,或许能够为唐军稳住阵脚,或许唐军不会败得那么惨,可以再寻获胜之战机。但毋庸置疑,无论是军队的人数,还是物资的补给,唐军整体上都处于劣势。在战役稍有不利且内部兵变的情况下,必然兵败如山倒。

所以,如果单单从军事的角度而言,唐军在兵力和补给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唐朝雇佣军骑兵的叛变,只能说是加速了唐军在该役中的失败。如果未曾叛变,恐怕唐军也只是不会输得那么惨,但肯定很难取胜。


国家人文历史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安西副都护高仙芝与大食(阿拉伯)人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之江布尔)一带发生激战,史称“怛罗斯之战”。此战之中,唐朝军队因为附庸力量葛逻逯人的倒戈一击而遭遇惨败,从此丧失了葱岭以西中亚的控制权。自此以后,中原王朝再也没有机会将领土拓展到中亚。那么,如果此战没有葛逻逯人的反叛,唐朝军队能够取胜吗?
图/怛罗斯之战示意图


阿拉伯弯刀的东进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当我们分析这场战争时,先分析对手的实力才能正确的进行战争假设。
武则天时期,由于武周时期的唐朝与吐蕃战争与内部动乱,导致大食入侵,且在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设下了驻军,从此开始,阿拉伯帝国在河中站稳了脚跟,阿拉伯人的扩展便逐渐成燎原之势。其后的中宗睿宗时期,大食名将屈波低率领的大食军队占领吐火罗(阿富汗北部),又将战线从乌浒河向北推进到了药杀水(锡尔河),到唐开元年间,大食已经攻占了飒秣建城(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这一中亚最大城市,驱逐了拔汗那国王(大宛),甚至一度攻陷了疏勒城(喀什),此时大唐对中亚的控制已经岌岌可危,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唐朝前期在中亚的羁縻州分布


玄宗时期,唐朝改变了对于中亚地区的通知战略,改为通过扶植西突厥突骑施部来压制阿拉伯人的扩展,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经开始向药杀水以北的碎叶地区进军,唐朝安西军方联合突骑施部落的苏禄王连续取得了对阿拉伯帝国的大胜,将阿拉伯大将穆斯棱·本·赛义德·艾尔的军队赶过药杀水,并促使一大批河中地区(乌浒河与药杀水之间地带)的小国重投大唐。这位忠心的可汗也被大食惊呼为“阿布·穆扎衣”(奔突的公牛)!然而,这一对唐朝忠心耿耿的突厥部族却遭受到唐玄宗帝王心术的对待,不仅逐渐将其当作防御大食的挡箭牌,甚至期望突骑施部落与阿拉伯人鹬蚌相争而从中取利。

图/ 突骑施时代的唐朝中亚统治


终于,突骑施在公元738年被唐朝逼反,终被剿灭。《阿拉伯在中亚的征服》一书的作者吉布正确地指出“中国人的愚蠢外交搬掉了伊斯兰入侵中亚的外部障碍”,从而为大食势力长驱东进打开了闸门。因此,怛罗斯之战虽未开打,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优劣之势已然分晓。


高仙芝:军事内行,政治外行

看完了对手,我们再看看自己这边的情况,高仙芝到任之时,葱岭之外效忠唐王朝的势力已经寥寥无几,药杀水和乌浒河流域的国家基本上全部成为了阿拉伯人的附庸。高仙芝所做的也仅仅是尽力维持现有的局势,保证已有的附属国。
但是中亚的局势在公元747年发生了一次巨变,曾经的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崩溃,河中地区的势力再次转向唐朝,这是一次唐朝趁势收复中亚的绝好时机。当时的高仙芝展现了军事上的绝佳才能,率军从海拔6000米左右帕米尔雪原急行军,大破吐蕃连云堡,降服小勃律(今天克什米尔北部),斩断了吐蕃与大食的通道,为全面恢复西域拉开了序幕。
图 /大小勃律


750年,阿拉伯中亚驻军哗变,唐朝军队兵分两路,一路走南道,打通与吐火罗地区反大食势力的联系,另一路进军碎叶,占领安西旧镇。同年,高仙芝乃兵围石国,石王穷蹙求降。高仙芝佯许,“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高仙芝这一没有政治远见的举动使得中亚诸部族受到了巨大的震恐,让那些有心归附唐朝的小国重新犹豫起来,使得唐朝重新建立的政治影响力一落千丈。公元751年,重新崛起的白衣大食如日中天,数万阿拉伯骑兵又呼啸而来。唐朝在安西的核心军力只有两万四千人(20个折冲府),军事力量的劣势十分明显。怛罗斯之战的号角还未吹响,成败基本已经注定。

图/描绘怛罗斯战前的唐代疆域图


怛罗斯之战是大唐帝国在中亚的垂死一战,此战在阿拉伯王朝发生更迭的军事契机中开始,但是唐朝军队在战前就已经基本坑尽了自己可能的队友,导致自己在西域地区的政治威信彻底丧失,与突骑施同属一族的葛逻逯人可能也是看到了唐朝的对外政策的倨傲与残忍,因而在背地里反戈一击。退一万步讲,即使高仙芝打赢了怛罗斯之战,那么后来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注定西域之地的全面放弃,葱岭之内的天山南北尚不可求,更何况大食盘踞多时的中亚呢?因此,唐朝的失败是一个必然发生的悲剧。

图/怛罗斯之战示意图
图/ 怛罗斯之战后的阿拉伯帝国


参考文献:1.薛宗正著,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修订版

2. 王明孙主编;曾贤熙著,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五编 第7册 唐代前期(618-755)对安西四镇的经营,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

历史研习社

既然是遭遇战,偶然因素往往就能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葛逻禄人武装是当时游牧于中亚东部草原的强大部落联盟,在高仙芝纠合的西征联军中,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临阵倒戈,确实是怛罗斯战役唐军败阵的关键因素。按题目假设,如果葛逻禄等中亚诸部落仆从军(注意:不是雇佣军的概念)不倒戈,怛罗斯战役的结果确实就有可能不同,因为遭遇战的结局委实难以预料。

以上是从战役角度去分析的,但如果提高到战争层面,结论就比较清晰了。当时无论是李唐王朝还是倭马亚王朝,其快速扩张的步伐已经走到极限,不但军事占领下地区的文化、宗教和社会管理都已经使得政府为之力竭,野心勃勃的吐蕃王国虎视在侧,而且双方的内部都正孕育着很大的政治危机。故此,决定了当时唐王朝对大食的战争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反之也一样,大食方面也是没有力量在当时进入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的,这也就解释了怛罗斯战役后,唐、大食都没有进一步针对对方的军事行动,该战役成了当时伊斯兰教东侵的极限标志。


史海悠游闾春晖

关于751年的 怛罗斯之战,张麻子的理解,首先:唐军和大食军不是遭遇战;

先看下历史资料:

举兵围怛逻斯,黑衣救至----《旧唐书》

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旧唐书190李嗣业传》

旧唐书为后晋人编撰,唐朝人 吴兢和韦述的记录为主,相对比欧阳修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更接近时代。

再看唐人的《通典》

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序》

黑衣大食的方面的记载,可看 阿拉伯人,伊本·阿西尔(生于1160年,相当于南宋)的《历史大全》:

拔汗那和秦军(唐朝)100千人,包围了石国,并,波西林得知,立刻派遣齐亚德·宾·萨利赫同他们作战,两军遭遇在恒逻斯坦,穆斯林军队战胜了他们,杀50千人,俘20千人,其余逃回本国。时间是伊斯兰历133年祖.尔.贾月;(公元751年)

因为伊本·阿西尔所在的黑衣大食国=阿拔斯王朝(存续于750-1258年)且《全史》被喻为中世纪伊斯兰的权威著作,因此张麻子认为 《旧唐书》+《通典》+《全史》比较可信,三本历史书记载都证明:

这是一场围城攻坚战;

地点在石国最北方的要塞 --恒罗斯(比李白出生的碎叶城更西北);

唐军从安西都护府出发需要翻越了帕米尔高原,不仅如此,安西都护府的的对手是阿拔斯王朝在呼罗珊地区的总督—波斯人---阿布·穆斯林,正是此人1年前带兵,彻底打垮了白衣大食(也就是倭马亚王朝),因此阿布的军队也代表了黑衣大食国的最高战力;

可以判断,即使高仙芝奇袭成功,攻下怛逻斯,以唐军对此战的准备和补给线来看,也不可能打算坚守,即使抓住石国王子后,也需马上撤回安西,否则也是难以逃避被包围的命运;

结论:由于此战不象是场遭遇战,因此双方准备充分与否,从战略上胜负己分,胡族骑兵的叛变或者汉族步兵的投降,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



至于此战中,宋人编撰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张麻子将另行分析!谢谢围观!


长亭晚茶叶

我看到有人说唐朝兵弱的说法,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怛罗斯之战的那支安西军猛将如云,被称为“山地之王”!高仙芝自己本来就是屡战屡胜的猛将,加上虢国公 李嗣业、扶风郡王 马麟、张掖郡王 段秀实、昌化郡王 白孝德以及高仙芝的老搭档——封常清,正是因为兵精将猛才让高仙芝信心十足。尤其是李嗣业更是猛将中的猛将!还唐军战斗力弱。高仙芝本来准备重征黑衣大食,正是因为安史之乱而中断。安史之乱让唐朝彻底衰败,安西成为飞地,也就失去了对中亚的掌控。另外安禄山联军虽然有内讧,勤王联军也从来都是各为利益,没有齐心过,更没有统一指挥过,这在战争上是什么概念你知道吗?同时安禄山手中握着的可是唐朝的精锐。何来你所说的唐朝兵弱一说!唐朝不到五十万军队在哪个朝代来说都不多,可是战斗力却惊人,完全仰赖少而精!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能苟延残喘那么久都是奇迹。所以根本不存在那些人所说的唐朝兵弱一说。


夜王

估计够呛。

怛罗斯之战,是公元7世纪两大东方强国的一次死磕,正处于天宝盛世的唐王朝想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大食则意图掌控整个中亚,750年,唐军蹂躏大食罩着的石国,成为了这一战役的导火索,两军相峙于怛罗斯掐架,最终唐军失败。

怛罗斯之战是场硬碰硬的战役,一方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阿拉伯军,另一方是装备精良战术有方后台强硬的唐军,从前五天的战斗数据中就能看出,双方打得十分胶着、难分胜负。

战争的转折点在于唐朝的雇佣军骑兵叛变,导致唐军阵型溃散,首尾难相顾,硬是被大食重骑兵分组击破,溃散而逃。

有人将此战的失败归结于雇佣军的叛变,笔者觉得还不充分。

不得不承认高仙芝率领的唐军精锐战力爆表,这只部队的实力在数场西域硬仗当中都得到了彰显,按理说过度依赖骑兵的大食军队很难攻克唐军铜墙铁壁般的战斗阵型,但实事求是的讲,在怛罗斯之战中,胜利的天平一开始就是倾向大食的。

首先,唐军纵然战力超群,然而长途行军、舟车劳顿,翻越高寒缺氧的帕米尔高原,唐军在投入战斗之前就已疲惫不堪,面对带有宗教狂热的阿拉伯战士,又即刻陷入鏖战,军心士气怕是早已凌乱涣散。

其次,地利、人和在这场战斗中的意义也不容小觑。高仙芝刚带唐军残暴蹂躏了人家阿拉伯的属国,阿拉伯人看在眼里,恨在心上,集结了数倍于唐军的精锐虎狼,在自己家门口收拾一支不熟民风地形的困顿之师,胜算不只是多了一层。

最后,我们看唐军依仗的强劲后方,不可一世的唐王朝。外出征战想要取胜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闪电突击,一举歼灭;二是补给充足,鏖战而胜。怛罗斯之战想要取胜显然属于后者。而此时唐玄宗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唐朝内政逐日混乱,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补给线不够强壮,唐军在这场战役中耗不起。

军马乏困、异乡征战、补给匮乏,纵然有高仙芝那样的奇才将领和先进的阵法装备,面对强悍势众的大食军队,唐军的失败是一个相对大概率的事件。雇佣骑兵的叛变又加速了失败的进程而已。


达瓦里希

战术上打不赢的,最理想的结果也是唐军且战且退,退出战场。有人说平手?我个人认为也不可能。唐军的补给线是比当年汉朝貮师将军李广里更远的地方,二貮师将军李广利出征的长度有多长呢?大致与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出征是一个长度。各位看官想一想,这么长的补给线,又是高原地区,本土到来的补给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而就地征粮又已经被坚壁清野,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想要持久战根本不可能。唐军就像是当时阿拉曼战役的德国军队,单兵素质,装备的确占优势,但是输在了人员数量,后勤上。所以怎么可能打赢呢。

再看看战略上,假设唐军且战且退,退出了与阿拉伯地区中亚的角逐,阿拉伯也必定会元气大伤导致内部崩溃以及民众起义,毕竟在这场战争之后大食帝国的民族起义和分裂在史料中是记载的,阿拉伯也不可能控制中亚地区,因此会导致真空。可是这个时候大家再想一想,阿拉伯控制中亚的路途可要比唐容易的多啊,一但阿拉伯内乱结束,必定会控制这里的效果,建立起控制制度。而天宝十年之后的唐帝国,即将到来的安史之乱会将安西都护府的精兵都调往平叛,所以唐朝也会自然退出角逐。

综上所述,唐一定不会胜利,很有可能会体面的退出中亚地区的角逐,最后让中亚缓慢的成为阿拉伯的附庸。当然问者如果再加上没有安史之乱的因素的话,那安西都护府必定会长时期控制中亚,阿拉伯也必定会继续向中亚扩张,到时候就怕是一场长期的帝国碰撞了。至于胜负,还真不好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