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加中藥治頸性眩暈醫案

患者因素體腎陰虧虛,陰液不能上承,致使心火偏亢,失於下降,出現“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證,周澤緒採用針藥並用之法以達滋陰清熱、寧心安神的目的。

醫案

何某某,女,55歲,房地產公司會計,重慶市南岸區人。2013年9月15日初診。

針灸加中藥治頸性眩暈醫案

接診專家周澤緒:刻診:現患者頸項強痛不適,體位改變時眩暈尤為明顯,兼見心悸、不寐、煩躁、腰膝痠軟、口乾欲飲、食少納差、小便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與治則:辨證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辨病為“眩暈”,治以“滋陰清熱、養心安神”,針藥並施。

選穴:針刺取穴以局部取穴與辨證取穴相結合,取百會、風池、風府、腎俞、太溪、神門、太沖穴,每日1次;溫針灸百會穴、風池穴各2壯,每日1次。

中藥處方:生地15g,玄參12g,麥冬12g,天冬12g,當歸12g,丹參10g,黨參15g,茯苓15g,酸棗仁12g,柏子仁12g,五味子12g,遠志12g,夜交藤20g,桔梗10g,5劑,水煎,取汁,分早中晚三次服,日1劑。

方解:方中以生地為君,能滋陰養血、補腎養心,以清熱安神;臣以玄參滋陰潤燥降火,以制虛火上炎;天冬、麥冬甘寒滋陰以清虛火;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益智益脾;當歸補血潤燥安神;五味子益氣斂陰生津、寧心安神;茯神、遠志既養心安神,又交通心腎;佐以丹參益氣清心、補血活血,使補而不滯,清鬱熱而除心煩;夜交藤以養心安神以治其標;桔梗為使藥,載藥上行,引入心經,又不使諸藥速下。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清熱、養心安神,標本兼治之功。

二診(2013年9月20日)

選穴:針刺在原有穴位基礎上加三陰交、照海、內關穴。

中藥處方:熟地20g,山茱萸l5g,山藥30g,澤瀉10g,茯苓15g,丹皮12g,知母6g,黃柏6g,酸棗仁12g,五味子12g,遠志12g,10劑,水煎,取汁,分早中晚三次服,日1劑。

三診(2013年9月30日)

患者頸項強痛及眩暈症狀消失,睡眠明顯改善,大約能入睡6~7小時,心悸、煩躁、精神疲憊、食少納差明顯減輕,耳鳴、腰膝痠軟、夜間手足心熱、盜汗、夜間口乾症狀明顯改善,後開10副中藥鞏固病情。隨訪半年未復發。

醫案解讀:患者因素體腎陰虧虛,陰液不能上承,致使心火偏亢,失於下降,出現“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證,周澤緒採用針藥並用之法以達滋陰清熱、寧心安神的目的。

針刺百會、風池、風府穴可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通督定癇,並施以溫針灸,其針感及溫熱之力可以通過毫針直達椎動脈及其周圍組織,促進炎症的吸收,緩解軟組織對椎動脈的壓迫,解除椎動脈的痙攣,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以消除眩暈症狀。針刺腎俞、太溪,用捻轉補法可達補腎填精、滋陰清熱的作用,針刺神門、太沖穴用捻轉瀉法,可達瀉心火、平肝陽的作用;再配合天王補心湯,以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