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清末,济南人里出了个清官武震

往事|清末,济南人里出了个清官武震

作者 | 武存中

清末,吏治腐败,官场黑暗,一片乌烟瘴气。但有一位济南籍官吏,却能一身正气,不畏权势,不畏洋人,为济南地方志编修者所尊崇,为子孙后代做楷模。他就是武震。

武震, 字峙东, 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曾祖武兴德,约在乾隆初年自山西洪洞迁至山东历城。父武玉麟,早年失怙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但自幼聪慧,七岁能文, 十六岁为生员, 咸丰八年(1858)中举,同治元年(1862)考充内阁中书,进京从政。同治四年(1865)成进士,到吏部文选司学习,等待“铨选”,后被选授四川巫山知县。

往事|清末,济南人里出了个清官武震

莫理循拍摄的清末济南府

巫山地处偏远,民穷地薄。《续修历城县志》载:“巫邑地瘠民贫,士风浇薄,俗健讼,案牍辄盈尺。震教养兼施,巫民渐化。”巫山地冲巫峡,有坪龙坝,滩流湍急,经常有船在此倾覆。他带人实地考察,组织民众开凿其外口,治理险滩,自此民众行船得保无虞。

随后,武震接受了一项重大任务——为北京天坛采伐建造望灯杆所需的木材。望灯杆在天坛圜丘外,是皇帝祭天时挂灯笼用的。因皇帝祭天要在每年冬至日出前七刻,此时尚在漆黑的冬夜,必然需要照亮,同时也要让全城百姓得知皇帝祭天,灯笼必要挂得高。望灯杆九丈九尺,上悬巨大灯笼,高逾2米,周长4米多,大可容人。所用蜡烛长四尺,粗一尺,可燃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天坛望灯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最初仅一根,明崇祯年间增至三根。1914 年袁世凯祭天时拆掉两根,现仅余一根。望灯杆的木材要用“桢楠”,也叫做“皇木”,即皇家独用之木,非常坚硬耐用。据史料记载,自明朝嘉靖年间一直到清朝末年,几乎每年均需采办“皇木”。木材既然如此坚硬耐用,何须年年采办?原来望灯杆很高,挂的灯笼很大,需用铁箍箍成,经常遭受雷击,所以也就经常需要采办木材了。武震接手这一任务后,历尽艰辛,用时6 年,将“皇木”运到北京。慈禧太后亲书“庆”字赏赐,“授二品衔,以道员候补”。(孙葆田撰《墓志铭》)现在我们参观天坛时不会想到,现存唯一一根望灯杆,却是一位济南籍官吏留下的。

光绪七年(1881),得授湖北盐法武昌道,不久调补汉黄德道,负责监督江汉关税务。他曾经两任汉黄德道道台,两任湖北按察使,前后11 年。在任期间,他捐出自己的“养廉银”,并筹措税款,以官府名义制作巨舟,方便民众渡江与商贾往来。还组建“水勇”数百人,在汉口诸地分驻防救,救火救灾,民众深感其德。

在担任按察使的时候,湖北的“子贝渊”即洪湖地区,经常溃堤,溃堤之后需重新改筑,但许多官员模棱两可,不置可否。他对此异常气愤,张贴告示,督促巡抚、总督以及府县官员实地勘察,寻找一劳永逸的办法。当时湖北汉口一带一些地方官根本不关心民间疾苦,大量的案件积压。对此武震深恶痛绝,他发出“通饬”(即通令),责令那些地方官“亟应通饬到该州府,转饬各州县,遵照。务将未结各案,作速传集人证,一律审明断结,以清积牍,如阳奉阴违,仍有久延不结之案,本署惟有按照新章程,决不敢宽!”(见《赐庆堂文稿》)他对普通民众充满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的腐败作风感到深深的困惑,在《通饬》中不禁发问道:“几日之本署司,即往昔之穷百姓,吾不知同寅诸君,昔日未为官时,亦是百姓与否?”

往事|清末,济南人里出了个清官武震

清末的趵突泉

光绪十年(1884)冬天,武震再任汉黄德道道台。到任之初,就因为安陆县人三毁洋房的教案与英国领事阿里巴什德屡次交锋,对洋人和总督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续修历城县志》记载:“调汉黄德道,适有教案,英人要挟百般,震援例争之,辩驳数旬,几为大府弹劾,卒不为动。”他的气节得到当时正直官吏的由衷赞叹,清末名将彭玉麟“巡阅长江至汉口,闻其事,以为有胆有识,曰:‘是真不愧监司也’。”(孙葆田撰《墓志铭》)

事后,武震无意官场,递交辞呈,终因总督再三挽留,至光绪十六年(1890)才辞官回到济南。

武震回到济南后,倡立“历城文社”,奖掖后进,为济南的文化和教育贡献力量。他还关心济南的围棋事业,在家中建立棋社,培养围棋人才。光绪年间,围棋国手周小松北上入京时,路经山东,曾被他留住,两人合编《新旧弈谱汇选》,收录清代前期和当时的棋局。光绪年间,山东连年被水,黄河下游大部遭受水灾,他将家中除住宅之外的几乎所有财产捐献出来,赈灾救民,“山东河灾,捐资助赈,前后累巨万”。(孙葆田撰《墓志铭》)同时,他给早年的同僚、时任招商局总办的徐雨之(我国民族工业的创始人)去信,请他在上海为山东受灾民众募捐。光绪十九年(1893),武震去世,时年61 岁。

武震有《赐庆堂文稿》和《赐庆堂诗稿》存世,2007 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收录。

往事|清末,济南人里出了个清官武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