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什么用头巾把脑袋包那么严实?

人海孤鸿53491501

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组成的,世界上最为多元化的国家。


印度的宗教有印度教、耆那教、基督教、佛教、袄教、还有锡克教等等。


占印度人口最多的印度教人不包头,包头的是在印度有2000多万人口的锡克教徒,还有穆斯林女人。



相传锡克教徒包头起源于穆斯林统治印度时期,当时统治者规定只允许穆斯林人可以包头,其它印度人不允许。这样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宗族与被征服者的不同。


而剽悍尚武的锡克人,历来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锡克人的民族习惯,一直被沿袭下来。



现在穆斯林人男子已不再包头,但锡克男人却一定要包。


如果有人要他们摘下头巾,会触怒他们,那是对他们的侮辱和挑战。正所谓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


锡克人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区,主要是旁遮普邦,锡克教徒一词源自梵语,是“弟子”、“学生”的意思。


锡克族人最显著特征身材高大魁梧,蓄须、包头,自尊心强、倔强高傲、酷爱参军,尚武传统,作战骁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成年的男教徒留长发、蓄胡须、带铁手镯,配短剑、穿短裤,但禁烟禁酒。


虽允许吃肉,但禁止屠宰牲畜的肉食。


他们信奉真神,而且严格信仰一神论,他们认为神是唯一的、全智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公证而仁慈。



锡克族很多信念和重视忠义的东方人比较接近,他们心气很高,对自己要求也很高。


他们终生不剪头发,但为了行动方便,将头发用布围起,绕成一个“大磨盘”的头包。包头的头巾的色泽没有定律,随个人喜好。


但他们晚上休息时,也会时常将包头打开清洗头发。


据说锡克教徒有人的头巾长645米,重45公斤,花16年时间制成,要用6小时才能包好。


这是多么繁琐的事情?他们不怕重,不怕累,为这个包头感到满满的骄傲。可见包头的习俗和吃饭一样,成了锡克教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有书共读

包头巾的是印度的锡克人(英文:Sikh),信仰锡克教,这一群体在印度人口大概有2700万,人数不算多,但确实印度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醒目的存在。

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后期的印度,由 古鲁·那纳克在旁遮普地区(锡克人的主要聚居区)创立,核心教义是提倡人人平等有爱,强调现实,反对印度教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裹头巾就是锡克教徒的典型特征,教义对头巾色泽无定规,随个人喜好,或按衣服穿着的颜色搭配。锡克教徒戴“头巾帽”(turban)缘于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时期确立的“五K”教规:留长发Keshdhai(终生不剪的头发,象征神圣)戴头巾帽、Kangha木梳或象牙梳子(时时确保发型整洁,象征清洁)、及膝内裤Kachha(提醒锡克教徒切忌邪念,象征警觉)、铁手镯Kara(由古鲁(Guru,即宗教领袖赠与的,通常戴在右手上,警惕不要为非作歹,象征决心)和Kirpan小配刀(用来自卫也象征战斗的勇气)。在锡克人看来,头发是神赐予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好好保存。

从十代祖师之后,锡克人受洗入教后男子在姓名后加“辛格”,意思为狮子,象征着虔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女性则在名字后加“考尔”,意思是公主。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有那么多“辛格”,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就是其中之一,其经典形象是头上包着一条蓝色头巾出现。

(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

锡克人之所以在印度社会中成百个群体中引人瞩目,也和其外表和民族性格分不开,锡克人一般身材高大魁梧,皮肤多白皙,自尊心强,能征善战,尚武传统悠久,不少在海外的锡克教徒还加入了所在国的军队。

(一名锡克裔的陆军上尉)


北海图

锡克族人是南亚印度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部分人分布在北方邦、拉贾斯坦邦、查谟和克什米尔(印占区)、马哈拉斯特拉邦、中央邦、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另有部分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伊朗、阿富汗斯坦、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斐济。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但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其文字用锡克师尊创制的古鲁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原信印度教。自15世纪末叶旁遮普高僧那纳克师尊创立锡克教以后,才出现锡克人之称。现代锡克人男人都蓄发、挽髻、插梳、戴臂镯、佩匕首、穿围裤、留大胡子、缠头布。青年人尤爱将头巾缠成船形。

印度男人大都身体壮实,皮肤黝黑,两眼炯炯有神,留着各有特色的胡子。我们看到的印度男人很多是包着头巾的。头巾有白色的、彩色的,有的缠得比较简单,有的则十分讲究;有的比较轻巧,有的则很大很重。印度男人为什么要缠着重重的头巾?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印度人认为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要加以保护,而且印度天气热,为了防止头部晒伤,包上了头巾。所以拉贾斯坦邦的男人多数是包头巾的,因为这是沙漠地区。在一般印度人心目中,头是不能摸的。小孩的头被摸会被认为不吉利,大人的头被摸被认为是受到侵犯。另一情况是出于宗教方面的规定,这在锡克人来说尤为明显。据传,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就是莫卧儿时代),规定只有穆斯林能够包头巾,印度人不许包。勇敢自尊的锡克人为了表示抗议,号召所有的锡克男人全部必须包头巾。这种习俗沿袭下来,成为锡克人的民族习惯。现在一般印度人对包头巾已经没有严格的规定,但锡克男人一定要包头巾。不但要包头巾,锡克男人从出生以后,头发、胡子都不能剪,头发不能露出来被外人看到。如果要他们摘下头巾,就会被视为对他们的侮辱和挑衅。

在印度生活,人们时刻要和乞丐打交道。在印度的乞丐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要饭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同其它工作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锡克人里没有乞丐。锡克人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认为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应该铲除。所以,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

锡克教反对偶像崇拜,和烦琐的祭祀仪式。寺庙里不供奉任何神,只供奉圣典。锡克教反对种姓制度,呼吁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不是主张人们逃避社会,而是要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劳动。锡克教有4项严格教规:禁止吸烟;婚姻神圣,一夫一妻;不拜偶像;终身遵守5K。

印度男人的头巾长达几米,从头巾的不同包法上可以看出他的宗教和地域。如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头巾就有明显的不同。印度教徒缠头巾比较灵活,不愿意缠也可以随时摘下来。而锡克教徒缠头是强制性的。一般印度教徒的头巾是用一条长约3米的布,缠法比较简单。按照传统,在结婚等喜庆时刻男人要包头巾,新郎包白色或红色的,而亲朋好友包粉色的。在一些节日中也要包,总之包头布是印度很多民族的传统装扮习俗,日常生活和节日都可以包。而锡克男人的头巾比较长,色彩也比较艳丽。不过,用什么色彩的布来做头巾似乎没有什么等级的规定,看自己的喜欢。有的将头巾颜色和服装的颜色配称起来,成为服饰的一个元素。





铁男春秋

印度的种族、宗教、语言之复杂是世所罕见,是世界上最为多元化的国家,你所看到的大部分印度人都不包头。

占印度人口比第一的印度教徒不包头



占印度人口比第二的穆斯林中男性不包头,女性带头巾



人口四百多万的耆那教徒不包头



其他诸如基督徒、佛教徒、祆教徒、无神论者等都不包头

包头的是人口2000多万的锡克教徒,主体是锡克人。



锡克人

锡克人(其他称呼:锡克教徒、锡克教信徒,Sikh)指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在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美国也有少量分布。“Sikh”(锡克教徒)一词源自梵语“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学生”。

锡克教是15世纪在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运动(梵天信仰)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锡克教教祖古鲁那纳克为了让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亲如一家而兼收两教创立了锡克教~一种信仰轮回转世的一神教

锡克教徒的显著特征为裹头巾,头巾色泽无定规,随个人喜好,或按衣服穿着的颜色搭配;留长发、蓄胡须,带铁手镯、配短剑,穿短裤。另外禁烟禁酒,饮食方面没有什么严格的禁忌,锡克教虽然允许吃肉,但禁止吃(Halal)即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牲畜的肉食。

根据锡克教教义的规定,锡克教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锡克教徒尊崇祖师“古鲁”(即“师尊”之意,Guru),共有10位。锡克教的经文《古鲁·格兰特·沙希卜》(Guru Granth Sahib)被锡克教徒奉为第11位古鲁——即永远活着的师尊。

大部分锡克人居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从中文表述上,这个群体主要有锡克人、锡克教徒二种称谓。但“锡克人”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称谓,侧重于从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对这个群体的分类,而“锡克教徒”则单纯从宗教信仰对这一群体的分类。

锡克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当年锡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个分支,后来在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锡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词,意为“雄狮”,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着包头蓄发传统的锡克男子真有一股雄狮的派头。据说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有意思的是,现在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头,而锡克人却执著如故。

  包什么颜色的头布,锡克人一般没有强求,因人喜好而异。不少讲究的锡克人很会通盘考虑,往往将包头布与身上的服饰有机搭配起来:穿牛仔裤休闲装时用一种颜色,穿西服时换另外一种。由于印度政府充分尊重锡克教徒包头的习惯,因此锡克男人骑摩托车可以不戴头盔,参军也不用戴制式军帽,只要在包头布上别上军徽就行。

在印度,身材最高大的是锡克人,公认长相最美丽的也是锡克人。高高的鼻梁和白皙的皮肤让很多锡克少女在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而包头、蓄须,再加上高大魁梧的身材,则是锡克族男子的典型标志。

不同于印度教徒,锡克人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在大英帝国时期大量加入英军征战四方,在英国殖民地及租界为英国效力,比如上海滩巡捕房的锡克人巡捕,由于醒目的包头形象被戏称为红头阿三,给人一种印象好像印度人都包头,事实并不是这样,现在交通发达信息交流方便,我们见识到的大部分印度人明显不是这个形象。


灭法者

瞎谈,谁不知道印度是全世界最热的,他们的寿命平均才38岁,每年的高温至少死几十万人,他们如果是春夏是没用煮饭,用太阳就把饭搞好,如果一天把衣服脱光,明天一层层人皮脱下来,他们包着头是防止脱皮,他们还有一件东西非常好包在头上,你们猜是什么东西。所以印度一直要包着头。


李尊强1

包头本来是伊斯兰教人独有的,参考阿拉丁神灯里苏丹国王的造型。但是伊斯兰入侵印度时禁止印度别的宗教学他们的包头。印度唯一有血性的民族—锡克族不爽伊斯兰教的人在印度太嚣张,想到的抗议方式就是:你不让我干嘛我偏要干,你不让我和你们造型一样我偏要包个头。然后印度伊斯兰教的人搞不过他们,又被他们恶心到了,就放弃包头,导致印度只有锡克教的人包头了。


83552274

謝邀。

1、不是所有印度人都头巾把脑袋包的那么严实。仅限于印度的锡克教徒。

2丶印度的锡克人,是以宗教信仰而形成的民族。该种族为白种人,应为雅利安人刹帝利低层种姓或吠舍种姓的后裔。大多数住印度的东北部的旁遮普邦,人口3000万左右。锡克教创立于15世纪。教规要求,教徒终生不得剃发。要留长发丶蓄胡须丶带铁手镯丶佩短剑丶穿短裤丶禁烟酒。长发很不方便,盘在头上,外面用布缠裹。头巾不限颜色,包的越高越好。

3丶锡克人民族性格勇敢善战。男人要练习盖挞武术,
名字后面要加上“辛格”,意为雄狮。女子要用考尔称号,意为母狮。英国人统治期间,雇佣锡克人组成锡克兵团,作为作战的突击部队。旧中国上海英租界中的头上裹着红色包布巡捕,人称“红头阿三”的,即为锡克人。









赵凡丁201

印度人为什么吧脑袋包的那么严实,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在印度人认为头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部位,要加以保护,而且印度人不允许比如人摸他们的头,他们认为这样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厄运或者疾病。

另一个说法是,在古代穆斯林统治印度时期,规定只有穆斯林可以包头巾,印度其他种族不得包头巾,但是勇敢骄傲的锡克人对此极为不满,锡克人包上头巾并进行示威,后来穆斯林人放弃了包头巾的传统,锡克人却保留了下来,现在在印度包头巾的人主要是锡克人, 不但如此锡克男人从出生以后,头发、胡子都不能剪,头发不能露出来被外人看到。如果要他们摘下头巾,就会被视为对他们的侮辱和挑衅。

另外在印度教徒也是会缠头的,但是不会像锡克人那么绝对,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包也可以不包。而且包头的手法也很简单,头巾最长不会超过三米。不过印度教徒在结婚等喜庆日子是一定要包头的,新郎用白色或者红色的头巾,宾客用粉色的头巾。锡克人的包头就会比较复杂,颜色是多样不过所使用的颜色也是有等级划分的,他们也会在头巾上加上一些饰品,或者在头巾颜色的上选着一些和衣服搭配的颜色。


一起读书会

看了众多回答,大多说是锡克族。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有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应当与其国家或地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在中东地区工作过五年时间。我也把头包的很严实。我的同伴们也把头包的很严实,不单是头,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还要戴上墨镜才出门。

中东地区的阳光很毒,把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就犹如针扎一般。我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曾经有一位同事嫌戴帽子捂的慌,结果几个月后头皮被晒出病来:皮肤溃烂,落下病根,到现在有十年了,还没治好。有的人不戴手套,或脖子等处裸露在阳光下,时间久了,必定会有皮肤病产生。

印度地区的气候同中东地区差不多,所以说,裹头的产生是因为气候的问题。以下发几张在中东地区拍的照片。纯手机拍照,无任何后期加工。

这是中午时拍的。



这是早上拍的


再发一张沙尘暴时的照片
这是傍晚时分拍的

清晰度高么?为什么?就因为阳光太强。


mimang830

因为印度人向来不爱洗澡,头发会散发出臭味,这种味道也直接引起昆虫的喜爱,显得邋邋遢遢的,为了不影响日常生活,他们通常会用一块布把头包起来,1.能防止味道溢出,2.能防止各类蚊虫叮咬,3.最主要还是他们同时认为很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