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驚現明代空白期 “大明天順年制”御窯瓷器

江西驚現明代空白期 “大明天順年制”御窯瓷器暨宋代青花鬼谷下山瓷尊

“空白期”又稱“ 黑暗期”,在景德鎮瓷器歷史中泛指明代正統、景泰、天(1436—1464 年)。這段時間,因為沒有發現其中任何三朝時期帶官窯年款的瓷器存世,因而稱作“空白期” 和“黑三代”。

通過網上搜索,關於“空白期”青花瓷器的文章也是寥寥無幾,所述內容也大都是臆想出來的,沒有任何說服力的文字證明。眾所周知,景德鎮珠山御窯遺址(湖田窯遺址)國家和省、市考古隊花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經歷了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從明代洪武到清朝各代除“空白期”外都有御窯瓷器瓷片的發現,唯獨“空白期”隻字未見,那麼“空白期”到底有沒有生產御窯瓷器呢?答案是:有的。正統三年(1438年)曾禁止民窯燒造和官窯器式樣相同的青花瓷器;正統十二年(1447年)又有不準民窯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年)有減饒州歲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記載;天順元年(1457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鎮督燒瓷器;天順三年(1459年)又有將原定燒造13.3萬餘件的瓷器準減8萬的命令。從上述文獻記載看,這段時期不論官、民窯器都曾有燒造。但傳世品中至今未見一件署年款的官窯瓷器,網絡上說“所見瓷器均為民窯所燒”也亳無證據。那麼,御窯遺址的“空白期”怎麼又不見蹤影?原來另有答案。

江西驚現明代空白期 “大明天順年制”御窯瓷器

圖1

江西驚現明代空白期 “大明天順年制”御窯瓷器

圖1局部

筆者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半工半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跟隨高年級學生上山挖墓取磚為學校建設添磚加瓦,多年挖墓的經歷也見識了不少出土文物,從此也熱愛上了祖國的傳統文化,隨著收藏熱的升溫,20世紀80年代初也加入了收藏大軍,開始了陶瓷的收藏與研究,並偶然在市場上發現了一件出土的景德鎮湘湖窯落款為“大明天順年制”一統山河青花蒜頭瓶(圖1),該瓷瓶高40釐米,口徑5釐米,底徑1巧釐米,最大腹徑23釐米,造型端莊飽滿,通體青花裝飾,自上而下七層滿工,第一層是如意紋,第二層是纏枝花紋,第三層是蕉葉紋,第四層是海水紋,第五層是山水人物樓臺亭榭圖(撫琴聽友圖),第六層是仰蓮紋,第七層是肩頸部貝佔塑一條螭龍紋飾,肩部楷書從右至左青花書寫:“大明天順年制”款。青花色素淡雅,為國產料,釉色微黃不規則開片,胎體粗松,素底無釉,修胎不夠精緻。該器的出現,不僅填補了歷史空白,也為“空白期”找到了答案,湘湖窯燒造御窯瓷器不僅為官搭民燒正名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和學術依據,同時為尋找“空白期”的更多標本指明瞭可靠的方向,其重要意義不亞於長沙馬王堆和南昌海昏侯的重大發現。

江西驚現明代空白期 “大明天順年制”御窯瓷器

圖2

近年來,筆者尤其關注宋元青花瓷器的收藏與研究,筆者認為,唐代就有了青花瓷器,那麼唐宋元(至正元青花以前)的幾百年中應該有大量的青花瓷存世,儘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唐宋青花遺址的證據,但並不能排除青花遺址的存在,目前市場上有許多青花瓷器,既不像至正年的元青花,更沒有明清青花瓷器的半點特徵,筆者認為這類青花瓷器就應該劃為唐、宋、元(早期)青花瓷器的範疇,筆者在幾十年的收藏生涯中,也有幸收藏到了一件宋代鬼谷下山青花瓷尊(圖2),該器物高21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8釐米,器型典雅,造型特殊,由四個半瓶對接而成,具有典型的唐宋造型風格,國產青花料,髮色淡雅偏藍,釉面稀薄,白中閃青,類似青白釉,圖案裝飾頸部繪蕉葉紋,腹部主題紋飾繪有一騎士騎著戰馬開道,手握戰旗,戰旗中央青花書寫“鬼谷”二字,鬼谷子也騎著戰馬隨後前行,這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現的唯一一件宋代鬼谷下山青花瓷器,該件宋代鬼谷下山青花瓷器的出現填補了我國宋代青花瓷器的歷史,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江西收藏家協會 史輝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