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中轟炸機的威懾性在哪裡?

路邊市長

在先進導彈的今天,不少人都以為轟炸機在未來必然會被淘汰。這就是導彈無用論。然而,事實上,在戰略威懾方面和實用性方面,其實轟炸機比導彈更有效,尤其是戰略轟炸機,其靈活性、實用性都不是傳統彈道導彈能比的。

首先,轟炸機相比於導彈,效費比很高。比如一架B1B“槍騎兵”轟炸機,如果經過2次空中加油,能夠將大約27噸彈藥扔到14000公里外的敵軍的頭上,而且精度還十分高。如果換算成美國的B63自由落體核彈或者空射核巡航導彈,總當量可以達到1000萬噸以上,而洲際彈道導彈若要投送27噸彈藥,即使是SS18這樣的巨無霸,也需要三枚,若是小號一點的民兵3、東風31、東風41或者白楊M,則需要10枚左右,戰略轟炸機的出動費用可比10枚洲際導彈低多了,效費比一目瞭然。

其次是戰略轟炸機威懾的靈活性,戰略轟炸機往往代表軍事投送,一般來講,一架戰略轟炸機接近敵方領空作為威懾,效果是十分完美的,尤其是敵方不具備足夠防空能力的時候。而且,戰略轟炸機只要不深入敵方的領空,一般都不會誤判為攻擊行動,這十分便於雙方交涉。而洲際彈道導彈,則完全不同,一方向另一方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另一方可沒多少時間預判你是否有發動戰爭的慾望,而是直接利用己方的洲際彈道導彈實施反擊,這對於政治交涉十分不利。而且洲際彈道導彈往往被視為最後手段,要是使用洲際彈道導彈實施威懾行動,往往會被認為自己的手段已經耗盡,只能採用極端手段。這十分不利於未來的戰略部署。

最後,在常規作戰中,戰略轟炸機往往能夠攜帶大量彈藥實施地毯式轟炸或者大範圍精確轟炸,對敵方的常規作戰力量造成毀滅性打擊。而洲際彈道導彈若不採用核武器,不過就是一種能夠投射幾百公斤炸藥到一萬多公里外的玩具而已,和轟炸機完全不能同日而語。而且轟炸機還能夠伴隨支援地面部隊執行防空壓制任務,其核常兼備的能力,不是其他武器能夠取代的。


軍情解析

遠程戰略轟炸機相對於陸基和海基平臺優越性主要是可控的威懾。

下面來簡單說一下各個平臺的優缺點。

首先是陸基,它的優勢是比較便宜,而且技術難度最低,中國在幾十年前最重要的國防工程就是兩彈一星(核彈,導彈,衛星),這讓中國具有了基本的核打擊能力,躋身世界五大國最硬的軍事通行證,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這個,你說話是沒人理的。而且對於國土龐大的中蘇來說,廣大的戰略空間可用來迂迴機動,生存能力相對來說還可以,像俄羅斯,至今仍然是陸基核力量為主,原因就是相對比較窮,陸基則便宜多,像固定發射井的液體燃料ss18之類,其實就是火箭技術,製造難度相對要低的多,而一次可以10個核彈頭,射程上萬公里,中國雖然也是陸基為主,但是我們和俄羅斯不同,俄羅斯是攻勢核力量,也就是會主動打對他有威脅的目標,而中國是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守勢核力量,所以我們的發射井太容易被打,所以主要精力還是發展陸基機動發射,比如df31df41。對於小國來說,比如英法,陸基就太容易被別國打擊掉而失去反擊能力。陸基的缺陷就是在這裡了,實在太容易被摧毀。

再說,海基,優勢是隱蔽性高,生存能力強大,像英法已經放棄其他方式,只採用海基,一方面是國家小,另一方面也是守勢的核戰略,也就是不打第一槍,我有足夠的核反擊能力讓你不敢打我就行,也稱為有限的核反擊,基本上英法就是保證能摧毀莫斯科就行,總體的投入與戰略收益是最高的,維持幾艘戰略核潛艇肯定比維持龐大的核力量要划算的多。但是缺點就是需要有很好的海洋戰略環境,另外就是戰略核潛艇的製造難度極高,水下發射戰略彈道導彈難度也極高。中國的海洋戰略環境就差,處於第一島鏈包圍之中,戰略核潛艇只能在近海活動,很難突破到大洋,如果臺灣迴歸則打破第一島鏈,中國海基力量就容易了。當然技術上我國也是五大國中較差的,所以094只是讓我國具備基本的核反擊能力。

再說空基,大家都知道,第一個原子彈是用b29扔的,中國在擁有核武器後,第一個投擲方式也是用強五,空基最重要優勢就是威懾最大化,而其他方式,戰略價值最大的就是在導彈發射架上,如果發射出去,其實意味著就是人類毀滅性的核大戰,這樣別國就明知道你不敢用呀,除非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然不會動用的,這個是人都知道。但是空基力量不同之處在於,能讓它起飛,威懾力非常強,然後又飛回來,這是一種攻勢核威懾。就像俄羅斯長期喜歡用tu95繞日本一圈飛行,你說日本怕不怕?

這裡就得說,戰略轟炸機得看各國的核戰略,像俄羅斯現在常規軍事力量已經很衰落,就靠核武器撐門面,所以無論如何都要重啟tu160的生產,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是強國的象徵也是能力。


木榮雨北



喜歡軍事的人都知道圖片上這兩型戰略轟炸機,它們都已經60多歲了,但是仍然征戰於全球戰場!並且由於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健壯!要比它們後輩:B–1B、B–2A、圖–160出勤率都高!早些年生產量很大,零部件保有量很足,半個多世紀的征戰,使得“空軍大夫”們對它們的各種各樣的小毛病“瞭如指掌”!所以,它們還能至少“活”20年!

B–52轟炸機和圖–95轟炸機都是載彈重量很大的飛機,它們都能攜帶20噸的彈藥作戰半徑5000㎞(50噸彈藥量作戰半徑3500㎞),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轟炸機早已不是過去那種“凌空轟炸”了,而是使用遠程空射巡航導彈!上面圖片裡的那頭“熊”機翼下面就掛載著俄羅斯最先進的空射巡航導彈KH–101(常)/102(核)這種巡航導彈射程在1500–2500㎞,這樣遠距離發射以後根本就不用擔心,敵方的防空導彈系統或者戰鬥機進行攔截,並且導彈發射出去,根據先前規劃好的飛行線路,自己去攻擊目標,而轟炸機發射導彈後“扭頭就走”,根本不用對導彈進行制導。
AGM–86型空射巡航導彈,是美軍專門為B–52定製的導彈,屬於高級導彈,要比“戰斧”巡航導彈高檔!科索沃戰爭期間,美軍將特質“電磁脈衝”彈頭裝入了AGM–86的戰鬥部裡面,導彈飛抵目標上空以後爆炸,形成強烈的電磁脈衝較大面積的“軟殺傷”了很多“南聯盟”軍隊的指揮通訊器材……其電磁脈衝爆炸形成原理,到現在外界也知之甚少!

戰略轟炸機是大國戰略武器庫中不可缺少的裝備,由於航程遠、載彈量大、作戰準備時間短、部署靈活……等優點深得大國的喜愛!但是,它們卻是中小國家的噩夢!4架戰略轟炸機也許就會“滅國”了!威懾力量極大!所以,普京說過:外交抗議一百次,也不如戰略轟炸機閃動一下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