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在咫尺的日軍,航母先驅陳紹寬為何沒開一槍一炮?

鄭道慶

沒開一槍一炮是事實,但為何沒開一槍一炮,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陳紹寬是一位什麼樣的人。1928年擔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兼海軍署署長時,曾提出要花2000萬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艦,只可惜當時他的提議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抗戰爆發後,日本航母艦載機實施的大規模轟炸,讓陳紹寬進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艦的作用。於是1943年提出了建造航母群的設想,即將中國沿海劃為4個海軍區,每個區成立一支海防艦隊,擁有5艘航母,全國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

陳紹寬

試想,這樣的一位受國將領,在1932年的“一二.八”會戰中,竟然對日軍未放一槍一炮,於情於理都不通。

日本有多艘航母參加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像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等,上圖為赤城號航母,下圖為加賀號航母

其實只要奉命,海軍照樣可以對日抵抗,後來的事實就證明了這一點。1937年8月上旬,為阻止日本艦隊沿江西上,國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陰建立了一道封鎖線。日軍為打通封鎖線,動用航母上的飛機實施大規模轟炸,將防守封鎖線的國民黨海軍第一艦隊幾乎所有艦艇炸沉。


東方談武器

1932年的淞滬抗戰發生了怪異的一幕,同為軍人,十九路軍與日寇浴血奮戰,而陳紹寬的海軍卻沒開一槍一炮,而且玩起了躲貓貓了,這令人匪夷所思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令陳紹寬的海軍將士背鍋。

國民政府的一道“不準還擊”的命令,致使陳紹寬的海軍沒開一槍一炮,還揹負了罵名。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開始。面對日軍的進攻,國民政府命令駐上海的中國軍隊不準還擊,面對這個荒誕的命令,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進攻。而在淞滬抗戰期間,陳紹寬的海軍就在黃浦江,卻沒開一槍一炮,玩起了躲貓貓,難道真的是陳紹寬的海軍貪生怕死嗎?

不是陳紹寬的海軍貪生怕死,而是國民政府的“不準還擊”的命令,讓陳紹寬的海軍有心無力。1932年淞滬戰爭爆發後,陳紹寬的海軍雖然憤火難消,但是又不得不執行這個命令,你可能會說十九路軍都可以違抗命令,為什麼陳紹寬的海軍就不可以嗎?

不得以的苦衷,令陳紹寬的海軍不得不執行這個荒誕的命令。海軍與陸軍大不相同,海軍如果沒有充足的糧、煤、油及彈藥的有力保障,就無法生存和發展,就談不上有較強的戰鬥力,這就決定了海軍對當局的依賴性較之陸軍要大得多,不可能單獨地進行作戰。就淞滬抗戰而言,海軍艦艇的速率和淞滬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海軍的作戰方式,只能是海上決戰或堅守港口,不可能與日寇進行海上對抗。在得不到當局物質支持的情況下,中日海軍的實力就決定了海上決戰或堅守港口的結果必然是我海軍第一艦隊的全軍覆沒。沒有國民政府的支持,實力懸殊的陳紹寬的海軍第一艦隊,根本無法與日軍一戰,這個可能就是不開一槍一炮的主要原因了。

江陰海戰,一雪前恥,為海軍正名。淞滬抗戰後,作為海軍老大的陳紹寬難忍國民政府不抵抗的命令的怒火,他提出了辭呈,蔣介石沒有批准。全面抗戰爆發後,陳紹寬積極備戰,陳紹寬帶領的中國海軍重創日本海軍旗艦“出雲”號,並且在江陰海戰中與日本的海軍、空軍浴血奮戰,有利地配合了淞滬會戰。此戰一雪陳紹寬帶領的中國海軍不抵抗的罵名,為海軍正名。

陳紹寬的海軍沒開一槍一炮,既有上面的“不準還擊”的命令,也有自身實力的不濟的無奈之舉。尊重歷史,全面瞭解,設身處地,切莫斷章取義,站著說話不腰疼,向所有為抵抗日軍侵略做出貢獻的英雄們致敬!


密探零零發

首先需要指出,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一·二八”淞滬抗戰,面對近在咫尺的日軍,航母先驅陳紹寬為何沒開一槍一炮。當時駐紮在上海高昌廟的中國海軍屬於第一艦隊,艦隊司令陳季良。至於為什麼沒開一槍一炮,我認為主要三個原因。

第一,實力相差過於懸殊。第一艦隊總共不過十幾艘艦艇,總噸位不足2萬噸。幾艘較大的軍艦還是清末建造的“老掉牙”。參與進攻上海的日本海軍共有三十餘艘大小艦艇,僅兩艘航空母艦“加賀”號、“鳳翔”號的噸位加起來就接近2萬噸。由此可見,中日雙方海軍的實力差距何等懸殊。

第二,中央政府抗戰決心不夠堅決,導致海軍高層裹足不前。“一·二八”淞滬抗戰,南京政府的方針是“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並不希望戰事擴大,或者上升到全面抗戰。陳季良與海軍總務司司長、代理常務次長李世甲商議,決定靜觀事態變化。2月中旬,十九路軍要取用海軍倉庫內儲存的艦炮、彈藥和鋼板,陳季良藉口需要請示上級部門,婉言拒絕。這一做法後來引起上海各方人士不滿。海軍部長陳紹寬解釋說:“海軍購置軍械軍火歷經呈報有案,有無高射炮暨鋼板可以撥借,早在政府鑑察之中。即使有之,亦不得私相授受。”

第三,輕型巡洋艦“寧海”號正在日本建造,海軍部不免投鼠忌器。海軍和陸軍不一樣,技術性強,對物質的依賴性很大,中央政府當時財政困難,拿不出多少經費打造海軍新式軍艦。1931年2月,好不容易在日本播磨造船所訂造一艘輕型巡洋艦,造價432萬元,以東北大豆拆價分期支付。是年10月,“寧海”號完成下水,預計1932年夏天可以竣工(後來實際竣工日期為1932年9月1日)。

因此,陳紹寬的選擇是痛苦的,“目下國難方殷,江海防務彌形吃緊,外間頗有不察真相,以海軍無抵抗之能力或加責備,不知海軍實力之強弱與國家經濟狀況實有連帶關係”。仔細想想,“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海軍何嘗不是苦難中國的縮影,蔣介石為了推遲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費盡心機,又有多少人理解箇中酸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