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阿姆貝兒

儒家思想真正登堂入室,始於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最應該感謝的是法家思想。



一言以蔽之,法家思想說白了就是實用主義,只要能達到目的,不必受那些條條框框的約束。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核心只有一條——不管你出身如何,你想榮華富貴,想娶個漂亮老婆,改變世代貧困的命運,OK,完全可以,去戰場上一刀一槍,多砍幾個人頭回來,封妻廕子沒問題。

看起來簡單粗暴,完全摒棄了儒家那一套金字塔式的禮制,可卻收效頗豐,秦國的戰鬥力與日俱增,最終完全碾壓山東六國,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天下。

商鞅認為,每個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人日夜兼程,千里迢迢的趕路依然不覺得遠,不覺得累,是因為前面有利益吸引著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有好惡,故民之可治也。



而儒家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強調道德約束。法家造就實幹家,儒家孕育道德楷模,一個適用於對外擴張,一個適用於內部治理。

如此一來,法家思想與霸權主義堪稱黃金搭檔。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到秦始皇完成終極絕殺,每一代君主都以問鼎中原為己任,法家思想彰顯昭著,功不可沒。

法家思想與秦國的現狀嚴絲合縫,而儒家卻格格不入,秦國當時首先富國強兵,儒家的那一套條條框框反而使其作繭自縛,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商鞅變法對症下藥,摸清了秦國的病因。



富國強兵後,對外擴張勢在必行,那法家思想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也是秦惠文王殺商鞅而不廢商法的原因。秦國若要吞併六國,必須奉行霸權主義,必須要以法家思想為著力點,這是自秦孝公以來歷代秦國國君遵循的基本國策。

其實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儒家思想才有了用武之地,可統治者一條道走到黑,認為法家思想完美無瑕,此時如果著手由法家向儒家轉變,秦朝至少不會那麼短命,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在戰國時期,儒學並非治國顯學,相反的儘管孔子、孟子周遊列國,費盡口舌,儒學都沒有進入各國國君的法眼,反而弄的惶惶如喪家之犬(孔子自語)。

在戰國那種列強爭雄的亂世,儒學給各國君的感覺是一門耍嘴皮子和裝點門面的學問,因為儒家崇禮,發端於周禮,崇尚周禮,顯得自己近古,像一個文明人。


實際上戰國時期的經世致用之學是法家學說,除了秦國其餘各國基本上都有變法經歷,而且都是法家變法,凡是變法的國家都有立竿見影的成效,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只有秦國變法成功並得以代代傳承而已。

儒學的真正發展和成為治國顯學是在漢武帝劉徹時代,具有一些陰陽學背景的大儒董仲舒被武帝賞識,開啟了罷拙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從此,儒學成了歷代君王的治國圭臬。




其實後世治國的儒學,已經不是單純的儒學了,實際上他是糅合了儒學與法家、兵家甚至是諸子百家學說的綜合體。只不過都被歷代儒生通學之後,歸於了儒學而已。儒學主禮,法學主刑,兵學治軍,歷代宰輔,有誰能在治國時僅靠一禮安天下?


所以當代為什麼說是國學而不說儒學?因為實際上儒學只是國學這棵參天大樹的一個小小枝椏而已,歷史上所說的儒學治國只是一個寬泛的說法,再說國家要一種文化、精神象徵,也不可能把諸子百家都供著,那樣反而失去了凝聚力,最後就獨尊孔孟一家了。


謝金澎

孔子在人才個人素質的教育上、在道德倫理的規範上無疑是偉大的先行者,但是他以規範倫理的“

”為基礎的仁、義、信、敬這一套思想,對和平統一時期的政府管理是有效的,但難以使其有敢為先的對高層和先人的思想突破,因而也就只能墨守陳規的走向衰亡,就更不要說讓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國環伺的國家去實施了。

孔子在老家附近的齊國也曾遊說過齊景公,提出的治國方略無非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類的克己復禮思想,齊景公本來是覺得有道理的,也想給他一個職位讓他發揮一下。但是作為丞相的晏子勸阻道:孔子尊上卑下的這種思想並不能讓齊國人發揮大家的積極主動性;崇尚喪事、破產厚葬、幾年致哀的禮節不利於民富國強,更別說要找人去打仗衛國了;恢復周禮的一套繁文縟節更是一種形式主義,根本不利於健民強國……因此,孔子也就只能走人了。

反觀秦國,自從採納了商鞅的變法,依法治國,有功可以升官封地、有罪就該受到嚴厲懲罰,於是人人爭先、個個建功,令行禁止,紀律嚴明,幾年以後便創新不斷,兵強馬壯,成為新興強國。

因此,在外敵環伺、國家危難之時,孔子的一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是不適用的,這一點秦國國君們應該很清楚。後世中,也沒有哪個朝代是用孔子的思想來得到天下的,只是用他的這一套思想來實施對內統治而已。


WILLSON1625027

秦國沒讓孔子入境,卻成就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壯舉!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就是在天下禮法正統倫桑,進而採取法家思想進行有條不紊的大改革,才使得秦國上下凝聚成一股強有力的霸氣。這種霸氣只有經過法治的形式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

天下大亂使得儒學在應用上有點華而不實,有譁眾取寵的意味

儒學並非不好,只是相對於受禮教束縛,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還在維持自己的忠孝禮儀為第一準則,就會使得自己容易挫失良機,或者有點如同“刻舟求劍”的寓意在裡面。天下都分崩離析,還如何在一個關節點上來尋根溯源進行開花結果呢?

天下一法,法立則萬物皆應,效法存禮才是治亂世之道

每一種思想都有他們的可取之處,就在於如何運用,在什麼時機進行運用,而儒家適合治理的是安平盛世,亂世用儒反而會深受其害。這也是各個學派之間產生很大分歧的主要因素之一。

簡而言之,每種學派都有各自的優長之處,諸如墨家講究的就是以守帶攻,並且以求天下大同為己任。但是也隨著歷史朝代的變遷,逐漸變的只剩下一套思想。而原本的那些墨門中人也不得不慎重看待時代發展的潮流來選擇進退。


夢幻哲學申紅蕾

秦始皇統一六國,用的是法家,而非儒家。

所以問題實際上應該是,為什麼法家能統一六國,而非儒家?

這實際上關乎法家和儒家的根本理念。

儒家比法家早出現了200年,而韓非子還是儒家學者荀子的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儒家和法家有一定一脈相承的關係,而他們的功用卻大相徑庭。

孔子的儒家,適用於對內政的治理,卻解決不了外憂,他擔任的是政委的職責。

孔子認為,政治和社會的和諧來自於人們之間和諧的關係。在官僚機構還不完善的時期,孔子就已經認識到,一個好政府需要品行高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來建立。

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最集中實現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後,孔子的儒家思想延續和統治了中國幾千年。因為只有儒傢俱有完整的思維體系,和對國家發展的宏觀把握。

而法家,則更加實用主義。

法家是比儒家更加具體化的治國思想。它認為國家的根基在於農業和軍隊。這不僅在當時,甚至在現代,都是毋庸置疑的根本。中國曆朝歷代的改朝換代,無一不是產生於土地問題,終結于軍隊的的強大與否,為了從硬實力方面保證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一定要先解決吃飽飯問題,並且要加強國防。

正因為如此,在春秋戰國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時代,儒家思想還遠遠佔不了統治地位,與法家的實用主義相比,儒家只能說是用來錦上添花的。

一個健康的社會,既要有法家的硬支撐,也要有儒家的軟支撐。

二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只有特定時期重要性和緊迫性不同之分。這兩件事,如同我們現在所說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互相纏繞,缺一不可。


旅讀歐洲

這就要和當時的社會環境聯繫起來了。


總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大國兼併小國戰爭時有發生。而孔子的仁愛學說根本不適合那個時代,亂世當中,命都不保了,誰還會去講禮樂啊。皇帝更排斥了,我講仁慈厚愛,別的國家可不會管那麼多,會直接侵略吞併我。因此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其實沒有一個國家歡迎他並接受他的思想。秦國拒絕孔子入境是明智之選。

至於秦國為什麼會統一六國,恰恰是因為他運用了和孔子學說相反的法家學說,“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開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後來嬴政繼位後,開始了統一六國戰爭,由於實力的強大,猛將謀士眾多和法律制度的優越,秦王朝最終統一了天下。



歷史小潮人

孔子只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把貴族教育推向了民間,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貢獻。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克己復禮”,也就是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搞諸侯爭霸,而要去遵守周朝建國初期就已經確立的社會秩序。

因此,孔子周遊列國,根本就沒有人理睬他,秦國乾脆就禁止孔子入鏡。

後來的秦國,在戰國時期,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無比強大的,實行了中央集權制的大秦帝國,已經雄辯地證明了,孔子所倡導的治國理念的嚴重錯誤。


瀋陽楊藝

你先搞清楚是秦國沒讓入境,還是孔子壓根就沒去,再來提問題好麼?驢唇不對馬嘴,孔子時期秦國也算不上強國,春秋和秦始皇統一差幾百年呢,最重要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就沒跑到那麼靠西的國家,春秋國家上百個,沒去的多了,當時又沒有高鐵。。不要把根本沒有任何關係的兩件事硬拉到一起好麼?你無非是想證明,孔子學說沒用,直接問好了,何必生拉硬扯呢?孔老二一無是處,這不就你想要的答案麼,給你好了。。


Lucifer

孔老二之學說只有守成之作用,沒有創業之功效。孔子和孟子極力誇張其學可稱霸是不現實的,歷史和l事實證明仁義道德是治國之理念之一,而不是創國的根本國策,法家和儒家都是治國的,而創國的是暴力和實力。


彩雲東昇

孔子是保守派,守舊支持者,秦國立國本來貴族力量就不是那麼強,君權較大。秦人好戰尚武很有血性,從祖先立國創業就艱難困苦,開拓進取遠比守舊安逸思想更普遍。孔子的那一套並不適合一個急需發展的新興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